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灰碎石冷再生设计原理及施工方法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6418173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灰碎石冷再生设计原理及施工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二灰碎石冷再生设计原理及施工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灰碎石冷再生设计原理及施工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灰碎石冷再生设计原理及施工方法(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二灰碎石冷再生设计原理及施工方法3.1 冷再生原理二灰碎石的冷再生是充分利用旧的二灰碎石基层材料, 根据需要加入部分 粗骨料, 并按比例加入一定量的稳定剂( 水泥、水、或水泥稀浆) , 在自然条件 下连续地完成材料的铣刨、破碎、拌和、摊铺及压实成型, 重新修筑出所需性能 和质量要求的新铺结构层。冷再生可分现场冷再生和厂拌法冷再生两种施工工艺。现场冷再生是利用专 门的路面冷再生设备连续地完成冷再生的作业过程; 厂拌法冷再生则是把铣刨 后的材料集中运至拌和场进行拌和, 再进行摊铺、碾压的冷再生作业过程。由于该路旧路面底基层石灰土状况较差, 弯沉较大的地方需进行补强处理, 所以该工程采用厂拌法冷

2、再生施工工艺。3.2 厂拌法冷再生施工工艺3.2.1 确定水泥掺入量冷再生施工前必须进行原二灰碎石结构层材料分析, 对原有的二灰碎石进 行级配试验, 如细骨料过多, 需适当加入粗骨料重新确定配比; 再经过试验室 混合料的强度试验, 选取合适的水泥剂量及最佳含水量, 合理的冷再生结构组 成必须达到强度要求, 且具有较小的温缩和干缩系数。经过试验配比确定本工程 水泥掺入量为 4.2%, 最佳含水量为7.5%。3.2.2 再生料的拌和铣刨旧二灰碎石层, 运至拌和场, 将水泥与被铣刨下来的旧混合料按配合 比经拌和机拌和。3.2.3 处治底基层病害旧二灰碎石结构层铣刨后, 对原灰土底基层进行弯沉测量,

3、弯沉达不到要 求的需进行补强处理。3.2.4 再生料的摊铺、碾压尽快将拌成的再生料运至铺筑现场, 摊铺前应将灰土层适当洒水湿润, 摊 铺机应连续摊铺, 禁止摊铺机停机待料, 摊铺速度一般控制在 1m/min 左右, 在 摊铺机后面应设专人消除细集料离析现象;碾压工作必须在水泥的初凝之前完成, 每台摊铺机后面, 应紧跟三轮或双钢轮压路机、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进行碾 压, 碾压过程中, 要经常检查混合料的含水量和压实度, 并视需要采取相应的 调整措施, 以达到符合规定压实度的要求。3.2.5 养生压实结束后, 二灰碎石冷再生的养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养生期间的湿 度及龄期对再生的强度影响相当大

4、, 在混合料形成初期应进行保湿养生, 以保 证水泥进行水化反应所需水分。养生期不应少于 7d, 养生期间还应采取封锁交 通的处理措施, 除洒水车外其他车辆禁止通行, 特别要严禁重型车辆通行。我们在施工过程中, 除采取了封锁交通的措施之外, 还专门购进了毛毡进 行覆盖养生, 这样既保证了混合料初期形成强度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又保证了 其内在的质量。4 二灰碎石冷再生的质量检测二灰碎石冷再生工艺在国内虽已有成功的经验, 但还没有相应的技术规范 和标准。根据施工现场的工艺操作情况, 结合二灰稳定碎石底基层检测规范要求, 并考虑到试验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和通用性, 拟定冷再生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检测 指标为

5、7d 无侧限抗压强度、压实度与弯沉值。S122句容北环段冷再生底基层施工结束后,对冷再生结构层进行了龄期7d 的钻芯取样, 结果显示芯样完整。其无侧限抗压强度、压实度及弯沉检测结果见 表 1 、表 2 、表 3 。从检测结果看, 二灰碎石冷再生后的强度、压实度、弯沉指标均满足设计要 求。5 二灰碎石冷再生技术的优点a) 降低了施工成本, 与传统施工工艺相比, 每平米造价水平降低12%;b) 有利于废料处理, 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 避免山石被开采过多;c) 能提高原二灰碎石结构层强度, 并使弯沉值减至原来的 50%60%;d) 保持了原路面的几何特性;e) 工艺简单, 能缩短工期, 有利于交通管制。6 结语由于二灰碎石冷再生技术在该路中的应用, 基本保持了老路的几何线形, 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缩短了工期, 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具有巨 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过目前该技术在我国还处于试验推广阶 段, 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进一步加强研究二灰碎石冷再生技术, 对我国 公路的建设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