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训练共17页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6369648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6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翻译训练共1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文言文翻译训练共1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文言文翻译训练共1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文言文翻译训练共17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文言文翻译训练共17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翻译训练共17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翻译训练共17页(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板块一古文翻译一、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译文:_(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_(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_解析:(1)树,种植,名词用作动词。衣:穿。(2)谨: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兴办。申:反复陈述。孝:尽心奉养

2、并顺从父母。悌:敬爱兄长。颁:通“斑”。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以孝悌之义”后置。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略句,补齐,即“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行走)矣”。(3)然而:然,这样;而,却。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即统一天下。未之有:宾语前置句式,即“未有之”。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参考译文】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畜养鸡、猪、狗,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种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

3、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人挨饿受冻,做到这些却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没有过这种事。二、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熟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而

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译文:_(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熟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译文:_(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译文:_解析:(1)瑰怪:珍贵奇特。观:动词用作名词,景象。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阻僻远的地方。后“而”: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焉:代词,相当于“之”“此”等。非:不是,表示否定判断。(2)尽吾志:指尽了自己的努力。而:连词,表转折。其:难道,加强反问语气。此也:判断句,这是。(3)于:介词,对,对于。仆:倒下。以:介词,“以”后省略“之

5、”,可译为“因此”“由此”。悲:感叹。夫:代词,表示远指,那个,那些。谬:使动用法,使错。其:代词,指古书。传:动词活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莫:没有谁。名:名词用作动词,说明白。何:副词,怎么,哪里。胜:尽。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参考译文】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

6、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文字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的流传,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三、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

7、罚之矣。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节选自柳宗元送薛存义序)(1)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译文:_(2)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译文:_(3)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译文:_解析:(1)盖:承接上文,说明理由和原因,表确定语气,相当于“本来是”“原来是”。役:第一个“役”是名词,仆役;第二个“役”是动词,役使,驱使。非:表否定判断。而已也: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强调。(2)向使:连词,假如,假使。佣:雇佣。若:代词,你。直:通“值”,工钱。怠:怠慢。货:

8、财物。黜:贬退。罚:处罚。补齐省略成分,即“(其)受若直则(若)必甚怒而黜罚之矣”。(3)势:情势。如何:对怎么样。达:通晓。得不乎:固定结构,能不吗,表反问。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参考译文】凡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自己的职责吗?原本是百姓的仆役,并不是役使百姓的。所有在当地劳动吃饭的人,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来请官吏,是为了让官吏公平地为自己办事。如今官吏收受了百姓的钱,怠慢百姓的事,到处都是这样。哪里是仅仅怠慢百姓的事,还要偷盗百姓。假如家里雇佣一个仆人,(他)收受你的工钱,怠慢你的事,又偷盗你的钱财器物,那(你)就一定非常恼怒要赶走处罚他了。如今天下的官吏大多如此,可是百姓不敢发泄

9、自己的愤怒并且贬黜处罚他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情势不同啊。情势虽不同而道理相同,能对得起百姓吗?有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能不惶恐畏惧吗?四、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卷二十邓哀王冲)(1)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译

10、文:_(2)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译文:_(3)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译文:_解析:(1)为所:表被动。啮:咬。面缚:反绑双手,当面请罪。首:自首。罪:用作动词,请罪。“犹惧不免”是被动句。(2)以:认为。为、见:均表被动。是以:因此。戚:忧愁,悲哀。(3)俄而:不久。以:介词,把。闻:使动用法,使闻,报告。尚啮:被动句。县:通“悬”。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参考译文】太祖的一副马鞍放在库里,可是被老鼠咬坏了。守仓库的官吏害怕极了,以为自己死定了,和大家商议想要反绑双手当面向太祖自首请罪,又怕不能被赦免。曹冲说:

11、“你在家里等待三天,到中午的时候再去自首。”曹冲于是用刀戳破了衣服,就像被老鼠咬了一样,装出内心不快活的样子,看上去愁眉苦脸的。曹操问他为什么,曹冲回答说:“世人认为被老鼠咬破衣服,它的主人不吉祥。现在,我的衣服被咬破了,因此悲伤。”曹操说:“这只不过是一派胡言,你不必为此烦恼。”不多时守仓库的官吏就把马鞍被咬这件事报告给了曹操,曹操笑着说:“我儿的衣服放在身边,尚且被咬破了,更何况马鞍悬挂在柱子上呢?”对这件事丝毫不加追究。五、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扁鹊过赵王,王太子暴疾而死。鹊造宫门曰:“入言郑医秦越人能活太子。”中庶子入报赵王,赵王跣而趋,出宫门,言未已,涕泣沾襟。扁鹊遂诊之。太子遂得复生。天下闻之皆曰:“扁鹊能生死人。”鹊辞曰:“予非能生死人也,特使夫当生者活耳。夫死者犹不可药而生也。”悲夫!乱君之治不可药而息也。(节选自说苑辩物)(1)扁鹊过赵王,王太子暴疾而死。鹊造宫门曰:“入言郑医秦越人能活太子。”译文:_(2)予非能生死人也,特使夫当生者活耳。夫死者犹不可药而生也。译文:_(3)悲夫!乱君之治不可药而息也。译文:_解析:(1)过:拜访。暴疾:突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