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6生物 人教大纲版必修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6353784 上传时间:2023-10-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6生物 人教大纲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6生物 人教大纲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6生物 人教大纲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6生物 人教大纲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6生物 人教大纲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6生物 人教大纲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6生物 人教大纲版必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3.6生物 人教大纲版必修 本课教材的中心问题是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生物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但又必须依赖、适应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和改造者。本课教材围绕着这个中心,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生物的分布与环境。教材主要讲述的是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又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一是环境条件对于植物地理分布的影响。影响植物分布的环境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气候因素,因为气候决定着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教材采用举例的形式,来讲述不同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影响着不同

2、的植被类型分布。另一方面,是植物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及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其个体形态、生理机能等方面常具有显著差异,这是植物对环境适应的表现。这部分内容,教材采用案例形式,安排了两幅示意图莲(荷花)代表陆地水生植物,骆驼刺代表着沙漠地区的旱生植物。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两幅图的直观效果,并结合图下文字来说明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对其生长环境的适应。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课文着重从对气候及物候对农时、农事的指示作用,对干旱地区找水以及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三个方面说明。 第二部分,即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材着重从两个方面来阐明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一是生物在地理环境

3、形成中的作用;二是绿色植物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方面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是本课教材的重点。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它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因此教材首先讲述光合作用及生物循环。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其着眼点不在于生物界本身,而主要是为了说明它对整个自然界的重大改造作用。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这一部分内容,教材从改变原始大气成分,改变陆地水的化学组成和改善陆地水文状况,以及参与风化作用、改造地貌、建造岩石、形成土壤等方面,说明了生物起着非常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绿化植物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这一部分内容紧扣人地关系的主题,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

4、育的重要素材,并且对生产和建设实际也具有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一些生产、生活实际来说明。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植物个体对环境适应的特点;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2.理解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及其应用;绿色植物在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方面的作用。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不同的景观图,分析说明植物所处的生长环境;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德育目标树立人类对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利用及其保护的观点。教学重点1.生物在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2.绿色植物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方面的作用。教学难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与导

5、学法相结合。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景观图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的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星球。为什么?(是因为地球上有生物存在。生物,是地理环境中一个非常活跃的因素)讲授新课3.6 生 物(板书)(解释)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分布空间的总称,它集中在地球表层,构成一个连续的圈层。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生物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但又必须依赖、适应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和改造者。下面我们进一步来分析。一、生物的分布与环境(板书)1.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气候(板书)(提问)气候包括哪些要素呢?(学生)略(教师)下面我

6、们分别来介绍。人们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有的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很好生长,而有的植物只需要少量阳光就可生长,这样,就把植物分为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两类。同学们,有的家里养着花,有的从农村来,家里还种着庄稼、蔬菜,你注意观察过植物的习性吗?能不能举出例子来说明呢?(学生活动)如向日葵,每天朝向太阳,得到充足的阳光,才能很好地生长。又如月季花,只有光照充足,才会开花。而有些植物,如草本类的黄莲、古椒、铁线蕨、乔木类的有海桐、榧树等,它们生活在背光、潮湿的阴坡,不需要或只需要少量阳光;如果把它们移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就会枯萎。(补充讲解)喜光植物,是指一些在阳光充足条件

7、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植物。分析在草原和荒漠中的大多数植物、生长于森林采伐迹地上的乔木和灌木丛、人工栽植的家作物和果树等,都属于喜光植物。此类植物的特点是能充分利用强光,在整个白天都能照射到阳光的条件下,光合作用最强,生长也最好,一旦被其他物质遮阳,就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甚至导至死亡。喜阴植物,常常生长在森林的底层,周围的高大乔木几乎把所有的阳光都遮阳没,使它很少承受到直射阳光,只能接触较弱的散射光线。为了适应环境,喜阴植物的部分形态结构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的方向恰恰与喜光物相反。此类植物的叶片通常又大又薄,表面没有角质层,叶肉细胞和气孔较少,有宽畅的细胞间隙。它叶片内的叶绿体特别大,里面的叶绿

8、素也特别多,光合作用的能力大大超过喜光植物。了解喜阴植物的生活习性,对人工造林进行合理的树种搭配在农业生产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并结合图3.38、3.39两幅示意图进行解释。(承转)植物生长不仅需要光照,而且也需要热量和水分。热量和水分是怎样影响植物分布的呢?(学生活动)不同纬度地带因太阳高度角大小不同,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多少也不一样,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植物带。水分的多少会影响到植物的表面形态,如秋天的玉米,刚下过雨,玉米茎会长得高大硕嫩,如果气候干旱、长期缺水就会变得低矮,叶子枯黄、萎缩。(教师分析归纳并板书)(承转)植物的生活和分布深受环境的制约,什么样的环境就可能有相应的植物种类分布。图3.

9、40、图3.41反映的是不同的两种生活环境,请同学们读图分析、思考。(学生)图3.40反映的是水生植物莲(荷花)的生长环境。由于在生长过程中有充足的水源,所以它长得叶大柔嫩,但根扎的很浅;而图3.41中的骆驼刺生活在沙漠地区,属旱生植物。由于沙漠中缺水,所以骆驼刺的叶子变成细刺,并且根扎的很深,有的深达十几米,根系十分发达。(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这两幅图反映的是植物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或者说,植物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板书)(设问)请同学们来分析课文、思考,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学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植物对气候及当地农时、农事具有指示作

10、用;植物对干旱区寻找水源的指示作用;植物对环境污染也具有指示作用。(教师)对!归纳的很好。能举些例子来说明吗?(学生)我们本地有许多农谚、民谚反映气候、农事状况的,如“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谷雨前后,种瓜种豆”“三月三,脱了冬衣换夏衫”“处暑(庄稼)不露头,割上喂老牛”“寒露霜降,有衣服穿上”等。在干旱沙漠区,有植物的地方必定有水(地下水或内陆河),在工厂周围,特别是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区,植物明显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玉米叶、果树、蔬菜等。(教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实际,说明大家在平时注意观察事物,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承转)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很大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

11、境的一面镜子。人们常常把生物尤其是植物作为自然景观的一个标志。为什么呢?因为生物在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板书)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板书)(教师边分析边板书、讲解)(设问)同学们思考一下: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究竟从中发挥了一个什么作用呢?(学生)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教师)对!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我们用下图来表示。2.生物循环及其意义(板书)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教师在黑板上绘出示意图或用投影仪打出):(教师)这幅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学

12、生活动)(学生回答)略(引导)上图只是以庄稼为例来说明问题。如果我们把范围再扩大一下,换成整个植物,那么,其他环节该如何变化呢?是否与此过程还一致呢?(学生思考、回答)略(教师引导分析)基本是一致的。请看下图(显示图幅):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植物从环境中吸取水分、养分,在太阳的光合作用下,合成有机物(长成果实),被各级动物食用,同时,植物的秸秆、动物死后被微生物分解(腐烂过程就是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最后又回到环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这样一个过程,就是生物循环。(设问)生物循环,有什么地理意义呢?(学生)略(教师)生物循环可以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

13、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请同学们首先自己来分析这一部分课文的25自然段,分析、思考:生物在地理环境的形成过程中主要起哪些作用?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板书)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现今地球大气的成分是生活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一部分是来自生物的作用。陆地水的化学成分在相当程度上也为有机体的生命活动所制约。这些有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水里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而释放另一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生物在陆地上出现以后,还加快了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促成了土壤的形成。(承转)绿色植物不

14、仅在地理环境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保护环境、造福人类方面的作用也是巨大的。4.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板书)请同学们来思考下列问题,看看绿色植物在不同的地域各起什么作用?(用投影胶片打出)(学生活动)(1)每年每公顷松林能滞留粉尘34吨。(2)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吸收1000千克CO2,放出730千克O2。(3)夏季每天每公顷森林,可以从地下汲取70100吨水,化为水蒸汽。(4)在机场、公路边种植物珊瑚树林。(5)在陕西、山西省北部,每年春季都大搞植树造林活动。(6)某化工企业在厂区周围植树种草。(7)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大力开展退耕还草、退耕还牧工作。(8)素有“花果城”之称的山西省临汾市,街道

15、两旁绿树成荫,果实飘香。(学生)略(教师)以上材料所显示的处于不同地域的绿色植物,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1)吸烟除尘(2)净化大气(3)涵养水源(4)降低噪声(5)保持水土(6)减轻污染(7)防风固沙(8)美化环境课堂小结可见,绿色植物在保护环境、造福人类方面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效益。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近年来,随着地球上人口的过快增长和工业、交通的迅速发展,人类生存的环境日趋恶化,沙尘暴、酸雨、全球变暖等问题正一天天地向我们逼近,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不正是我们人类自身造成的吗?我们应该深刻地反思,吸取教训,把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保护好、建设好!课后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在森林中植物生长具有垂直分层现象的原因是( )A.气温影响B.水分影响C.光照影响D.地形影响答案:C2.干旱环境中植物的个体特征一般有( )A.叶片硕大、柔嫩B.根系发达,叶片细小或成细刺C.形成旗形树冠D.地上部分高大,地下根系不发达答案:B3.生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又受到环境的制约,其原因是环境的组成要素中(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