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6403373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819页例1、例2及有关的练习课标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是学生系统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开始。从认识平面图形扩展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有关立体图形方面的最基础的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式形成初步的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教材简析及学情分析:“长方体的认识”是学生在前期逐渐认识点、线、平面图形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学生对平面图形及立体图形的认识的教学。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巧妙

2、地有机地织成知识链,并在其中使学生经历感悟到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知。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及媒体演示等手段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让学生经历探究长方体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方法:探究法、观察法学法指导:观察探究发现概括教具准备:各种长方体形状纸盒若干个,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开门见山,直接引入师:今天

3、我们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看到这里,你会想到以前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生:长方形。师:一字之差,长方体和长方形一定有关系,还得有不同的地方。谁来说说对长方形的认识?师:出示长方体纸盒若干,多媒体展示,长方体随处可见。我们教室里就有,说说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形状?生回答。师: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的特征还是有所了解的。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研究长方体。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一)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出示长方体盒子,介绍面、棱、顶点的含义。【设计意图:借助教具、学具,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触摸长方体实物,从整体上观察长方体,直接感知长方体有面、棱和顶点等三个要素,为进一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做准备。】(二)探

4、究长方体的特征。1、出示探索导向,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从面的个数、形状、大小去研究探讨长方体的特征。通过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 发现棱的特征。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每个顶点是怎样形成的?2、交流形成共识。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师生共同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乐中学、做中学,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形式多样地自主探索,建立长方体的表象。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显著。】3课件演示,验证结果。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一个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相对的两个面涂同一种色彩);有12条棱,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三组不同颜色);有八个顶点(闪烁)。【设计意图:

5、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突破教学难点,顺利地抽象出长方体的概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三)抽象概括总结特征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探究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特征,谁能较完整地说一下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四)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小组合作,做长方体的框架。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并讨论汇报回答以下2个问题:(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将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演示,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教师指出:长方体的长、宽

6、、高根据长方体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用小棒和塑料拐角,自己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这一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再现了长方体的表象,有效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多媒体课件演示能使长方体的长、宽、高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观察上的难度,突出了观察重点,不仅给学生以美感,而且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三、 实践巩固多媒体出示:填空、判断、拓展提高四、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五、作业布置。制作一个长方体学具。【设计意图:把所学知识应用实际操作中,培养了

7、学生的应用和操作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六、板书设计。面:6个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认识棱:12条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顶点:8个 长方体评测练习:一、填空题。1. 下列图形中( )号是长方体,( )号是正方体。在长方体与正方体中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 )。2. 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相对的棱的长度( ),相对的面完全( )。二、看图,并填空。(单位:厘米)(1)这个长方体长(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2)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的长度和是( )厘米。(3)棱长总和是( )厘米。(4)上下两个面是( )形。效果分析:我通过复习旧知导入

8、新课,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完整。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准备的学具感受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教师充分利用课件具体演示,学生能直观感受长方体特征,教学效果较好。教学反思:今天学习了“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如何引领学生探究数学本质,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我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理念。在导入之后,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把学生的几何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和认识生活空间以及空间中的物体,激发了学生认识、探索长方体特征的兴趣。 知识的产生和学生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把知识的产生过程更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参与到知识的产生过程中来,这是对学生发展的最好关注。在探索特征的教学中,我的初始设计把重点放在了探索面、棱、顶点的数量、形状、大小这些特征上,学生在探究面的特征时用时太多,老师没能恰当的引导。总之在探究面时我说得较多。还有在制作长方体框架时用时间多,如果有合适的学具,让学生动手去拼装,会省事、省时很多,提高教学效率。在基础性练习题中我设计了一道辨析题,遗憾的是前面把时间浪费了此题没能出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对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导,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