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6360585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 / 文言文必修一梳理(一)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已 (停止)2、金就砺则利 (靠近,接近) 草创未就 (完成) 诸侯各就国 (回到封地) 侯嬴乃谢客就车 (登上) 就极刑而无愠色 (遭受)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快,引申为洪亮)4、而致千里(达到) 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送到) 致意(表达) 致食客三千(招引,引来) 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牵连)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停止)7、用心一也 (因为) 用之所趋异也 (因为)二、虚词1、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引出对象)2、而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 (修饰) 吾尝跂而望矣 (修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修饰/转折) 顺风而呼 (修饰)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因果) 蟹八跪而二螯 (并列)3、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4、之 青,取之于蓝 (代词) 輮使之然也 (代词) 不如须臾之所学 (助词,定中之间,无义) 蚓无爪牙之利 (定后标志)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译: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译:(

3、二)师说一、实词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岂,难道)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糊涂)3、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二、常用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 (的原因)2、是故无贵无贱 (所以,因此)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一定)4、如是而已 (罢了)三、虚词1、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 (承接) 惑而不从师 (转折) 吾从而师之 (承接)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并列) 小学而大遗 (转折) 则群聚而笑之 (修饰)2、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主谓取独)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取独) 圣人之所以为圣 (主谓取独)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4、宾前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类,这一类)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音节助词) 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3、其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代词) 其皆出于此乎 (推测,大概) 其可怪也欤 (难道) 吾其还矣 (祈使,还是)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祈使,一定) 其孰能讥之乎 (反问,难道)4、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比) 而耻学于师 (向) 于其身也 (对于) 其皆出于此乎 (从) 不拘于时 (被)5、乎 生乎吾前 (在)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语气词) 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词)6、乃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竟然)7、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5、 (代词) 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译:2、不拘于时(被动句)译: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译:(三)赤壁赋一、实词1、七月既望 (农历十五)2、举酒属客 (“嘱”,劝酒) 乃以秦王属吏 (交付,托管)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跟随) 冠盖相属 (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嘱托) 属四方多难 (适逢) 天下属安定 (适才,刚刚)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若属皆且为所虏 (类)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归属,隶属)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属于)3、凌万顷之茫然 (越过)4、正襟危坐 (端正)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当/攻占

6、)6、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7、而卒莫消长也 (最终,到底)8、虽一毫而莫取 (即使)9、肴核既尽 (已经)10、吾与子之所共食 (“适”,享用)二、虚词1、而 倚歌而和之 (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客 (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 (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转折) 客喜而笑 (修饰)2、之 月出于东山之上 (的) 纵一苇之所如 (主谓取独) 凌万顷之茫然 (定后标志) 吾与子之所共适 (主谓取独)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的)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代词)3、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 (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 寄蜉蝣于天

7、地 (在)4、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气词) 相与枕藉乎舟中 (在)三、常见文言句式翻译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译:2、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译:3、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译: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译:5、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译:7、渺渺兮于怀 (主谓倒置)译:(四)始得西山宴游记一、实词1、自余为僇人(同“戮”,刑辱)2、到则披草而坐 (用手分开)3、梦亦同趣(同“趋”,往,赴)韩厥告赵朔趣走 (同“促”,赶快)趣赵兵亟入关 (同,“促”,催促) 虽趣

8、舍万殊,静躁不同 (取)4、缘染溪 (沿着)缘木求鱼 (攀援)5、外与天际 (交会)二、虚词1、而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修饰)披草而坐 (承接)觉而起,起而归 (承接) 穷山之高而止 (承接)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修饰)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转折)2、以 相枕以卧 (修饰) 夜则以兵围寓所 (率领)以资政殿学士行 (凭借的身份) 以至晋鄙军之日(在)3、乎 悠悠乎与颢气俱 (形容词词尾)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形容词词尾)三、常用词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未曾)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未曾)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这样之后)4、游于是乎始 (从此)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

9、态者,皆我有也译: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姿态的山水,都为我所拥有。文言文必修二梳理(一)六国论一、实词1、非兵不利 (兵器)2、六国互丧 (交互)3、率赂秦耶 (都,皆)4、固不在战矣 (本来)5、思厥先祖父 (代词)6、子孙视之不甚惜 (对待)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比较) 起视四境(看)7、举以予人 (拿)8、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既然这样,那么)9、暴秦之欲无厌 (满足)10、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分)11、以地事秦 (侍奉)1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亲附)蹇叔之子与师 (参加) 与战胜而得者 (介词,与) 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和)1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招致)

10、14、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15、李牧连却之 (击退)16、洎牧以谗诛 (等到)17、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几乎)18、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实在)19、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运数,理数)20、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判断,估计)21、并力西向 (合)22、苟以天下之大 (如果)2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事,成例)二、虚词1、而赂秦而力亏(因果)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转折)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转折)二败而三胜 (并列)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转折)战败而亡 (因果)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承接)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以有尺寸之地 (“而)举以予人 (来)以地事秦 (用)洎牧以谗诛 (因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用)苟以天下之大 (凭借)3、则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两个分句间并列)4、于 赵尝五战于秦 (和)5、之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主谓取独)子孙视之不甚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