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作用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6356276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作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业务困境普惠金融作为商业银行当前和今后的重点发展领域,无论从业务构成 还是经济效益对银行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顺利开展普惠金 融业务,并控制好成本和风险成为未来银行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商业银 行,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由于自身的组织结构和业务特点,导致了在开 展普惠金融业务中除了普遍存在的普惠金融风险高、成本大的问题外,还 存在其他社会性问题。(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在国家供给侧和创新驱动经济的政策扶持下,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越 来越依靠新兴实体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新行业、新业态不断涌现。而依 靠融入新经济环境、交易场景和供应链中,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进行获 客与展业将

2、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发展普惠金融既是金融支持 实体经济的外在政策要求,也是商业银行实现业务转型的内在发展需要, 而普惠金融的发展归根到底要落实到“精准识别客户”、“提高业务效率” 和“创新风控技术”上来。分析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业务发展 具有现实意义。二、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的定义及特征(一)金融科技的定义及特征金融科技可以定义为提升传统金融业服务效率,改变或者颠覆传统金 融服务体系的科技技术创新。从全球来看,金融科技目前一共经历了三大 阶段:金融 IT 阶段、互联网金融阶段和金融科技阶段,而我国金融科技 的发展已经进入金融科技阶段,即依靠数字技术逐步实现自动化信贷审批、智能化

3、投资、程序化风险控制等金融创新发展阶段。目前金融科技发展五 大技术基础是: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技术和5G通信 技术。这些技术实现了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及时传递、数据安全准确、系 统智能控制,为金融发展提供了全面、及时和可靠的技术支持。国内已经 形成以蚂蚁金服、微众银行、京东数字科技等企业为代表的一批金融科技 公司。金融科技作为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其使金融业态发生了深刻改 变,因此也具有同传统金融所不同的特征。第一,金融科技具有更加广阔 的客户覆盖面,借助各种线上渠道,能实现更大范围的精准客户识别。第 二,金融科技具有更加低廉的业务成本,因为采用系统化、智能化、自动 化数字平台,

4、在批量开展业务的同时降低了对实物资产和人员的依赖。第 三,金融科技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由于金融科技采取线上交易模式 交易具有数字化虚拟性,容易逃出现有监管体系,从而导致了新的系统风 险。同时,互联网公司金融科技的广泛运用,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 中间业务和客户资源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普惠金融的定义及特征普惠金融是指能全面、有效的为全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所需金融服 务的金融体系。它包含着三方面的含义:第一,普惠金融追求全民在获得 金融服务上有相对公平的机会,人人都能得到符合自身条件的金融服务。 第二,普惠金融是一种创新的金融体系,通过金融创新让全民都以合理的 价格获得自身所需要的金融服

5、务。第三,普惠金融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突破了传统金融完全以利益为导向,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了贡献。普惠金 融在业务上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业务涵盖对象广泛,包括了社会所有阶 层的人民都可以获得普惠金融服务。第二,普惠金融产品体系齐全,做到 针对不同的情况提供相适应的不同普惠金融贷款。第三,普惠金融业务价 格相对更合理,人们能获得与自身风险等级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费用。 第四,普惠金融业务流程操作简单,绝大部分普惠金融业务通过线上渠道 办理,业务流程便捷、快速。无论是从国家政治层面,还是从商业银行经 营管理层面,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都是商业银行的必经之路。普惠金融是商 业银行实现经营转型的重大方向,是

6、商业银行拓展新客户的重要渠道,是 商业银行实现的金融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其发展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 获客为中心,从单纯业务线发展转向构建商业场景,从人工风控管理转向 智能化、大数据风控,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三)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机理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最紧迫的三大问题是:识别并精准获客难,业务 成本高,业务办理后风险大,而金融科技有利于解决普惠金融的这三大难 题。第一,金融科技有利于解决普惠金融业务客户信息不对称问题。随着 国家数字战略的推进,各大政府机构和相关企业间信息孤岛被打破,银行 将有更大机会能实时、低廉、高效地获得客户相关税务、用水用电、司法 报关等信息,从而为普惠金融风

7、险评价和信贷决策提供有力的数字支持,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客户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二,金融科技有利于解决普惠 金融业务成本过高的问题。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以手机银行、网上银行 第三方软件等为代表的线上渠道不断普及,客户能更便捷获得金融服务, 也降低了商业银行对网点设施、人员等的投入。同时,金融科技能有效提 高普惠金融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实现后台系统自动审核、控制,极大 降低相关业务的成本,使普惠金融具有经济可持续性。第三,金融科技有 利于解决普惠金融风险过高的问题。金融科技实现了普惠金融业务的自动 审批,后台程序自动控制,降低了员工道德风险。同时,金融科技实现不 同数据自动比对、智能分析、实时监控

8、风险因素,从而实现对业务风险的 早发现、早控制。此外,金融科技可以极大扩展普惠金融客户的覆盖面, 通过大数定律,从而实现对客户非系统性风险的降低,从而实现整体业务 风险下降。三、金融科技助力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的途径(一)场景化线上平台成为普惠金融服务开展的主要方式场景化线上融资平台可以穿透融资表面,刻画出客户在该场景下的数 字画像,从而对融资业务等开展掌握必要的基础信息,相对程度上避免了 业务风险以及资金挪用风险等情况。通过构建一个多方融合、信息共享、 客户集聚的线上平台,实现对客户识别、业务审核、实时监测的自动化、 智能化,从而真正推进普惠金融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如商业银行推出的 “云税贷”

9、等产品,利用场景信息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数据支撑。(二)嵌入线上供应链金融成为普惠金融业务新增长点“互联网+”的发展模式越来越显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而随之整个 相关产业供应链开始形成网络发展,数据链伴随供应链产生,为普惠金融 嵌入供应链金融中提供了数据上的支持。中国具有核心性质企业超万家, 以核心企业为重点,整理相关数据,便能为超过4000 万家相关配套小微 企业提供包括“应收应付账款信贷支持”等在内的普惠金融服务。以核心 企业为切入点,贯彻整个产业链的产业链金融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便能盘 活整体行业金融融资难的困境,实现普惠金融业务发展。(三)线上线下联动是商业银行推动普惠金融的重要方式相较于互

10、联网企业,商业银行拥有数以万计的基础网点和数以百万计 的一线员工,在发展线上普惠金融业务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线下网点优 势进行推广,做到线上线下联动发展,实现1+1 大于2 的业务效果。例如 建设银行推出的“小微企业快贷”,除了利用线上渠道自然获客拓展外, 网点一线员工利用银行大量实体客户积极主动推荐,做到高效、精准、便 捷办理,形成良好的互补。(四)多方数据交叉自动验证成为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普惠金融业务风险较高,根本原因在于普惠客户规模小、易受外部环 境影响、信息不准确等原因,这就对风险控制提出了更快、更新、更准确 的要求。通过引入税务、用水用电、人行征信、企业报关、投诉管理等信 息,多方数

11、据交叉验证,从而准确刻画出客户数字画像,做到实时、准确 快速掌握风险情况并系统自动处置风险。主要手段有:第一,控制普惠金 融信贷审批额度,目前小微企业普惠贷款普遍声称最高额度都在200 万, 但绝大部分商业银行普惠贷款真实额度在20 万左右。第二,引入多方高 质量数据源,实现数据交叉验证。第三,引入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平台, 实现对数据的自动分析和风险的自动实时处置,在最短时间实现风险控制四、发展现状与建议(一)银行业务中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发展现状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在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取得了巨大发展:第一,各 大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对公、对私普惠金融业务产品体系, 涵盖了巨大部分业务门类

12、。第二,线上普惠贷款成为了普惠金融业务的主 力产品和重点市场。第三,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和网络资源,通过线上获客 已经成为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主要拓展渠道。第四,金融科技的运用已经 明显拓展了普惠金融客户群,并降低了普惠金融业务成本。但是,依然存 在问题:第一,现有的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制度还难以适应线上普惠金融业 务流程发展。第二,虽然普惠金融业务发展,但相对于巨大的业务缺口, 普惠金融发展依然不足。第三,金融科技支撑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力度不足 普惠金融发展受制于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二)政策与建议近年来,普惠金融业务快速发展,但从总体来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 业务的数字化发展依然处于初始阶段。随着 5G 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 等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可以凭借自身的资金优势,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技 术,全面建立起全面的数字化普惠金融产品体系,构建数字化的普惠金融 服务模式,形成智能化的数字风险防控系统,推动普惠金融实现跨越式发 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