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心理学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640859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这才是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这才是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这才是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这才是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这才是心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这才是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这才是心理学(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这才是心理学1导读 纵观今日图书市场,绝大多数的心理学著作要么是故事书,粗浅得要命;要么是让人不知所云的长篇大论,艰深无比。不过很幸运的是,现在我为大家介绍的这本书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教科书。在书中,作者经常会用一些常识性的、朴素的与直观的分析和思考与另一些科学的、严谨的、心理学的分析和思考相对比,从而帮助读者理解心理学家的分析逻辑和研究思路。 不过,看下面的内容之前,首先要知道以下9点: 1心理学的进步是通过研究“可解的实证问题”而取得的。这种进步是不均衡的,因为心理学由许多不同的子领域构成,某些领域的问题要比其他领域具有更高的难度。 2心理学家提出可作伪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研究发现。 3理

2、论中的概念都具有操作性定义,这些定义将随着证据的积累而逐渐演变。 4这些理论是通过系统实证的方法来检验的,用这种方法收集来的数据是公开的,也就是说,它允许其他科学家重复这些实验并提出批评。 5心理学家的数据和理论,只有在那些经过同行评审的科学刊物上发表之后,才算是进入了科学领域。 6实证主义之所以具有系统性,是因为它遵循控制和操纵的逻辑,此二者也是真实验的特性。 7心理学家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来获得他们的结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各有不同。 8最终被揭示的行为规律,通常情况下都是一种概率关系。 9大多数时候,知识只能通过对众多实验数据的慢慢积累得到。虽然这些实验都有各自的缺陷,但是他们总能聚合成为一

3、个共识性的结论。 以上这九个问题,便构成了这本书的全部内容。 2不招人待见的心理学 天生不招人待见的人极少,但天生不招人待见的学科却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下面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对话: 甲:你学的什么专业? 乙:我学的心理学专业。 甲:那你猜猜我现在在想什么。 乙: 甲:那简单点,你猜我学什么专业的。 乙: 甲:还心理学专业,都不知道我是学金融的。 乙:小伙子,有前途。你以后一定会成功的。 无论任何学科,都有一个对外形象问题。那么大家看到“心理学”这三个字,第一个想到的形象是什么呢?是不是头戴尖帽,身穿长袍,手持圆形玻璃球,最好还有根拐杖的人不好意思,那是占星术,不是心理学。 心理学本是一项研究人类

4、行为的科学。可是,现代的电视媒体以及图书却都愿意将心灵感应、超强认知、转世、意念转移、通灵术以及金字塔力量等伪科学包装成心理学。 今天心理学在公众中的尴尬局面,有可能是外界造成的,但更可能是自己造成的。正如前面那段对话,心理学在人们心中已是神一样存在, 能解释各种问题。但现实中的心理学家却是十足的后知后觉者,这强大的反差令人们难以接受。大家的诉求在心理学家那里无法获得任何有用的提示,自然人们会对心理学产生厌恶。 而且,人们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方向和结论很可能会将自己隐藏在心里的秘密暴露在所有人面前。另外,在许多科幻小说里只要人类未来被心理学家统治,这些人就会对人类进行严酷的、不人道的控制。试想,被

5、大家这样认为的学科怎么能受人待见呢? 很多时候,心理学家更羞于承认自己,他们经常自称神经科学家、认知学家、人工智能专家甚至是行为学家等等。结果大众也认为这些人不是心理学家,而将其归类到经济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等之中,这让心理学的地位更加尴尬。 从这几点上来说,恐怕心理学首要解决的问 题不是研究什么,而是如何能让人待见自己。 3可作伪性标准及其测量 在古代欧洲,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疗法。就是看到病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放点血再说。先不论其是否有科学道理,总之只要有一例有效的,那时的医生就可以向公众说自己是名医。剩下那些无效的呢?他们会说,这些人都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治。殊不知,人类肌体是有自我修复

6、功能的,有很多病不用治也能自己好起来。 在心理学中,这种根本无法证明其是否与标准相关的标准叫做“可作伪性标准”。比如心理学家中最为人熟知的弗洛伊德便非常推崇这种标准。在他的梦的解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从未做过事前预测,永远是事后诸葛亮。也就是说,他的理论可以根据情况随时修改,能够解释一切。其实,心理学家们对弗洛伊德是很鄙视的。 当然,这不是由于同行是冤家,而是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不应只提供无法被反驳的解释。可令人沮丧的是,心理学就是从事后来研究人类思想的,离开可作伪性标准真的很难。 要想突破这个怪圈,现代心理学家提出希望能有像数学家或物理学家那样的“可检验的理论”,简单说就是心理学应该能做出预测

7、,具有“可证伪性”。可证伪性越高,预测越具体;可证伪性越具体,得到证实的理论就越受青睐。 那么获得可证伪性的具体操作方法又是什么呢?书中给出了答案。 几乎所有人在早饭前一拍脑袋都能提出一两个深奥的终极性问题,比如人为什么活着、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等等。但对于我们现代生活这些问题有意义吗?说真的,真没啥意义。因为即使它们具有可证伪性,我们也没有相应的理论数据与方法来测量其是否正确。 心理学也是如此。当今的人们在励志书的帮助下经常会换位思考,用自己的思想带入他人感受他人的想法,解释他人的行为。当心理学提出一个可以作为测量标准的理论性概念,人们马上便会反驳:为什么要用你的理论?难道我这么多年与人交

8、往是白活了吗?如此这般,不好意思,心理学的测量方法基本也是名存实亡。 当然,在心理学家脑子里,还是会进行一些操作性定义的。他们会定义一些常用词语,如焦虑、精神和智力等。虽然大多数人不解,他们为什么要定义这些大家早已知晓的东西。但冷酷的事实是,操作性定义后,的确令界定理论性概念更加准确直接,而不是拍脑袋、凭直觉。 由此,人们便能确定哪些理论是具有可证伪性、优良的标准,不是可作伪性的、编造的标准。 4失望了?来点儿安慰剂吧! 相信每个人都听说过“见证者”这个说法。在现代的报刊与媒体上,时常就会有人自称看到了听到了什么或者获得了什么。他们力图用一些孤证或个案,来使公众相信他们的确看到了听到了或者获得

9、了什么,公众们只要时机吻合,也是可以获得的。实际上,这些就是伪科学。今天,媒体的推波助澜,利用公众的好奇心与依赖感,将其发展到极致,让人们相信,这些孤证才是普遍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先从一个近似的概念安慰剂说起。 其实,几乎每一种疗法与药物都有一定数量的支持者,而且还有不少人会发自内心地表示疗效极好。在很久以前,并未发现药物的时代,几乎林林总总、奇奇怪怪的“药物”都会令人们“获得好转”。 这就像绿野仙踪中的那些主角:铁皮人没有获得心脏,稻草人没有获得大脑,狮子也没有获得勇气,可是他们却都感觉好多了。这就是典型的安慰剂效用。 说到这里,您也不要把安慰剂当做没有任何效力的东西。至少,在现

10、代疗法中,治疗中除了安慰剂还是有一些现代认为的最有效成分的混合。的确也是具有一定效力的。 安慰剂效应的存在,宣告了见证叙述作为证据是无效的。即使我们大家都知道事情就是这样,但人类的大脑好像就是对见证或个案的“鲜活性”情有独钟。 比如我们想买一样物品,在报刊与电视上看到广告后都十分喜欢,而且查找各类购物网站看评价时也确定这样物品就是自己想要的。可是就在几天后的同学聚会上,有个同学告诉你这样物品非常不好。无论多好的产品,90以上的人都会因为这一句话而打消购买的念头。殊不知,在我们准备购买之前,可是参考了大量用户甚至是专家的评估的! 如此孤立的见证或个案怎么会令人类的大脑做出这样不合逻辑的结论呢,也

11、许这应该从笔者熟识的经济学中找答案。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中有机会成本与决策这么个概念: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成本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简单来说,就是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做另一件事的机会。 一些没有、也不可能经过科学或医学验证的发现、偏方、疗法经常会绕过正常的检测方法,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电视里、网络中和报纸刊物上。这里面经常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甚至是有悖于常识的主张,目的就是吸引观众。这,就是伪科学江湖骗子们为吸引公众决策的机会成本。也就是张悟本等医学骗子会让人着迷的真实原因。 那么,怎么才能避免受骗呢?下面几部分将会为您解决这个问题。 5实验逻辑之因果变量 看过星际迷航

12、的朋友们一定都会对尖耳朵斯巴克常挂在嘴边的“这不符合逻辑”记忆犹新。仔细分析后会发现,他的这句话中隐藏着两个问题:其一是看到“果”但发现与“因”并没有关系;其二是各种变量出现了紊乱,不足以解释眼前的问题。 为了解释因和果,书中引用了一个经典的故事。100多年前的德国曾有一匹会算算术的神马。这匹马可以计算简单的加减乘除,它得出答案后会敲蹄子,敲几下答案就是几。可是当专家们来检验时,却发现这是一个骗局。原来驯马师会在该马敲蹄子接近答案时稍稍歪下头,马看到后就会停止敲蹄。也就是说马具有的不是计算能力,而是观察能力。从计算能力上来看,因没有带来果,也就是不符合逻辑;从观察能力上来看, 因的确带来了果,

13、便是符合逻辑。 在数学上,有自变量与因变量这对名词。因变量会随着自变量而变化,它们之间便产生了相关。同样的,在心理学上也有它们的存在。但心理学上必须加上一个因果关系。确定是自变量的因促成了因变量的果,才算是相关,否则便是虚假性相关。这也很好地解释了我前面说的那个买东西的例子。人们有了信任者告知该物品不好的因,才会有不买该物品的果。除此外,还有没有其他令我们不买该物品的促成原因呢?有。还有一个叫做选择性偏差。 选择性偏差简单说就是错觉。这方面的例子实在太多,我也就不赘述了。总之,错觉常常会出现在我们自认为非常熟悉的领域,有时还会加上其他人或事的错误方向引诱,结果错上加错。 那么有没有办法避免错觉

14、呢?如果你发现两样事物之间只有相关而没有因果,那就不要进行推论。错觉自然就会消失,我们也就很可能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原因放弃如此好的物品不去购买了。 6一种不真实的生活 小时候我们做理科题,经常会遇到一句叫“在理想状况下”的话。我非常不解,为什么要在理想状况下,普通状况或不理想状况不是更符合事实吗?后来我才知道,如果在“自然条件”下,许多事物和现象是不可能被发现的。必须在理想状况下,即有了精确的控制,一些事物和现象才能被人们所发现和掌握。 不过,“在理想状况下”用在心理学上,却显得那么不伦不类。因为人们会想,心理学离开了真实的生活它还是心理学吗?很显然,人们认为在实验室中研究心理学是种奇怪的事情。

15、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心理学在理想状况下的研究比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往往更具有代表性与实用性。如在美国曾有一个“猴子为什么会咬紧牙关”的研究饱受诟病。但就在数年后,这个研究竟然解决了人类在密闭空间中紧张程度的预测,不由得让人大跌眼镜。 相信说到这里,您一定已经开始深思,非要选择在自然条件下真的很重要吗? 这就又回到了在第4部分我们所说的问题。如果从前面所叙述的观点出发,人类在理想状况下,应该基本不会做出错误的选择。但在自然状况下,就极可能选择错误的那个。 为解决这个问题,心理学采取重复实验的原则。即采用多种不同的理想状况,然后在大量实验中获得近似的结果,最终将结果实现聚合。也就相当于微积分里的那种无限接近。 以上,我们便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任何实验是能够一锤定音的,但至少每个实验都能帮我们排除掉一些不太可能的解释,令我们越来越接近真理。多种不同的不真实生活实验,其实正是一种心理学固有的优势。是它能准确解释人们心理的理论依据。 7概念概率概论 从前面的解读中,我们已经接触了不少心理学概念,比如可作伪性、安慰剂效用、实验逻辑、因果变量、聚合等。相信您已经看出这些概念从单一向多重的变化。现在,我们将引入另一个概念,就是多重原因。 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所以行为不是单一的,而是受多重原因影响。一个影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