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的分类及命名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6403544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的分类及命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的分类及命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的分类及命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的分类及命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的分类及命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的分类及命名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研究层次v 概念: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内涵十分广泛的概念,通俗地说就是地球上植物、动物、真菌、原核生物等所有的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v 研究层次:v 遗传多样性:也指基因多样性,广义的概念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的概念指种内个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v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一定地区内物种的多样化。一般认为: 全世界已知植物种类:50余万种;中国:种子植物3万种, 药用植物1200余种 v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

2、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物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的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惊人的多样性。植被类型多样性、环境多样性、体态多样性(生活型多样性)v 景观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或变异性。二、生物多样性的意义v 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v 维系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三、中国的植物多样性及特点v 中国的植物多样性v 特点v 植物多样性丰富v 特有性高,珍稀、孑遗植物较多v 植物区系起源古老v 经济物种丰富第二节 植物的分类一、植物分类的方法(一)人为的分类v 植物分类历史大致分为林奈前和林奈后两大时期。v

3、林奈前时期比较著名的有亚里士多德将植物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三大类;李时珍本草纲目;吴其睿植物名实图考等。v 林奈根据植物雄蕊数目划分一雄蕊纲、二雄蕊纲. 等。由于没有反映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也属于人为的分类方法。(二)自然的分类v 达尔文认为物种起源于变异与自然选择。从而得知复杂的物种大致是同源的。物种表面上相似程度的差别,能显示它们的血统上的亲缘关系。因而,有了根据植物的亲疏程度作为分类的标准建立的分类系统,称为自然分类系统。所用的分类方法称为自然分类。v 今天,分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仍然是以植物形态学及解剖学方面的资料为基础,加上植物地理学的知识组成的。v 现代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有恩格勒

4、分类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和克朗奎斯特系统二、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一)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 以水稻为例,说明其在分类上的隶属关系: 种以下分类单位: 亚种 subspecies 变种 varieties 变型 forma (二)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种v 分类学种:以外部形态为主的标准来划分种v 生物学种:以生殖隔离为标准来划分种v 种的概念: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它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生物类群。同一种中的各个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而且彼此交配可以产生后代。它除了是分类上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各级单位的起点。(三)品种v 是基于经济意义和形态上的差

5、异,而不是植物分类中的一个分类单位,它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培育或为人类所发现的。不存在于野生植物中。v 近亲杂交:种内各品种间的杂交。v 远缘杂交:种间、属间或更高级的单位间 的杂交。第三节 植物命名法v 每种植物,各国都有不同的名称;就是在一国之内,各地的名称也不相同。因而就有同名异物、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象,造成识别植物,利用植物,交流经验等的障碍。v 现代植物的种名,即世界通用的科学名称的命名,都采用双名法。v 双名法 创立:瑞典植物分类大师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 组成:属名+种加词+(命名人) 属名:拉丁文的名词 种加词:形容词或名词所有格 命名人:通常用其姓氏的缩写 举例:银杏 Ginkgo biloba L. 月季 Rosa chinensis Jacq.第四节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v 真核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v 孢子植物(隐花植物)和种子植物(显花植物)。v 原植体植物和茎叶体植物。v 无胚植物和有胚植物v 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v 非维管植物和维管植物v 颈卵器植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