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 短文两篇教案 苏教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6383714 上传时间:2023-10-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 短文两篇教案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 短文两篇教案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 短文两篇教案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 短文两篇教案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 短文两篇教案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 短文两篇教案 苏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 短文两篇教案 苏教版教学目标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赏析精彩论点,积累名言警句。教学时数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二、 基础梳理(1)生字注音德馨(xn) 鸿儒(hng r) 苔痕(ti) 案牍(d) 西蜀(sh) 调素琴

2、(tio) (2)古今异义山不在高 (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惟吾德馨 (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今义:形状)(3)词类活用有仙则名 (名词作动词,出名)有龙则灵 (名词作动词,显出灵异)惟吾德馨 (名词作形容词,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 (名词作动词,蔓上)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无案牍之劳形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4)一词多义 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之 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2. 作者简介刘禹锡(77

3、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3. 背景探寻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令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半年内就逼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

4、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三、 整体感知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来表现居室主人的品德高尚?居室环境,交往之人,日常生活。2. 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这是什么写法?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托物言志。3.读陋室铭,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他对当时的社会相当不满,虽奋力抗争却屡遭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是,他并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刚正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并对当时世风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四、文本探究1.“山不在高,有

5、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有何深刻含义?“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室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

6、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7.“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五、板书设计六、课后作业写一篇300字左右托物言志的短文。

7、如杨柳,松树,白杨。菊花,梅花等。第二课时一、 导入新课“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二、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夫(f) 淫慢(yn) 险躁(zo) 遂(su) 穷庐(l)(2)古今异义。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修养;今义,治理)意与日

8、去(古义,岁月;今义,白天)3. 一词多义 夫君子之行(品德)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非志无以成学(完成,成就)成 遂成枯落(形成,变为) 遂成枯落(终于)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意与日去(意志)意 宾客意少舒(神情) 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驰 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 将复何及(来得及)及 及其日中如探汤(等到)2.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

9、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3.背景探寻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时写给他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以自身的言行感染、激励后代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

10、,其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人所传颂。三、整体感知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论据略)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四、板书设计五、课后作业 请写一封书信,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感激。300字左右。注意:格式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