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注意事项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6398034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艾灸注意事项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艾灸注意事项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艾灸注意事项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艾灸注意事项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艾灸注意事项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艾灸注意事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灸注意事项(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艾灸的注意事项施灸过程中如感觉太热, 可适当将艾条抬高散热;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正常现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凡属实热症,阴虚发热者不宜用艾灸,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亦不宜施灸。中医提倡冬病夏治,虽然艾灸一年四季都适用,但在三伏天做效果最好。艾灸的注意事项1、施灸后当天需避风寒,保持情绪平稳,饮食素淡为宜,切忌生冷厚味。2、大饥大饱、劳累醉酒、情绪不宁时不宜施灸。3、施灸后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手或洗澡。4、施灸后,要喝比平常量多的温开水(不能喝冰水 ),以帮助排出体内的毒素。5、施灸后,会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有的还会起红疹、水疱,有疲倦、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

2、阴道不规则流血、全身不适等现象,一般不要惊慌。这个时候,可以艾灸足三里穴引火下行,还可以多喝水,必要时停灸或隔天施灸,很快这些症状就会消失。若症状持续,可至医院专科处理。艾灸疗法禁忌及意外处理灸法虽然简便易行,但若不掌握其适应症及其操作方法, 有时也会发生意外,故此施灸之前应适当地了解一些灸法的注意事项。一、灸法注意事项灸疗虽然法简方便, 但在临床应用时, 尚须注意以下各点, 以保证其安全有效。1.施灸前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选用合适的灸疗之法, 并取得患者的合作。2、施灸前根据病情,选准穴位,令患者充分暴露施灸的部位,并采取舒适的、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3.腰背、腹部施灸,壮数可多:胸部四

3、肢施灸壮数宜少;头颈部更少。青壮年施灸壮数可多,时间宜长;老人、小儿施灸壮数应少,时间宜短,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4.颜面部,心区,大血管部和肌腱处不可用瘢痕灸,禁灸或慎灸穴位应慎用。5.对于昏迷、局部知觉迟钝或知觉消失的患者,注意勿灸过量,避免过分灼伤,引起不良后果。尤其对老人、小儿患者更应如此。6.施艾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7.非化脓灸时,灸灼过度如局部出现水泡,如水泡不大,可用龙胆紫药水擦涂,并嘱患者不要抓破, 一般数日后即可吸收自愈。 如水泡过大,宜用消毒针具,引出水泡内液,外用消毒敷料保护,也可在数日内痊愈。8.凡化脓灸后在化脓期或灸后起

4、泡破溃期,均应忌酒、鱼腥及刺激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能助湿化热、 生痰助风,并可刺激皮肤不良反应, 从而使创面不易收敛或愈合。19.艾炷或艾条灸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绒熄灭,以防复燃事故发生。二、灸法禁忌灸法适应范围广泛, 但和其他的穴位刺激疗法一样也有其禁忌。 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禁灸部位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禁灸穴位的记载, 但各种书籍之间互有出入,颇不一致。如针灸甲乙经仅载禁灸穴 24 个穴位,针灸集成则达 49 个之多。从临床实践看, 其中多数穴位没有禁灸的必要。 而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 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疗, 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妇少腹

5、部亦禁灸。2.禁忌病证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头痛等症,一般不适宜用灸疗,但并非绝对。.其他禁忌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疗。另外,近年来还发现少数患者对艾叶发生过敏, 此类患者可采用非艾灸疗或其他穴位刺激法。三、灸法意外灸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 而且较之针刺疗法也更为安全。 我国晋唐时期曾一度风行灸疗, 当时的一些著名医家都极力推崇灸法, 有的甚至抑针扬灸。实际上,灸法如应用不当,亦可发生意外事故。早在我国晋代就有这方面的记载:“渊液 不可灸,灸之不幸,生肿蚀、马刀伤内,溃者死” 。(针灸甲乙经卷三)这是由于古代缺乏消毒概念和条件,加上缺少有

6、效的抗炎措施,容易发生感染和招致严重后果。 晕灸,在古人的临床实践中十分多见, 所以在清代医家吴亦鼎所著的神灸经纶中已提到晕灸的救治之法: “或著火有眩晕者,神气虚也,乃以冷物压灸处,其晕自苏,再停良久,以稀粥或姜汤与之,以壮其神”。现代,灸法意外较为常见的除晕灸、感染外,尚有过敏、中毒等。(一)晕灸晕灸是不多见的一种针灸不良反应。 多为轻症,但也有症候较严重者。 应引起注意。其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之法大致与晕针类似。关于晕灸的机理, 曾有人将其与休克混为一谈。 其实,晕灸与晕针一样都是一种血管抑制性晕厥。 它是由于强烈的刺灸等刺激, 通过迷走神经反射, 引起血管床( ?尤其是周围肌肉的)扩张

7、,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脏的输出量减低, ?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的脑血流量减少,而发为晕厥。1.原因关于晕灸的原因,标幽赋曾云:“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 。其常见者有下列几种。(1)体质原因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饥饿、疲劳,特别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灸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2(2)刺激原因穴位刺激过强,可致晕灸。所谓过强,因各人情况不一,很难度量比较。在刺激的种类上,以艾灸多见。(3)体位原因一般来说,正坐位或直立施灸时易发生晕灸。(4)环境原因: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灸,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

8、声浪喧杂等。2.临床表现一般分为以下三期。先兆期: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眼花,耳鸣,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有些患者可无先兆期。发作期: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数可伴惊厥发作。后期: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著疲乏,面色苍白,嗜睡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晕灸大多发生于针灸过程中, 但也有少数患者在取针后数分钟乃至更长时间始出现症状,被称为延迟晕灸,应特别注意。3.预防方法早在黄帝内经中,曾用不少篇幅提及晕针的预防:“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

9、有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素问刺禁论)。其实同样适于晕灸。现代主要从心理和生理上进行预防。(1)心理预防主要针对有猜疑、恐惧心理者,或针灸时哭笑、惊叫、战抖、躲避、肌肉痉挛。伴有瞳孔、血压、呼吸、心跳、皮温、面色、出汗等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改变者。均可作预先心理预防,以避免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共分三法:语言诱导:施灸前,先耐心给患者讲解针灸的具体方法, 说明可能出现的针灸的感觉、程度和传导途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松弛训练:对好静、压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患者,令其凝视某物体,待其完全进入自我冥想(入静)状态后,始行灸刺。转移注意力

10、:对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简单的快速心算, 或向其提出一些小问题, 利用其视、听觉功能和思维活动等,转移其注意力,促进局部组织放松。(2)生理预防饥饿患者,灸前宜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应令其休息至体力基本恢复。特别对有晕针或晕灸史者,最好采取侧卧位,简化穴位,减轻刺激量。在施灸过程中,一旦患者有先兆晕灸症状,应立即处理。灸疗结束后,最好能嘱患者在诊室休息 510min 后始可离开,以防延迟晕灸。4.处理方法(1)轻度晕灸应迅速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3服。(2)重度晕灸即

11、停灸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据我们多年体会, 此类患者在百会穴艾灸有较好的效果。 方法是用市售药艾条, 点燃后在百会上作雀啄式温灸,不宜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如必要时,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5.病案举例谭,男, 14 岁,学生, 1989 年 4 月 8 日来诊。患者于 1 日前因饮食不洁而致腹泻,每日约 7、8 次,泻下脓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滑数。给予艾条用固定式熏灸器灸关元。熏灸至 60min 时,患者感心慌头昏,恶心欲吐,脉搏加快,面色苍白,大汗出。当即停灸,针刺双内关穴,5min 后心慌减轻,留针20

12、min,症状消失。(二)灸疗过敏近年来,陆续有报道,采用艾灸、穴位注射等法,可以诱使机体出现程度不等的过敏反应。虽然预后一般良好,但有时也可出现较重的证候,值得注意。最近亦有单纯毫针刺引起过敏性反应的报道。下面重点介绍引起艾灸过敏的原因、临床表现及预防处理之法。1.原因常见的有以下二种。(1)体质原因导致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本身具有过敏体质,多有哮喘,荨麻疹史或对多种药物,花粉过敏史。(2)药物原因一般指艾灸致敏:可能因为艾叶中含有某些致敏物质,有人曾将温灸盒盖的烟油取下, 敷于曾因艾灸导致急性荨麻疹的患者的前臂内侧, 结果 10 小时后, ?被敷处发痒难受,并出现过敏性皮疹,证实可引起过

13、敏。2.临床表现以过敏性皮疹最为常见,表现为:局限性(穴位周围区域)的红色小疹,或全身性的风团样丘疹,往往浑身发热,瘙痒难忍,重者可伴有胸闷,呼吸困难,甚至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象细微。过敏反应出现的时间:穴位注射常发生于即刻或不久, 艾灸则须一至数小时,文献报道最长者达 10 小时。有因艾灸引起过敏者,以后往往可以在艾灸治疗时反覆出现。3.预防方法(1)询问病史针灸前,应仔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过敏史,特别对艾灸有无过敏史。如原有穴位注射过敏者,亦应慎用艾灸疗法。(2)慎察先兆艾灸或穴位注射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先兆时,应立即停止艾灸疗法或注射。4.处理方法有局部或全身过敏性皮疹者,一般于停止

14、艾灸后几天内自然消退。在此期间宜应用抗组织胺,维生素C 等药物,多饮水。如兼发烧,奇痒,口干, ?烦燥不安等症状时,可适当应用皮质类激素,如强的松,每日服2030毫 g。中药凉血消风方剂也有效果。 当表现为面色苍白, 大汗淋漓,脉象细微时,除肌肉注射抗组织胺药物外, 可肌注或静注肾上腺素, 必要时,注射肾上腺皮质4激素等药物。5.病案举例例一李,女, 30 岁。 1975 年 3 月 18 日初诊。患者妊娠8 个月,于 3月 17 日经某医院产科检查胎位为臀位, 嘱患者回家每日早晚取膝胸卧位 20min。翌日晚,患者自用市售艾条, 灸至阴穴 20min,约一小时后, 觉胸背,四肢瘙痒。第三日晨,眼睑,口唇及面部浮肿且痒,背胸、腰及四肢发生风团样丘疹,瘙痒难忍。拟诊为急性荨麻疹,予中药三剂服用,停用艾灸后,诸症状消失。夜间,她自拿艾条灸至阴穴,上述症状复现,且较前严重,并伴胸闷,呼吸困难。自述外阴亦肿, ?排尿困难。既住无过敏史。予服中药六剂后,症状消失例二巩,女, 28 岁, 1998 年 12 月 19 日初诊。右侧口眼歪斜1 日。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西医诊断:右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颅外段)。治则:疏风散寒,化痰通络。治法:1.背部膀胱经走罐。 2.面部常用穴浅刺, 留针 30min,每日 1 次。 3.艾条温和灸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