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香火不断的中华养生文化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634659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千年香火不断的中华养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五千年香火不断的中华养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五千年香火不断的中华养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五千年香火不断的中华养生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五千年香火不断的中华养生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千年香火不断的中华养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千年香火不断的中华养生文化(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千年香火不断的中华养生文化· 五千年香火不断的中华民族养生文化在世界浩瀚的历史上,从四五千年之前即出现了一 个个举世闻名的文明策源地,产生了古巴比伦、古埃及、古 代中国、古印度等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但是,这 些文明的光辉在历史的长河中是那样的短暂就销声匿迹了。 唯中华民族,虽然也经历了无数战争的创伤和朝代更替,也 有过被人欺辱的历史,但五千年来却始终一脉相承,香火不 断,原因何在?是伟大的思想文化体系,造就了宠辱不惊, 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品格。 在这一优秀的思想文化体系中,香文化是与人们生活须臾不 离,好像又被人们忽视的文化系统之一。但它始终以形而上 的力量滋养、熏蒸着国人

2、的心灵,使一代代民族的精英始终 把本性的升华作为立身之本,形成了“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之魂。 香是滋养本性的食粮,是贯穿中华文化无形的脉。它以 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形式维系着人们的性命健康、道德涵养 智慧的展发。它贯穿于生活中,体现在文化中,渗透在人们 的心灵中。缕缕馨香也在不断地告诫人们,万古流芳曾是人 们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也是使中华民族馨香延续五千年的 重要动力之一。一、中国人用香的历史及香的功用 中国人用香的历史象诸多的历史考证一样,无法断定其详细 确切的年代。但是,从目前掌握的丰富考古资料来看, 60005000 年前的祖先们,就已经开始了用

3、香的生活。无论 是仰韶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龙山文化、青浦良诸文化遗址 中都留下了诸多燎祭时焚烧香材,香草和牺牲的痕迹以及室 内烧香用的“香具”陶熏炉。当然,在这 些燎祭活动中,人们把自己最喜爱的物品大量的送给了神和 自己的祖先。陶熏炉则展示了古人家庭用香、生活用香的习 俗,除了献给祖先以外,自己也在享受着这种大自然的恩赐。 从某些现象推断,在那个时代,人们用香可能已经达到了一 种十分奢侈的地步。因此,我们的人文始祖黄帝面对人类生 活的奢侈现象,包括用香的奢侈现象,才发出了,“ 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 的诏令。吕氏春秋&#

4、183;去私以确保人的本性不为物欲 所累,而保持健康的长久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作品,是 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对当时国人生 活的真实写照。其中有多首诗歌中描写了人对香气的追求, 以及人们佩带、赠送惟佩(香包)和以香熏衣的生活情趣。诗经·生民记述了周人的祖先在祭祀中使用香蒿的 内容。离骚中则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 佩”的描述。香类植物也常被视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如诗经·蓼萧中以“萧”喻比“ 君子” , “蓼(liao )比萧斯,零露瀼(ra

5、ng ) 之。既具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光不忘。” ;九歌中有:“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蕙肴蒸兮兰籍,奠桂酒兮椒浆”。(萧:艾蒿) 熏香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十分重要部分,从 出土文物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制做精美的、既 有观赏价值又有使用价值的博山炉,不仅有雕饰精美的铜炉, 也有早期瓷炉,以及玉琮熏炉。如陕西雍城遗址曾出土鸟衔 环铜博山炉,高340 mm,底座边长185 mm,造型奇特,工艺 精湛。江苏淮阴高庄出土了铜盖瓷双囱熏炉。河南鹿邑出土 了战国鸟擎博山炉,从这些熏炉的年代及出土范围之广,说

6、明最晚在战国时期熏香在上层社会已经是人们生活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在春秋战国之前,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各种香草, 或佩带、或焚烧来防病治病,来满足本性的需求。甚至春秋 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形成了“香气养性”、养生 以养性为主的养生观。中国人的养生观是与中国独特的文化思想体系一脉相承的,即是根植于“人天整体观”和“性命合一”基础之上的。认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必须具有 完善的道德人格,是能与万物相合,顺天道而行的人。欲要 到达人天相合,首先要达到自身的完善,即“性命相 合”。同时也认识到,香是滋养本

7、性的食粮,是养生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喜香是人的本性,“如木之向阳,蝶之恋花”。香既可以美化生活,又是养生养性的重要元素。正如孟子所说:“以鼻之于臭,为性性之所欲,不得而安于命”。(古人香臭字通谓之嗅)荀子·正论言,“居如大神,动如天帝”的古天子重于 赡养,出行车驾也要饰以香草,乘大路趋越席以养安,侧载 睪(yi )芷以养鼻,前有错衡以养目”。这一时期,品类丰富的芳香植物已用于涂敷、佩带、沐 浴、服食、焚烧以辟秽、祛虫、医疗养生等许多领域。此外, 以先秦儒家“养性论”为代表的

8、220;香气 养性” ;的观念已初步形成,为后世香文化的发展奠定 了重要的基础,也为西汉生活用香的跃进创造了十分有利的 条件。黄帝素问·金匮真言曰:“中央黄色入 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 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 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黄帝还说:“ 五气各有所主,唯香气奏脾”。荀子·礼论曰: “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 以养鼻也;……故礼者养也。”从以上内 容我们不难看出先贤们对香气与

9、养生的关系已经有了十分 深刻的认识,并建立了基本的理论基础。汉代是香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汉武帝不仅在香 的广泛普及上使香与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近。生活用香不仅有 佩带的香、焚烧的香,而且还有了香枕等床上保健用品,香 品分类也已经细化,宫廷用香、治病用香、保健用香,祭祀 用香、佛教、道教等宗教用香已经有了一定的区分。配伍上 也更加严格,按君、臣、佐、辅进行和香,形成了香品组方 的基本形式,奠定了我国制香的核心“和香 ”理论。郑玄的汉后宫和香方中,记载了大量的 优秀香方及和香的要领和每一款香的作用,“和香 ”形成了与中医齐头并进的,整体养生的姊

10、妹篇。隋唐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生活的安定,文化的普及, 人们用香的规模不断加大,型制与品级也愈来愈考究。是一 个香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但许多高档香料、香品被上层社 会大量占有,用香上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香成为了上流 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成为了上层社会的奢侈品之一。宋代是中国文化的高峰,也是香文化的发展的最高峰,国家 设立了专门的香药局,香药库。文人士大夫们以香会友,以 香寄情,甚至还有斗香会、品香会,以展示和比赛“ 和香”的技艺高低。香的身价不断提升,有的好香价 比黄金还贵。香不仅是实用的物品,同时也成为了收藏和相 互馈赠的高级礼品。从宋代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

11、看到香与 文人生活的密切关系,香是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之一, 有关用香内容的宋词即有几千首之多。文人成为了用香、和 香的主导者,推动了香文化走向了历史的高峰。平常百姓家 亦是香火不断,甚至酒肆、茶楼、青楼还有专门送香的香婆。 至今江浙一带始终保留着人们普遍用香的习俗。我们从清 明上河图中的卖香场景,历史记载中每年全国香药贸易的 数量,也可以了解到香在宋代用香的繁盛景象,人们经常用 众香国来形容当时的用香繁胜景象。在我国的历史上,由于人们对香药的需求极大,许多国家和 地区纷纷进贡香药,同时也有许多商人远涉重洋来我国进行 香药贸易。唐宋时期,番禺、珠海、香港(尖沙咀)等南海 诸港运送香药的船只经

12、常是千帆相连,络绎不绝。因此,行 成了一条连接西域的海上“香药之路”(; 现在称 为海上丝绸之路)。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 年),仅广州 港(番禺港)一地所收来之于世界各地的乳香即多达二十多 万公斤。市舶收入对南宋财政更为重要。南宋初年岁入约一 千万缗,市舶收入即达一百五十万缗。(缗:成串铜钱,每串一千文。)高宗曾言:“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 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宋会要辑稿 ·职官四四)更有数据显示,南宋时期,香药的进出 口额占了整个国家进出口额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当时国人 用香的繁盛和香的重要地位。宋代之后,香进入

13、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人们用香已经是 习以为常,把它作为生活的一种现象延续了下来。二、香与养性基本理念中国人传统的养生理念,与现代及西方的养生理念有着本质 的区别。古人的养生理念中,养性是养生的核心问题。传统的养生观中,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不只是看其是否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而是从性命相合甚至天人相合的角度去评判的。一个真正健康的人,除了具有健康的体魄之外, 也必须要有健康的思想,圆融的智慧。也就是一个具足道德, 能为人类健康发展真正做出贡献的人。因此传统的养性是 “修身”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修身即是要达到人 格的完善,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建立

14、能够 与之适应的身心基础。以香养性是传统养生的核心,至汉代以来养性理论已臻完备, 形成了熏香养性的基本理念。实际上无论佛家、道家、儒家 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亦是本性的修养问题,虽道路方法不同, 但是目的是一样的。即使是伴随佛教进入中国的瑜伽修行, 亦是把养性放在首要的位置。佛家要“明心见性 ”,道家讲“修真炼性”,儒家倡导 “养德尽性”。把握本性是人类把握自我,突破 自我的关键问题。儒家传统思想中,“养性” 或“性养”的程度是能否成为圣贤的核心问题。 修心修身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

15、要途径,而养性也是多渠道的, 其中以香养性是其重要方式之一。因此,香在祖先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不 可替代的作用。从外在的香到本性生香,(古人称为心香、 性香)正是人们养生目的的祈求。古人认为,一个性命相合、 脏腑、气血相合,质量高尚的人,体内会自然生发一种香气。 因此,香气也就是一个人健康与德行的体现。这种香气被认 为是天地万物的本性之香,是一个人达到与万物相合的标志, 也正是一种对人格的追求。尚书·注疏中说:我闻 人之言曰,有至美治之善者,乃有馨香之气,感动于神明 ……明德之所远及乃惟馨香尔,勉励君陈使为德 也。 关于香对本性的作用,孟子R

16、20;以鼻之于臭,为性性之 所欲,不得而安于命”之说,深刻的揭示了香品对于 人之“本性”的重要作用。相对本性的这一特殊 作用,历史上不乏精辟论述,从黄帝的“五气各有所 主,唯香气奏脾”,以及杜甫的“心清闻妙香 ”,苏轼的“鼻观先参”,先贤们认为焚 香是修养人格,培正念、降躁火、辅正行最便捷有效的形式。 黄庭坚则更加简练概括的说出了:“险心游万仞,躁 欲生五兵。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这精辟的论 述。单纯从对身体健康的角度来谈,则熏香养性是“防病 于未然”的重要手段,是上医之举。传统养生观认为: 本性不立,则病邪外侵。本性圆融之人,则馨香远播,病邪 难侵。香气能降伏人的躁火心魔,使人体内能量处于平和的 健康状态。次之则有养气活血、通经开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