《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6423115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期末考试说明:名词解释24分,选择题20分,简答题40分,论述题16分。一、单项选择题(见导学第114章练习的单项选择题)二、名词解释1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2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3应用社会学是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4社会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

2、的社会心理反应。5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6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7角色冲突是指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一个人同时担当的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的现象。8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9再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进行教化的过程。10

3、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1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12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状态,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由哪些成员组成;家庭成员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织起来。13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的形式。即指一个社会组织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在整个组织中所处的地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4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

4、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15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16人文区位学也称人类生态学,是借用生物进化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17城市社区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18过度城市化或超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而城市难以吸收,流入城市的人口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的现象。19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20社会分层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21阶级,就是这样一些

5、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2剥削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地占有另一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 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23社会制度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一定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24规则系统是指一整套用来指导人们行为的规则,如社会的风俗、道德、法律等。社会制度都包含着一整套活动规则,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以及各自的行为模式。25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26社会舆论是

6、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它包括了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非曲直之评价。27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它是指违反社会规范的、被认为是出格的行为。28社会问题是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动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29社会解组是社会上原来通行的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失效,社会松散、秩序紊乱的现象。30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其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31贫穷文化论是从文化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陷于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文化即贫穷文化。

7、32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33社区组织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34社区发展是社会工作者介入落后或无组织社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按照社区居民制定的计划去解决社区共同问题的过程。35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36社会变迁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37生活

8、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和特征。38社会流动,从广义讲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39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40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41世界体系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首先提出。它认为整个世界构成一个体系,西方发达国家是通过经济联系和不平等贸易来剥削和掠夺不发达国家的。42“第三次浪潮”:啊托夫勒认为人类经过农业革命文明进入工业革命文明,现在又

9、进入新技术新材料开发的信息社会或智力社会。43社会趋同论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其观点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尽管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即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两种不同制度正变得越来越相似。三、问答题1马克思是怎样看待社会的?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2社会学的基本特征: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其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研究方法具有综合性。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

10、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3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源泉之一。二者是一般与特殊、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4社会学的功能(意义):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使人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增长社会管理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做出贡献。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做出贡献。5社会需要的涵义:社会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人们的社会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就哲学

11、意义说,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其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社会需要是在人自身的生理、心理条件和外在环境条件的结合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的。6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人的行为追求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7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的,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又是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人性与动

12、物性兽性的区别的,认为人性与动物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把人类的需要活动放到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认为人类生产活动是从生产生存资料进步到生产享受资料再到生产发展资料。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他的理论成为行为科学激励理论之一。马斯洛激励理论强调:人的需要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其位置。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的关系:一是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二是较低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后较高需要才会成为追求的需要。三是高级需要更能持久激励人。四是可同时

13、部分满足几种需要,但有一个是主要的即优势需要。五是并非所有人的需要都按这个顺序,可颠倒或超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的需要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产生的原因。在微观分析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9社会交往意义:人类离不开交往。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10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双方需求的互补性。态度的类似性。双方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1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交往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神交往。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

14、造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12社会化的内容:传授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指点生活目标。提供角色人选。13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也受社会关系的制约。14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特征及功能: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其特征是:初级社会群体是自然形成的。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这是初级群体最重要的特征。群体把

15、满足成员需求放在首位。群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功能: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人们走向社会的桥梁。初级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15目前我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在婚姻缔结过程中,仍存在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早婚和违法婚姻问题严重;独生子女问题;老人赡养问题;离婚问题。16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成员的可替代性强。17社会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与发展的意义:目标是社会组织生存合理化的根据,是组织承担社会职能的集中体现。目标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准。目标是社会组织内部分工合作的基础。目标是团结和鼓舞社会成员的力量。目标是衡量社会组织活动成效的尺度。18科层制的主要特征:内部分工且权力和责任明确。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成员具备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管理人员是专职而非企业所有者。组织内有严格规定和纪律并普遍适用。组织内成员间只是工作关系。19社区构成要素: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一定的有界线的地域。共同的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