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分析的报告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637060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分析的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关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分析的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关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分析的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关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分析的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关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分析的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分析的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分析的报告(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分析的报告作者:佚名 点击数:873 更新时间:2009-8-17 15:22:11 为加快我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避免我区转型少走弯路,笔者近期研究了国内外一大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典型,现整理如下,仅供我区全面转型研究决策参考。 一、国内资源型城市现状分析 资源型城市是指因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而建立或兴起的城市。据统计,我国有资源型城市118座,占全国共有城市662座的18%,其中典型资源型城市60座。在118座资源型城市中,按省划分,黑龙江省最多,有13座,山西省其次,有11座,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南、辽宁等省分别为10座、9座、9座、8

2、座、7座,贵州省2座(六盘水、福泉),万山根本不在资源型城市之中,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合计30座,约占全国的1/4。按资源种类划分,煤炭城市有63座,占53%,森工城市有21座,占18%,有色冶金城市12座,石油城市9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其他城市5座,分别占10%、8%、7%、4%。按行政级别划分,地级城市47座,县级城市71座。按人口规模划分,特大城市有3座(非农业人口200万100万),大城市14座(非农业人口100万50万),中等城市44座(非农业人口50万20万),小城市57座(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下),分别占资源型城市的比重为2.5%、11.9%、37.3%、48.3%。其中,典型

3、资源型城市有60座,贵州省仅六盘水1座。目前,得到国务院政策扶持的全国资源枯竭城市有44个。按批次分,第一批12家,第二批32家,其中万山名列17个县级市之首,万山能够得到这个项目,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按行政级别分,地级市17座,县级市(含市辖区)27座。多年来,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但归纳起来,主要面临三大问题和四大危机。 (一)面临三大问题: 1、一业独大问题。资源采掘业在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中,均占了极大的比重,部分城市曾占到9成以上,一业独大问题明显。辽宁阜新市是国务院2001年确定的全国第一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在2000年以前,煤炭采掘业占地方工业产值

4、的50%以上。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过去被称为“天南铜都”,铜采选业是东川唯一支柱产业,在1990年以前的鼎盛时期,铜业占地方工业经济比重高达80%90%,铜业的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0%以上,即使在1990年以后的资源萎缩期,其比重也高达50%。河南焦作市以煤炭资源开采为主的资源型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曾占工业增加值的90%以上。甘肃省金昌市是一个以有色金属冶炼和初级产品及其相关化工产品生产为主的重工业基地,以矿产资源采掘和加工业为主的产业成为重工业的核心,目前有色金属工业占全市工业的74.2%左右,全市工业增长的80%来源于有色金属的采、选、冶工业,经济发展对资源呈现高度的依赖性。同时,工业内部

5、结构也表现出严重的不合理。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5%左右,这一比重多年来未发生变化。 2、城市职能定位不恰当问题。资源型城市“因矿而生”、“因矿而兴”,并且由于资源型城市大多分布在相对偏远地区,因此,城市在发展起来以后,职能基本上是以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多出矿、出好矿,依附关系明显,自身造血能力薄弱。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在整个20世纪中期到后期,当时还是地级东川市,城市定位是“为了企业多出铜、出好铜服务”,城市在产业结构的布局、企业的发展上,均体现了这一点。当时的东川市设立的电机厂、大型设备修理厂、机床厂等企业,全部是基于为矿山配套而设立的。类似问题在辽宁的阜新、甘肃的白银等地均有较强

6、烈的表现,是这些城市在城企定位上的共性问题,也是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均不同程度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 一业独大和城市职能定位不恰当是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中最核心的两个问题。前者使城市成为一个“跛足巨人”,一脚深一脚浅地跋涉,一个趔趄就可能陷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危机;后者则使城市在面临发展问题时,产生“等靠要”思想,成为躺在企业身上“吸血”的“寄生虫”,没有形成城市自主发展的核心或原动力,一旦“树倒猕猴散”,城市必然在手足无措的茫然情形中陷入低谷,这是我国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教训之一,也是目前作为主体的鼎盛期的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回避的两个问题。 3、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增长乏

7、力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全国城市的人均GDP增长速度为8.01%。其中,资源型城市的增长速度为6.92%,比非资源城市的8.34%要低1.4个百分点。而在资源型城市当中,是否进入资源枯竭期对城市经济增长速度有着显著的影响。进入资源枯竭期的城市平均增长速度只有4.56%,比未进入枯竭期的城市低2.7个百分点。河南省焦作市从1956年建市之初,就以煤炭工业为基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到1995年资源型企业有1233个,从业人数8.8万人,年产矿2109万吨。但在进入“九五”后期,资源枯竭问题开始显现,全市资源型企业效益下滑。到1999年,全市GDP比上年下降了13%,财政收入和

8、工业增加值分别下降了24%和12.2%。整个“九五”期间,在全国GDP增长率实现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焦作的GDP增长率仅为3.5%。 (二)面对四大危机: 1、“一根稻草”危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没有“救命稻草”,而对于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资源枯竭期的资源型城市,资源采掘业这一根“稻草”能否抓得紧、抓得好,是城市领导者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处理不好,必然带来城市发展当中的危机。资源进入枯竭期,独力支撑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资源采掘业也自然开始萎缩陷入低谷,并最终将退出城市GDP增长“主发动机”的地位,逐渐地从“擎天柱”变成了一根轻飘飘、软绵绵的“稻草”。但在城市没有资金积累、接续和替代产业尚未形成或难以代

9、替采掘业支撑城市经济发展全局前,采掘业还是必须抓的一根“救命稻草”。 在如何利用好“救命稻草”的问题上,诸多资源进入枯竭期的城市都在尝试,进行诸如产业升级改造、进行企业转型等诸多尝试,“一根稻草”能够带来的是喘息之机,但绝对不能救命,它带来的是机遇、可能,但更多是危机。 由于我国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对资源型城市开发发展枯竭的规模一直未形成明确的认识并做出准备,因此对于资源输出地,在大量低价格输出资源的同时,未注意形成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导致城市在资源开发的鼎盛时期不可能积累起太多的资金用以培养接续和替代产业。而借助国家财政的支持,我国进入和即将进入资源枯竭期的城市初步估计所需转型资金将达到1000

10、亿,中央财政根本不能负担。因此,越是在资源采掘业占比重高的城市,“一根稻草”的作用就越明显,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就越需要借助这根“稻草”走好“钢丝绳”。 2、环境破坏危机。资源的开发必然带来环境的破坏,国外对于资源开采中如何保护和恢复环境有着比较严格的限制和相对成功有效的模式。但在我国目前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资源开发所带来的植被破坏、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破坏问题逐渐得到了关注,但一直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手段来使这一关注变成实际行动,这也使得我国众多的资源型城市同时成为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和河流的“污染源”。 在甘肃的白银,因为企业对当地地下水的污染,造成了地下水体和流经的黄河水中重金属严

11、重超标,黄河沿岸部分村庄因长期饮用黄河水而造成“少年白头”现象较多;在河南省焦作市,因采煤而在城市外围形成了矸石总量超过2500万吨的十余座矸石山,城市环境在治理前污染非常严重。 3、产业工人“饭碗危机”。城市转型,从很大的程度上来说就是解决失业工人的饭碗问题,否则大量的失业产业工人涌入社会,会成为非常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安定,也影响城市转型的工作进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问题,实际上首先就是要解决失业产业工人的饭碗问题。我国目前面临资源枯竭威胁的矿业城镇已经有47个,约占全国矿业城镇的11%左右,处在矿业开发鼎盛期的矿业城市中,也有不少矿山处于开发晚期阶段。全国处于资源枯竭威胁的危机矿山目前

12、已经有400多座,直接涉及到300多万矿工和1000余万家属的工作和生活问题。目前全国已经批准因资源枯竭而关闭破产的项目122个,涉及在职职工60万人,离退休人员约42万人。饭碗问题实实在在,处理不好会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在辽宁阜新、云南东川、甘肃白银等地,因为企业破产后生活无着落,百人、千人上访、封堵公路铁路、围堵、围攻党政机关的事件时有发生,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辽宁阜新海州矿宣布破产后,从2005年6月10至6月29日,短期内共发生集体上访16批次,其中全民职工8次,集体职工8次,几乎每天都有百人以上的海州矿职工上访,最多达到千人左右。上访群众情绪激烈,多次封堵市政府大门和城区干道,最长时

13、间达到4个小时,使市中心交通瘫痪。 4、心态失衡危机。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大多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已建立和开始发展,并且由于当时国家对资源的特殊需要,使得资源型城市在当时享受了许多中央政府的特殊优待,进入现在的困境后,会给很多人带来相对的剥夺感;同时,一些矿产和即将破产的企业和矿山,很多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享受了诸多的国家级荣誉,一旦破产,企业和矿山职工中会有很大的失落感。 在进入资源枯竭期的矿业城市中,由于经济增长的乏力和就业岗位的急剧减少,相当一部分职工生活出现困难,导致了贫困面的不断扩大。现实生活状况再和两种悲观情绪混杂在一起,使得社会群体当中弥漫一种悲情意识

14、,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稳定和转型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容易使怀有这两种情绪的群体成为不稳定因素。 二、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目前已初步探索出四大模式 我国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已初步探索出资源转换、科技主导、发展循环和延伸产业链、建立再就业援助机制等四大转型模式。他们分别是第一批资源枯竭城市辽宁阜新、甘肃白银、河南焦作和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云南东川,但要实现成功转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以辽宁阜新为代表的资源转换模式 阜新是国务院2001年确定最早实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试点城市,近年来将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转型的突破口,先后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70多个,河南双汇、内蒙伊利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

15、相继落户,形成了生猪、乳品、家禽等12条“龙形产业”。到2005年上半年,阜新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1.9% ,牧业产值比重在农业中占45%,已经可以和种植业“平分天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吸收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8051人。 阜新将农业资源开发作为经济转型的突破口是经过慎重选择和探索后作出的选择。此前,阜新在煤炭资源渐趋衰竭的背景下,曾提出过食品城、建材城、化工城等诸多转型构想,但均未取得成功,有的项目耗资上亿元却是“投产之日就是倒闭之时”。农业资源是可再生资源,阜新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具备发展条件;农业产业化企业很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缓解矿产资源衰竭后带来的就业压力;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是“换个资源搞工业”,且这个资源是可再生、永不枯竭的绿色资源。从长远来看,这是众多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选择。 (二)以甘肃白银为代表的科技主导模式 2002年7月,中国科学院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正式奠基,这是中科院在全国的首家院地合作园区。截至2005年,产业园共签约项目51个,项目总投资68亿元,已开工建设26项,13项建成投产。碳酸锂、特大功率电子加速器、电池级氧化钴等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示范工程项目入驻园区。昔日的荒山、乱坟滩和垃圾场短短3年间已变成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