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H2动车组轮对及轴箱弹簧CADCAE设计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6397479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RH2动车组轮对及轴箱弹簧CADCAE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CRH2动车组轮对及轴箱弹簧CADCAE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CRH2动车组轮对及轴箱弹簧CADCAE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CRH2动车组轮对及轴箱弹簧CADCAE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CRH2动车组轮对及轴箱弹簧CADCAE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RH2动车组轮对及轴箱弹簧CADCAE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RH2动车组轮对及轴箱弹簧CADCAE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RH2动车组轮对与轴箱弹簧CAD/CAE设计班级:车辆091 :wuwuwuww*:2021048022012/12/24摘 要:随着时速200km/h高速动车组的引进,如何评价引进动车组的平安性,可 靠性等成为十分紧迫和重要的问题.论文以CRH2动车组拖车轮对和轴箱为研究对 象,进展疲劳强度计算分析,以期望为我国高速动车组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从过盈配合强度,静强度和动强度三个方面对CRH2动车组拖车车轮进展疲 劳强度分析.按照相关标准,考虑新车轮和磨耗到限车轮的不同,分别建立模型 并施加不同的过盈量;考虑到车轮辐板孔的影响,载荷分两个方向施加;分有无制动力两种工况,实施车轮动强度计算.

2、 CRH2动车组拖车转向架根本参数工程规格设计最高速度/km/h250营业最高速度/km/h200额定轴重/kN137.214t满员时最大轴重(200%定员/kN)156.816t编组能通过的最小曲线半径/m180转向架转角/度4.0轴距/mm2500车轮直径/mm860轮对的CAD/CAE分析车轴的CAD/CAE分析问题描述CRH2转向架车轴按照JIS E 4501进展设计,按JIS E 4502标准进展生产。为了研究CRH2动车组运行的平安性和可靠性,按照JIS E4501 标准,对该车轴进展强度分析。二、车轴的CAD设计车轴尺寸图:图1.1车轴零件图一、 CAD设计CAD零件工程图车轴的

3、建模过程:拉伸轴身切轴颈切防尘板座切轮座切轴身倒角镜像完成二、 CAE设计1. 应力分析1) 前处理:A. 定类型:静态分析B. 画模型:画出加约束和载荷时的分割线C. 设属性:碳钢板D. 分网格:自动生成 2) 求结果:A. 添约束:高级夹具将中心定位,在轮座处加弹性支撑,弹性刚度为10e11B. 加载荷:按轴重14t 算在轴颈处施加70000N的载荷网格和载荷图C. 查错误:载荷列表后进展检查。D. 求结果:进展有限元分析3) 后处理:A. 列结果:列约束反力B. 绘图形:绘制变形图、应力图和外边界路径图位移图应变图应力图C. 显动画:显示变形动画和应力动画D. 下结论:运行结果与受力分析

4、结果比较,相差不大,结果可信。位移图3.强度评价1)确定危险点:由分析结果可得出,车轴最大应力为36.759MPa,发生在轴颈处。2CRH2动车组车轴材料S38C,采用高频淬炽热处理和滚压工艺,根据JIS E4502取车轴的疲劳许用应力为147MPa,可见,按照日本标准,该车轴满足设计要求。经分析,车轴构造强度符合设计要求。车轮的CAD/CAE分析一、问题描述车轮是轮对的重要组成局部,其疲劳强度直接关系到动车组运行的平安性、可靠性、稳定性等,故动车组车轮需进展车轮静强度、动强度和轮轴过盈配合强度等3个方面的分析。UIC 5105/2003?整体车轮技术条件?EN 13979l/2003?铁路应

5、用轮对和转向架车轮技术验收程序?第一局部:锻制和轧制车轮二、CAD设计CAD零件工程图车轮的建模过程:拉伸轮胚切左腹板切右腹板旋踏面打轮毂孔完成车轮的尺寸图:三、 CAE设计1. 受力分析根据UIC 510-5:2003整体车轮技术标准进展车轮设计,对于安装到动轴上的车轮,考虑车轮通过直线运行、曲线通过和道岔通过三种工况,CRH2动车组拖车车轮受力如上图所示,有关符号如下:Q:满轴重静态载荷 Q=160/2 kgFZ:轮轨垂向力,Fz=1.25QKNFY:轮轨横向力,FY=0.7Q(KN)此处只进展直线工况下的CAE分析,受力如下:垂向力:Fz1=1.25Q=1.25*160/2=100kN横

6、向力:Fy1=02. 应力分析1) 前处理:A. 定类型:静态分析B. 画模型:用分割线画出受力的接触斑C. 设属性:碳钢板D. 分网格:如以下图所示2) 求结果:A. 添约束:在轮毂孔处用高级夹具施加约束B. 加载荷:在接触斑上施加70000N的力C. 查错误:载荷列表后进展检查。D. 求结果:进展有限元分析3) 后处理:A. 列结果:列约束反力B. 绘图形:绘制变形图、应力图和外边界路径图位移图应变图应力图C. 显动画:观察变形动画和应力动画D. 下结论:运行结果与受力分析结果比较,相差不大,结果可信。3. 强度评价依据相关资料知在标准EN13104中动车组车轮辐板上所有节点的动应力围应低

7、于许用应力,即:1) 用加工中心加工的车轮 360 MPa;2) 未用加工中心加工的车轮290 MPa;3) 最大Von Mises应力低于车轮材料弹性极限355 MPa。经分析,车轮受力最大处符合强度评价准则。经过系统分析得最大应力约为176.8MPa,最小应力约为0.018MPa。最大应力发生在轴承座与防尘座连接处。 最大变形为0.02517mm。故该车轮分析满足强度要求。轮对的分析:一、 轮对的装配1、轮对压装位置要求:(1)轮对侧距离L=(1 3532) mm,且任意3处距离差不大于1 mm。当侧距离L不符合规定时,不得向外侧调压,但当轮对侧距离比规定的最小距离小1 mm以下时或因车轮

8、辗制不均匀而致使任3处距离差超过规定时,可以通过旋削轮辋侧面进展调整。(2)轮对轮位差: L1-L2 3 mm。2、装配过程:添加车轴固定添加车轮同轴心配合对称约束添加距离完成二、 轮对的CAE分析1、理论要求:为保证运行过程中,车轮不会与车轴发生相对转动或脱离,轮轴之间应有足够的接触压应力。在标准EN13260:1998对轮对轮轴过盈量j有如下规定:a)采用收缩装配:0.0009dmj 0.0015dm;b)采用压力装配:0.0010dmj0.0015dm+0.06;其中:dm表示轮座位置轴的平均直径,单位为mm。dm=194mm时,0.174mmj0.291mm2、应力分析1)前处理:A定

9、类型:静态分析B画模型:将装配图进展爆炸,方便选择配合的面C设属性:将所有零件材料选择碳钢板,将轴颈和轮毂孔处添加冷缩配合D分网格:自由网格划分2)求结果:添约束:车轴中间面处固定几何体约束加载荷:在轴颈和车轮接触斑处施加70000N的力查错误:载荷列表后进展检查。求结果:进展有限元分析3)后处理: 列结果:列约束反力绘图形:绘制变形图、应力图和外边界路径图位移图应变图应力图 显动画:观察变形动画和应力动画 下结论:运行结果与受力分析结果比较3、 强度评价车轮和车轴之间的装配属于压装配合。又因为在车轴的车轮座直径为202+1mm,车轮的轮毂孔位200-2mm,轮座和轮毂孔间所受的作用力最大。轴

10、箱弹簧外簧的CAD/CAE分析一、 问题描述制造工艺过程: 修正下料端部加热锻尖加热卷绕淬火回火强化处理喷丸、强压、渗碳磨平端面试验或验收。三段直线扫描法: 弹簧是由簧条圆绕三条首尾相连的直线扭转而成的,故其造型过程为:先绘制三条首尾相连的直线,再绘制簧条圆,然后利用扫描特征中的沿路径扭转命令依次创立弹簧基体,最后利用拉伸切除特征创立支撑圈。弹簧的尺寸如以下图,此处以右旋外圈簧为例进展分析。二、 CAD设计CAD零件工程图外簧的建模过程:三段直线线簧条圆三次扫描切支撑圈完成三、 CAE设计1. 受力分析弹簧下端压在轴箱支座上,上端受压力作用,发生大的弹性变形。2. 应力分析1) 前处理:A.

11、定类型:静态分析B. 画模型:三段直线法C. 设属性:合金钢D. 分网格:2) 求结果:A. 添约束:在底面上添加固定几何体约束。B. 加载荷:采用加位移的方法加载。C. 查错误:载荷列表后进展检查。D. 求结果:进展有限元分析。3) 后处理:A. 列结果B. 绘图形:绘制变形图、应力图和外边界路径图。位移图应变图应力图C. 显动画:显示变形动画和应力动画D. 下结论:运行结果与受力分析结果比较3. 强度评价弹簧位移1mm时的力即为弹簧的刚度,可看出的静强度满足要求。在进展CAE设计时,由于支撑圈会对计算结果有影响,所以将支撑圈压缩,并将有效圈切割后分析。螺旋弹簧在压缩变形过程中,弹簧截面所承

12、受的载荷包括剪应力、扭矩、转矩、压应力,加上弹簧丝有一定的曲率,其实际变形以及应力分布相当复杂。而其位置出现在圆柱螺旋弹簧的位置在一侧,符合了经典理论对圆柱螺旋弹簧的分析结果在受压缩情况下,圆柱螺旋压缩弹簧任意截面所作的应力分析的根底上得出,与弹簧线材轴线成=135斜截面上的为最大正应力。因此这类弹簧的疲劳开裂大多起裂于圆外表,沿=135斜截面扩展并导致疲劳断裂。收获:在即将完毕的本学期完成了这次轮对与轴箱弹簧CAD/CAE设计,虽然做到的有点匆忙,但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通过商教师的动车组设计我学到了很多关于Solidworks的操作技巧,这是从来都没有学到的,在这次作业的完成过程中深刻的体会了它的微妙。其次,通过这次作业,我对Solidworks的CAD/CAE的造型与分析又一次加强了训练。在作业期间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但通过与同学的讨论让我对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越学越能发现自己的缺乏,希望自己在以后的道路能不断地努力学习。 最后感同学与教师对本次作业的指导。. 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