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637902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护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护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护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护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护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护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为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的有效实施,按照统一部署,结合年度的护理事业工作总结、相关工作检查报告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对规划实施两年半时间的主要指标、重点任务等完成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综合形成护理事业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报告从规划实施及执行完成情况、问题及建议等两大方面进行阐述,具体情况汇报如下。一、规划实施及执行完成情况护理事业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颁布以来,紧紧围绕人民健康需求,构建全面全程、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的护理服务需求;全面开展基于数据的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部分护理专业医疗质量指标总体达到

2、甚至优于全国水平。全面实行护士电子化注册,护士执业管理更加高效便捷。逐步建立护理岗位管理制度,医疗机构护理管理科学化水平持续提高。实施基于护理岗位的护士人力配置、培训、考核等,逐步实现护士同岗同薪同待遇,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十四五以来,在贯彻落实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持续深化医改进程,护理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护理事业规划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实施良好,达到了时间过半、完成过半的规划实施进度要求。(一)护士队伍持续发展壮大。截止2023年6月,注册护士总数20万人,较2020年增长54%o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2020年的2.2人提高到3.8人医护比由20

3、20年的1:1.1提高到1:1.6。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士占比65%,护士学历逐步向大学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层次发展。基层医疗机构注册护士数由2020年的4.5万人增长至7.8万人,通过持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和实施护士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基层护理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建立护士规范化培训基地30个,累计招收学员9500人;建立护理专业护士培训基地35个,设置老年、康复、肿瘤等25个培训专业,累计培训专业护士12000人。(二)护理服务体系持续健全。1.优化护理资源布局。结合人口结构变化、疾病谱特点及群众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健全覆盖急性期诊疗、慢性期康复、稳定期照护、终末期关怀的护理服务体系。切实发挥大型医院

4、优质护理资源的引领带动作用,依托综合实力强、护理学科水平高的三级医院,通过组建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等形式,健全完善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定位明确、分工协作的护理服务体系。不同医疗机构结合功能定位按需分类提供专业、规范的护理服务。三级医院主要提供疑难、急危重症患者护理,加强护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二级医院主要提供常见病、多发病护理;护理院、护理中心、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中心、基层医疗机构等主要提供老年护理、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服务。2 .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体系。不同医疗机构结合功能定位按需分类提供专业、规范的护理服务。三级医院主要提供疑难、急危重症患者护理,加强护理学科建设和人才

5、培养;二级医院主要提供常见病、多发病护理;护理院、护理中心、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中心、基层医疗机构等主要提供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服务;逐步建立健全覆盖急性期诊疗、慢性期康复、稳定期照护、终末期关怀的护理服务体系。切实发挥大型医院优质护理资源的引领带动作用,依托当地综合实力强、护理学科水平高的三级医院,通过组建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对口支援等形式,健全完善不同医疗机构间定位明确、分工协作的护理服务体系。3 .增加护理服务供给。推动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护理中心等。增加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的床位数量。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护理院、

6、护理站、安宁疗护中心等基层护理机构,提供康复促进、健康管理、长期照护、居家护理、安宁疗护等紧缺服务,对现行医疗服务体系形成有效补充。4 .强化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质控组织体系架构,培养具备质量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以目标为导向,明确质控工作重点与实施路径,运用科学的质控工作方法、信息化的质控手段,向以精准数据为基础的质量改进模式转化。强化落实护理核心制度,针对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重点部门完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实现护理服务规范化、同质化,保障患者安全。(二)强化护士队伍建设。1.扩充护士人力资源。科学合理配置护理人力,根据岗位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护士数量,特别是

7、从事老年护理、儿科护理、中医护理、社区护理、传染病护理和安宁疗护工作以及基层医疗机构的护士数量。保证临床护理岗位护士数量占全院护士数量比力争达到96%,满足临床护理服务需求或特殊情况下临床护理紧急需求的人力储备。2 .健全护士培训体系。探索适合实际的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护士培训考核制度。健全临床护士分层级培训体系,加强新入职护士、护理管理人员培训和临床护三基三严培训,坚持立足岗位、分类施策,切实提升护士临床服务能力。结合群众护理需求和护理学科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科等紧缺护理专业护士的培训I。科学合理安排护士培训,减少重复性、负担性安排,缓解护士工学矛盾。按照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

8、对医疗机构新进入护理岗位工作的护士开展培训,提升独立、规范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能力。三级综合医院健全新入职护士培训机制,参加培训人员比例不低于95%o二级及以上医院结合实际开展新入职护士培训,参加培训人员比例不低于90%o3 .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加强从事护理管理工作的人员岗位培训I,有针对性地分别对医疗机构护理管理人员、病区的护理管理人员开展岗位培训,提升护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适应现代医院管理要求,护理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比例不低于90%o医疗机构进一步健全临床护士分层培训体系,合理规划护士在职继续教育,制定培训工作方案,明确培训目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效果评价,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学历护士的学习需

9、求,提升护士岗位胜任力,满足日益发展的临床护理服务需求。结合实际,重点对老年护理、儿科护理、重症监护、传染病护理、急诊急救、康复护理、中医护理等紧缺护理专业护士开展岗位培训I,提升护理专科技术水平,强化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水平。到2025年,上述专业护士参加培训比例均不低于90%o4 .完善护士队伍激励机制。科学合理开展护士评聘考核和绩效考核。在护士岗位设置、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管理岗位等方面,对编制内外人员统筹考虑。建立健全护士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突出岗位职责履行、工作量、质量安全、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将考核结果与护士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挂钩,向临床一线护士和基层护士倾斜,多劳

10、多得、优绩优酬。持续开展优秀护士评选活动,向三十年护龄人员颁发荣誉证书,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5 .保障护士合法权益。贯彻落实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积极落实关于关心关爱医护人员的有关要求,在护士执业环境、薪酬待遇、培养培训、专业发展等方面创造良好条件。医疗机构为护士提供必要的卫生防护和医疗保健措施,有效预防和减少护士在职业环境中可能受到的危害,切实维护和保障护士合法权益。(三)推动护理高质量发展。1.持续深化优质护理。继续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夯实基础护理质量,落实护理核心制度,优化护理服务流程,实现优质护理扩面提质。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实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优

11、质护理服务全覆盖,由住院部扩大到门(急)诊、血液净化中心(室)、手术(部)室、导管室等非住院部门。实现二级及以上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全院覆盖。强化护理人文关怀,优化服务细节,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服务的全过程,有效提升患者获得感和满意度。6 .推进护理服务模式创新。进一步扩大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覆盖面,实现互联网+护理服务全覆盖。规范互联网+护理服务制度、流程,做好风险防范和监管工作。结合分级诊疗要求和群众实际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创新发展多元化的护理服务。建立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打造规范化、系统化的护理服务流程体系,加强上门护士服务质量与安全监管,引导互联网+护理服务健康发展。支持医疗

12、机构积极开展延续护理服务、上门护理服务等,将医疗机构内护理延伸至社区和家庭,为出院患者或行动不便、高龄体弱、失能失智、终末期患者或行动不便、高龄体弱、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便捷、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7 .加强护理学科建设。以满足重大疾病、重点人群的临床护理需求为导向,加强护理学科建设,运用PDCA.品管圈、6S管理、根因分析等科学的质量管理工具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护理学术平台,构建基于循证基础和临床需求的护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以学科建设带动护理人才培养和护理服务能力提升,切实提高地区间、机构间护理同质化水平。有条件的医院探索设立专科护理门诊。鼓励三级甲等医院,特别是高等院校附属

13、医院加大护理科研投入,探索建立护理科研管理组织,培养一批护理科研骨干。8 .强化专科护士培训。扩大专科护士培养规模和范围,分批次有针对性开展老年护理、儿科护理、重症监护、传染病护理、急诊急救、血液透析、康复护理、中医护理、安宁疗护、社区护理等相关护理专业护士培训I。完善专科护士的培养培训及继续教育体系。(四)补齐护理短板弱项。1.推进老年护理相关工作。推动老年护理相关政策措施落地。支持医疗资源丰富的市、县(市、区)将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转型改扩建为护理、康复医疗机构,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老年护理床位设置,鼓励建设社区护理站。增加从事老年护理服务护士数量,强化人才培养培训。探索建立和发展医疗护理员职

14、业队伍,适应老龄社会需求。对接失能老年人迫切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为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年人提供居家护理、日间护理等服务。2 .推进老年护理服务提质。按照老年护理专业护士培训大纲,加快老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高水平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在老年健康队伍中的比例,提升老年护理服务质量。根据关于开展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和规范服务工作的通知,继续推动医疗机构按照评估标准有效开展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工作。将互联网+护理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家庭病床、延续性护理等服务有机结合,为高龄、失能等老年人提供居家护理服务。3 .推进基层护理发展。以医联体、护理专科联盟、护理专家联合团队等为载体,发挥大型医院优质护理资源的帮扶

15、带动作用,通过下沉或输出管理、培训、技术等方式,帮助提高基层护理能力。加快基层护士队伍建设,增加基层护士人力配置。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加大基层护士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其老年护理、康复护理、慢病管理和安宁疗护等专业服务能力。4 .加快发展安宁疗护。按照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结合分级诊疗要求和群众迫切需求,着力增加安宁疗护中心和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床位数量。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安宁疗护工作,提高安宁疗护质量。根据区域内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结合分级诊疗要求和群众健康迫切需求,着力增加安宁疗护中心和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床位数量。加快培养培训从事安宁疗护服务的专业人员,提高生命终末期患者的安宁疗

16、护质量。落实安宁疗护服务临床指南和技术标准,不断规范从业人员实践行为。(五)加强智慧护理建设。充分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结合发展智慧医院和互联网+医疗健康等要求,探索运用智能输液系统、智能床位监测系统、患者体温监护系统、芯片腕带+物联网技术等优化护理服务流程,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建立包括护理管理在内的综合管理平台,支撑业务管理、经济运行、考核分配等功能,为及时弹性调配人员、科学绩效考核、实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等创造条件。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扩大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覆盖面,优化护理服务流程,减轻护士工作负荷,让信息真正为护士服务、为质量服务、为患者服务。(六)推动中医护理发展。积极开展中医护理特色服务,持续优化中医护理常规、方案、技术操作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加强中医护理质量控制中心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