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怎样认识地方课程的地位及意义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6402116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该怎样认识地方课程的地位及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们该怎样认识地方课程的地位及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们该怎样认识地方课程的地位及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们该怎样认识地方课程的地位及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们该怎样认识地方课程的地位及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们该怎样认识地方课程的地位及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该怎样认识地方课程的地位及意义(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们该怎样认识地方课程的地位及意义编者按:地方课程是伴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诞生的。但从总体上 看,与国家课程相比, 地方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还显得薄弱; 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相 比,还略显滞后。地方课程的内涵很丰富,涉及的问题很多,为什么要设置和开 发 地方课程?何为地方课程?地方课程何为?如何开发与管理地方课程?从本 期开 始,我们邀请江苏省原教科所所长、 教育部地方课程项目负责人成尚荣来回 答这些 问题。倾听同伴的 “观察地方课程设置顺应时代要求地方课程的设置与开发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1985 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次年,义务

2、教育法颁发,正式实施义务教育,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执行义务教育法,就在当年,我国开始了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其中, 对课程管理的权限作了初步研究和改革,并在 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上,第一次把课程分为“国 家规定课程”和“地方 安排课程”,并对“地方安排课程”的目的、内容、课时和实施要求作 了规定。“地方安排课程”可视作我国基础教 育领域“地方课程”的萌芽。 1996 年,全国第三 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全面推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 出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 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为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任务,新一轮基础

3、教育 课程改革开始启动。新一轮课改的基本思想之 一就是努力改变现有的课程管理政策,增强课程 的弹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会议确定把改革课程管理政策作为课改 的六大具体目标之一,其 主要内容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与此同时,明确设置地方课程,并规定地 方 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 校本课程的课时占义务教育总课时的16%-20% 。就这样, 地方课程正式走进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地方课程的设置和开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地方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价值首先,从课程管理政策看,地方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实质上是课程权力的分配与逐步下放, 是我国课程管理政 策的重大突破。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的教

4、育管理体制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 体现在课程上,自然是中央对课程的集 中统一管理。新中国成立以后,又全面移植了前苏联的 教育管理理论和经验,把“课程”置于“教学”之下,“课 程”的概念及权力只属于中央,地 方的任务就是严格按照中央的规定,忠实地组织教学。显然,这些都是单一的计划 经济在课程 管理中的反映。这种管理体制在表现出加强集中管理的优点的同时,更多地暴露了问题与弊端。课程是一 种权力,在这种体制 下,地方是无课程权力可言的。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课程管理体制 改革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其题旨被定位于形 成具有一定弹性的、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的管理 体制;其关键是课程权力的逐步下移,让地方获得

5、较多的课程权 力;其切入点和突破口就是设 置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这样,我国开始初步形成课程权力的分配框架。在这一框架中,地方课程的设置与开发无 疑起到了杠杆的作 用。其次,从课程体系看,地方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健全并完善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是课程结构的一大改 革。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指的就是国家课程体系。从现实情 况看,文化、教育基础各不相同的地区只用 统一规定的课程,显然缺乏弹性,难以适应不同地 区、不同学校的需要,难以做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也难以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从理论上看,国家课程多集中在普遍性知识上,它无暇也无法顾及地方性知识,长此以

6、往,就 会有偏重精英文化而忽视乡土文化、草根力量的可能。新的知识观和知识体系告诉我们,在普 遍性知识之 外,实际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是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价值就在于向我们展示人类知识的完整 及其特有的精彩和深 刻。从某种程度说,课程体系就是知识体系。地方课程的设置与开发,从 理论到实践,都是对我国课程体系的完善, 在坚守学科的同时走向更完整的课程,在坚守国家 统一课程要求的同时走向课程结构的多元化。再次,从课程队伍建设看,地方课程的设置与开发推动地方课程队伍的形成及其水平的提 升,是我国课程队伍 建设的一大进步。课程是由人创造和实施的,课程权力总是与课程管理者

7、、 实施者、研究者的能力紧紧联系在一起 的。以往,地方只有执行课程计划、组织教学的权限, 虽有一支队伍,但严格地说,这只是一支教学管理队伍,而非 真正意义上的课程管理队伍。随 着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赋权,地方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其中最为突出和紧迫的是课 程队伍建 设。一是地方上课程管理者队伍的建设。地方必须有一批人对课程的规划、设置、调整及地方 课程的开 发、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等进行统筹,作出合理安排,进行科学指导。二是课程研究 队伍的建设。地方必须要有一批 课程研究者,对课程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为各地和各学校的 课改提供理论、信息、资源、技术等方面的支撑,并在 实践中逐步成为课程专家。三是课程

8、实 施队伍的建设。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已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是课程的 创造者,需要在 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地方课程的设置与开发为课程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 提供 了机遇和平台。地方课程的地位与功能在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具使命和独特 的功能,相互渗透、 相互支撑,形成了完整的课程结构。因此,不应人为地把这些课程分主次、 定从属、有高下,不能简单地视地方课程 为国家课程的补充或延伸。地方课程有其独立的地位。其一,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一样,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 的形态,承担着促进 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与个性发展的重任,在共同承担为中华民族的

9、复兴奠定 基础使命的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各类课 程之间当然有联系,但要说地方课程服从于、服务 于、补充于国家课程,必然削弱地方课程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要说服从服务,所有课程都应服从教育方针,服从教育目标;要说补充,国家课程与地方 课程应是相互补充 的。其二,是否有主次、从属和高下之别,既不在国家、地方和校本的名称 上,也不在所占课时的多少上,课程的地 位应由其所承担的任务来确定。最后,回到新知识观上看,地方课程反映的是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同等 重要,而且从文化战略和策略意义上看,地方性知识是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社会科学本土化思 潮的一种积极回应和推进,是对地方性知 识、对草根力量的尊重和守护。普遍性知识与地方性 知识各具优点,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也应处于平等的地位。我们 不是削弱,更不是否定国家课 程,而是让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各居其位,“各领风骚”。从当下的实践来看,地方课 程开发 还没有更大的进展和突破,对地方课程地位与价值认识的不到位,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成尚荣, 江苏省原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组成员, 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教育部地方课程项目负责人。中国教育报 2008年 3月 21日第5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