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鹤岗一中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 湘教版必修1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6340691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鹤岗一中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 湘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鹤岗一中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 湘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鹤岗一中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 湘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鹤岗一中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 湘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鹤岗一中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 湘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鹤岗一中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 湘教版必修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地理精品教学资料 2019.4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导学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原核细胞生物)。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生物的演化进程明显加快。植物依次经历了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及被子植物时代;动物依次经历了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及人类时代。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突变对地球生物的生存威胁(b)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1)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

2、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2)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了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3)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4)生物促进了自然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联系了无机界和有机界;改变了水的化学组成,改造了水圈;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参与了沉积岩的形成,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从而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环境突变对地球生物的生存威胁:地质历史时期环境变

3、迁的重要标志是生物进化和环境灭绝。古生代末期(如三叶虫)和中生代末期(如恐龙),是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拓展提示绿色植物对地理环境发挥的独特作用:(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保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净化了大气;(2)绿色植物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条件,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3)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美化环境等作用。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a)人类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这是

4、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因此,人类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愈来愈大。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b)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既可以通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又能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拓展提示分析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等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我国沙尘暴天气多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b

5、)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体表现为:(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3)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a)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这些地理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

6、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如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关系。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岩石圈、土壤圈等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和生物循环联系在一起。小尺度范围而言,某一要素的变更容易对其他要素产生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环境的变化。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系统。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决定我国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主导因素是水,西北地区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特征都与干旱的气候相一致。在各地区内环境要素之间有一种协调或平

7、衡关系。如果某个要素的变化超过了其限度,就会导致彼此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有时甚至带来环境灾害,因此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 4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a)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人类活动,其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性状的作用(b)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

8、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生物: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如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或因坡度、坡向的变化,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农业生产活动。拓展提示人类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为:积极影响是培育一些肥沃、高产的土壤,如水稻土;消极影响主要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 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

9、综合利用 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b)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某一种自然资源或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种成分,这必然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如采伐森林,不仅改变植被状况,还会引起土壤和径流变化,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对小气候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6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b)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性,既有大尺度的,也存在小尺度的差异。例如: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区(100N-100S),埃塞俄比亚高原为热带草原区(100-200N),撒哈拉沙漠为热带荒漠区。 7地域分异的基本规

10、律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逐渐减少,导致热量从低纬向高纬地区减少,形成大体沿纬线方向延伸(东西延伸),沿纬度变化方向更替(南北更替)的自然带分布规律。以低纬、高纬地区最为典型。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是热量条件。拓展提示探究以下案例中的主导因素:(1)我国海南岛到黑龙江漠河的自然带变化: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带;(2)赤道到两极地区自然带变化(非洲中部亚洲北部):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降水量

11、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形成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南北延伸),沿经度变化方向更替(东西更替)的“经度地带分异”规律。以亚洲大陆中纬地区最为典型。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是水分条件。拓展提示欧洲西海岸沿400N向东的自然带分布: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垂直分异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干湿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形成了相应的由气候、植被、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带,表现为随等高线延伸(水平延伸),从山麓到山顶更替(垂直更替)的现象。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是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拓展提示珠峰南坡自然带谱较北坡复杂的成因:南坡朝向印度洋,夏季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且

12、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较好。南坡的相对高度大,带谱较北坡复杂。地方性分异规律:在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岩性、土质、地貌部位等不同的条件下,自然带发生一定变化的规律,它具有重复性、有序性的规律,是属于一种小尺度的地域分异。拓展提示天山南坡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有利于棉花种植)、南半球缺失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海陆分布)等。产生地表不同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主导因素热量;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水分;垂直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水热条件的组合;地方性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水热情况。8主要陆地自然带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其特征(a)陆地自然带基本类型分 布特 征森林自然带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等湿润、半湿润地区(1)生产量较大;(2)赤道到两极热量差异草原自然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1)降水量差异;(2)以草本植物为主荒漠自然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干旱地区(1)降水量少;(2)植物少,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少,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寒带自然带冰原、苔原带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部等全年严寒,植被很少,被冰雪覆盖拓展提示探究为了建设“绿色奥运”,北京能否大量种植常绿阔叶林树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