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6366351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是怎样变化的(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东街小学 姚兰教材分析: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选读课文。课文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但原来它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课文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2、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明确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治理黄河的方案。3、通过讨论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的教训和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的自然观

2、,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治理的方案 教学准备:1、学生查字典理解词语,查找与黄河有关的资料。2、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1、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对于黄河,你有哪些了解?交流所查的资料。2、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请大家欣赏。(播放黄河流域近年来实景录像。)是什么原因导致黄河从“中华民族的摇篮”变为“中华民族忧患”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个段落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第6自然段变化的原因)第15自然段、第7自然段又讲了什么呢?(第15自然段 黄河的变化 第7自然段治理黄河)2、检查学习情

3、况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你能认识吗?(屏幕出示本课重点字词)祸 乃 垦 繁衍 堤坝 折腾 叫苦不迭 侵蚀三、出示预学题:1、快速默读课文第15自然段,说一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2、认真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哪些原因导致黄河发生了变化?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这些原因之间又有什么关系?3、快速默读第7自然段,思考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措施分别是什么?四、预学反馈:第一部分 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1、过去: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通过与淮河流域作比较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样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巧妙的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自然状况。如今: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在这里,作者用了“2000年、150

4、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再来读这段话 “黄河近2000年深重的苦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2、读句子,理解“叫苦不迭”。(屏幕出示“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第二部分 变化的原因1、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完成作业单一。黄河变化的原因自然原因秦朝后,黄土高原暴雨集中,黄土结构松散,造成水土流失。社会原因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开垦

5、放牧,破坏了植被,水土流失更严重。2、各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师概括:水土流失和人口增长是造成黄河变化的主要原因。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指导朗读“更严重的是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多。”体会水土流失和乱垦滥伐的恶性循环,从而给人类带来了灾难。3、师总结:水土流失导致多开垦荒地,而开垦荒地又导致更严重的水土流失。人口的增长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一个主要因素。母亲河也在向我们发出紧急求救信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黄河呢?第三部分 治理的方案1、快速默读第7自然段,思考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措施分别是什么?2、学生边读边画,指名回答。治理黄河的关键把泥沙管住。治理黄河的方案措施林牧为主;

6、保护好森林资源;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大量修筑水利工程。五、环保拓展:1、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留意我们的周边环境,你们发现有什么环境问题,你平时是怎样保护环境的?2、仅仅靠我们保护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社会上人人都行动起来,那我们的环境就会焕然一新了,今天我们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为环保出一份力,向社会各界人士发出呼吁。3、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呼吁写在卡片上,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六、小结: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身边的环境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让我们一定要记住: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七、作业布置1、设计两条有

7、关保护黄河的标语。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更多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并向家长、亲友、邻居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八、板书设计: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母亲河) 过去-摇篮自然环境好 如今-忧患 (变化-含沙量大,大水灾,改道)原因-自然:气温转寒,暴雨;人为:人口增多,砍伐 治理-牧林为主,保护资源,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东街小学 姚 兰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

8、、想象等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和默读与自学能力 。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体裁的略读课文,文章较长,但是说明性强,课文介绍了黄河的变化,变化的原因,还有科学家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怎样的方案,使人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我们人类要保护大自然,爱护环境。 课堂上,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课初,我让学生阅读提示的内容,学生一下子找到了两个问题: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那就是“变化”:黄河变化前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让学生运用学法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

9、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首先,学生朗读课文后马上找到变化前被称作是“摇篮”,变化后是祸河,引起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而后我让学生再去细细读文:课文中例举了很多的数字,请同学们关注这些数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发现: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让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如果不治理,它的危险性极大。这一系列的数字表明:治理黄河势在必行。而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通过教学,学生了解了黄河的现状,知道了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为了让他们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深入体会环保的重要

10、性,所以我设计了环保拓展环节: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留意我们的周边环境,你们发现有什么环境问题,你平时是怎样保护环境的?让学生自由畅谈,认识到环保就在自己身边,要从自己做起,真正提高环保意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使学生通过自读、交流、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增强环保意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东街小学 姚 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是一篇说明文体裁的略读课文,也是中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的写作体裁。是一篇检测学生阅读、写

11、作能力的学习材料。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从叙写的内容上看,文字浅显,易懂。听了刘海艳老师和路莉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感受颇多:一、情境营造,激发兴趣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路老师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通过放映录象,把学生带到黄河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鼓励学生,发现探究每个学生都有发现探究的天性,培养

12、学生发现和探究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面,发现探究源于对事物的好奇,源于问题,在教学中注意把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课上,刘老师从题目入手,在书写课题之后便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一读完课题便提出了许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黄河后来怎么样了?”“黄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黄河变化后,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理出了文章的重难点。如果能将学生的这些疑问引入预学,让预学题的设计更简单些,学习效果会更好。三、图示引入,直观展现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本课中的一些词语学生不容易理解,如:悬河。对

13、此,两位老师都做了一个有关悬河的课件,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了悬河。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是体会情感的最直接与最重要的手段。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两节课都注意指导学生朗读,注重了学生自读自悟。特别是刘老师,通过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教师范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综合这两节课的情况,提出几点建议:1、两节课上读的形式比较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2、略读教学作用应该多重,在课上还应该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与延伸的作用。 3、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渗透写作方法,培养写作能力。“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是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表达方法,由于学生对说明文载体的文章接触较少,所以教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应该强调作者的写作方法,说明这种写作方法的优点,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教师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大语文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