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6413074 上传时间:2023-12-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9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热点专题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热点链接】1、联合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气候变化峰会2009年9月2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来自90多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了为期一天的会议。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气候变化峰会是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倡议下召开的,目的是敦促各国领导人为当前的气候变化问题国际谈判提供政治指导,推动国际社会在今年年底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新的温室气体减排协议。来自美国、中国、日本、法国、卢旺达、瑞典和哥斯达黎加等国的领导人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了本国立场。此次联合国气候高峰会议给全球组织气候变暖的努力注入了新的动力。2、2

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此次会议有19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其中仅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就超过100人。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即将到期,本次会议持续到12月18日,主要任务是确定全球第二承诺期(2012年到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安排。中国在至关重要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前夕宣布量化减排目标,显示了中国继续加大力度、减少经济发展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坚定决心。中方希望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并切实坚持和兑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考向指

3、引】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史范围:1、道家、儒家思想中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古代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区域缩小,畜牧区域因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发展,两汉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有所缓解。隋唐时期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不利影响。清朝前期人口剧增,盲目垦荒,对环境也造成了破坏。3、洋务运动时期汉阳铁厂的选址违背了规律,影响到了自然环境;建国后的50年经历了三次资源环境恶化:一是1958年“大跃进”导致的第一次资源环境恶化,二是“文化大革命”导致的第二次资源环境恶化,三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第三次资源环境恶化。前两次均系国家当时领导人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而第三次则是人口

4、惯性增长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建国后环境保护工程、政策与法制。世界近现代史范围:三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三次工业革命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能源与国际关系;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2010年高考可能的命题角度:用生态史观解读古今中外气候变化,从人与自然互动的角度来看待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解读古今中外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站在整体史的高度,思考当前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考点拓展】一、中国五千年气候变化及其影响1、中国古代气候变化概况我国已故杰出科学家竺可桢,从浩如烟海、帙卷繁杂的地方志、二十四史、古诗文

5、集、古游记、古地理书籍以及历代私人笔记等文史资料和考古资料中,对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出了变化规律。据考古发掘,距今约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西安地区是暖湿气候。河南安阳的殷墟古址,发现了甲骨文和大量典型的热带动物残骸。河南古代称“豫州”,简称“豫”,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证明3000多年前,我国华北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史称“殷墟时代”。西周时期,我国气候寒冷,竹书纪年中有相关记载。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气候较今温暖湿润,平均气温较今大约高1.5摄氏度左右。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到了南北朝时期,天气骤然变冷,从而导致了北方游牧地区干旱冰冷,导致了

6、游牧民族的大入侵。根据史书记载,东晋时期南京地区甚至出现下雪一尺,长江冰封的情况。隋唐时期气候变得暖和,公元650年、669年和678年的冬季,国都长安无雪、无冰,竹林在甘陕地区出现,显然当时的温度较现代为高。北宋时期气候开始转寒,到十一世纪初,陕西关中地区已无梅树。著名诗人苏轼在他的诗中哀叹梅在关中消失(“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杏);王安石曾嘲笑北方人常将梅误认为杏(红梅诗有“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由此可见,宋代气候已开始转寒。十二世纪初期,气候加剧转寒,金人侵入华北地区,北宋灭亡,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这时期,南方的太湖、苏州附近的南运河,在冬天经常结冰、遍地皆雪。从十四世纪初的

7、元末开始到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我国的气候进入了一个很长的寒冷期,历经500余年。这个期间的最温暖时期,气候也没有达到汉唐期间的温暖。 研究表明,中国的兴衰与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中国历史最强盛的王朝都出现于气候温暖时代,而分裂往往出现在寒冷期。2、中国古代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寒冷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恶化。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期正好与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时间基本吻合:第一次是西周后期的北方狄人大举南侵,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的“五胡内迁”,第三次是宋、元时期的契丹、女真、蒙古族连续南下,第四次是清军入关,其环境背景均是气候的变冷,安史之乱发生的环境背景也是如此。由于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地理分布,必

8、然会影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手工业布局。先秦到西汉以前,我国丝织业布局是北丝南麻,丝织业绝大部分在黄河中、下游和冀中平原,当时最大的丝纺业中心在河北定县,其他较小的中心也都在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则主要生产麻织物;西汉时期,蜀中仅以产麻布著名。虽然在东汉到魏晋以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经济下降剧烈,南方各地社会生活则相对安定,丝织业有所发展,可是北丝南麻的布局一直维持到隋唐时代。北丝南麻布局的改变发生在宋代,由于气候变冷,气温已低于现代,北方不利于桑蚕生产生殖,再加上唐末五代时北方战乱,南方经济上升,丝织业规模逐渐超过北方。气候变化还影响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衰。西汉开辟的古丝绸之路上,

9、许多绿洲国家因为气候温暖而兴盛,史书记载的有且末、于阗、皮山、莎车、疏勒、楼兰、鄯善等。大约在公元3世纪以后,楼兰一带的气候变得十分暖干,河汉密布、林森葱郁的楼兰等地终于成为荒凉的不毛之地。居民大批逃亡或外迁,昔日的繁华终于消失殆尽,出现了今日黄沙滚滚的荒原景观。中国古代复杂的气候条件还影响着中华文化,也同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思想有关。阴阳学说是我国从古以来有代表性的一种学术思想。阴阳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面。它也反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因为这里的“气候”有资源的一面,也有灾害的一面;有正灾害(如涝、热)的一面,也有负灾害(如旱、冷)的一面。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领域与社会科学的领

10、域。如中医学的“阴平阳秘”(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与协调)是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否则会生疾病。兵书中的“虚实”、“奇正”等也是例子。夏禹治水也是在正确解决“堵”与“导”两种相互矛盾方针关系的基础上取得的。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1、农耕文明时代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农本”思想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我国农业开始发展起来,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到战国时,国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条文,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秦始皇统中国之后,开始大兴土木,毁伐森林。为修建阿房宫,砍光整个蜀地山岭上的树木,故有“蜀山兀,阿房出”之说。但“云梦竹简”里的田律,对砍伐林木、捕捉鸟兽

11、、毒杀鱼龟等都有季节限制。生态的脆弱使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都江堰和郑国渠就是较早预防水旱灾害的代表性工程。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创制筒车、曲辕犁等发展农业生产。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的调水能力;向山要田加剧了水土流失,都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五代十国时,开发相对较迟的江南也已是“荒山半寸无遗土,耕遍沿堤锄遍岭”的景象,当时南方各国因水患而重视兴修水利。宋代政府推广“不择地而生”的水稻新品种占城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江淮、两浙经常发生旱灾影响收成。而元代北方部分粮食

12、“仰给于江南”,则说明北方土地的生产潜力在当时已经不大了。可见,当时中国南北方都已存在制约农业发展的生态问题。明清两代均以减免赋役来鼓励垦荒,虽然18世纪中叶中国耕地面积达到了78亿亩,养活了1亿多人口,但生态也迅速恶化,时人称“纵积十年丰收之利,不敌一年溃溢之害”。中国古代农业的垦殖,虽然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使中国文明能够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长期过度的开发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使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气候恶化等问题日渐突出。古人虽然在某些方面认识到农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并能够因地制宜,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还给后人留下了像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总结性的农学著作

13、,但其无法超越当时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水平的限制,不能深刻认识毁林开荒与生态恶化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兴修水利来减少灾害,缺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而这种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世界史上也不乏同样的事例: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由于不合理的水利灌溉和过度烧荒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衰落了;印度哈拉帕文化由于掠夺性开垦荒地,使土壤草皮化和沙漠化,也衰落了;由于几百年狂滥的农业开发、毁林开荒,玛雅人失去了沃土,也失去了曾孕育玛雅文明的基础,最终,玛雅人从地球上消失了。正如恩格斯所说:“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

14、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 2、工业化和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1)工业革命与能源革命工业革命,是技术发明的突破,这个突破就是用能源替代了人力、畜力为动力,使火车跑起来、轮船航起来!其核心发明是瓦特的蒸汽机。因此,工业革命同时也是利用能源的革命,二者不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每一次利用能源范围的扩大,都伴随着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甚至引起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近代的能源工业煤炭工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起来,煤炭成为工业文明的新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世界石油开采和炼油业的飞速发展,世界近代石油工业开始建立,并且逐步代替煤炭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能源。第

15、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功率更大的喷气式飞机、液体助推剂火箭等被发明出来,原子弹、氢弹的制造成功揭开了人类使用核能的序幕,人类的能源革命从煤炭、石油进展到利用核能,工业革命也从能源革命向原材料革命、化学革命等诸多方面扩展。(2)碳排放与全球气候变暖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的发展道路。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人类以不同的产业方式向大气排放各类温室气体,其中CO2、CH4作为这种温室气体的标志。“近代工业革命年来,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总量的”(引自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目前,温室效应加剧,以全球变暖为主要标志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

16、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极端气候在世界各地频发,这是气候变化造成灾难的开始。2009年热播的阿凡达警示着人们: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气候变化、环境恶化已然触动人类内心最脆弱的神经,是每个人所不能承受之重。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命线,成为人类的共识。(3)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文明的概念是上世纪60年代由少数生态学家提出的,到了本世纪初,绝大多数国家都已接受,并且成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行动纲领。在十七大的报告中,第一次以党的最高纲领性文件,把我国今后的文明发展阶段确定为生态文明阶段。目前,对生态文明还没有非常准确的科学定义,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扬弃,把自然界放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地位上,实现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共同进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是一种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的新的社会结构模式。生态文明一方面是弘扬农业文明、工业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