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小学生品德问题具体案例分析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633514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小学生品德问题具体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中小学生品德问题具体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中小学生品德问题具体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中小学生品德问题具体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中小学生品德问题具体案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中小学生品德问题具体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小学生品德问题具体案例分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中小学生品德问题具体案例分析中小学生品德问题具体案例分析一、 说谎的问题与教育一问题概述什么是说谎1、说谎是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的方式,有目的地隐瞒、伪造火鹤假造有关事实或情绪的信息,以诱导他人形成或维持一种沟通者本人认为是假的信念,无论成功与否,均可被视作说谎。2、 说谎分类1、动机积极说谎:善意的谎话2、动机消极说谎:为到达某种非正常目的或满足自己过多的欲望而有意夸大、歪曲甚至是编造“事实的行为。逃避惩罚、满足虚荣、吸引他人注意、掩盖错误等(二) 问题解析为何说要谎1、 说谎内因1、孩子认知的泛化和概念的混淆而造成的想像或梦想型说谎2、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3、为了维护自尊、追求虚荣而说谎4

2、、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或实现自己的愿望而说谎5、为了打击报复他人而说谎6、为了对抗叛逆而说谎7、为了作弄戏嘘而说谎2、外部原因1、不良的家庭教育家长的不老实行为会影响孩子老实品格的形成。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2、不当的学校教育教师对学生过于严厉,缺乏民主,甚至不尊重学生,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说谎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说谎行为毫不在意或者没有采取积极的方法去教育引导,也会纵容说谎同学甚至同伴在以后产生说谎的动机。3、社会环境中不良信息的影响(三) 教育策略原因不同,方法各异1、 根本要求1、对待说谎者要宽容冷静2、对待说谎行为要严肃认真3、切忌让说谎者因说谎而获得好处2、主要方法1、多种方式讲道理让说谎者牢

3、记说谎的危害2、善用惩罚与强化惩罚说谎行为,强化诚信行为3、找寻适当的行为替代说谎者的说谎行为4、与家长沟通合作为孩子树立诚信的典范二、 懒惰的问题与教育(一) 问题解析谁在包办与纵容1、 懒惰的原因1、内因抑制懒惰的能力较弱认识上有偏差,不懂或者轻视劳动与勤劳的重要性,看不起体力劳动2、外因家庭教育不当A、懒惰的家庭会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B、家长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过度包办代替是形成孩子懒惰行为的主要原因。C、责备过多,鼓励表扬过少,是孩子不爱劳动的又一重要原因。D、唠叨过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过少,是孩子不爱劳动的又一重要原因。学校教育缺乏A、学校教育中存在无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现象

4、。B、教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塑造学生勤劳品质、校正学生懒惰行为的方法。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2、 懒惰的危害懒惰可能开展一系列其他的恶劣品德,如投机取巧、坑蒙拐骗、弄虚作假、偷盗、贪污、作弊等。(二) 教育策略减少代替,增加时机1、自然后果惩罚体验懒惰之危害2、减少替代切断对他人的依赖三、 浪费的问题与教育(一) 问题概述何为浪费1、 主要现象1、学习用品浪费2、食物和粮食的浪费3、水电及其他资源的浪费4、服装高消费及其他2、危害1、不利于学生的学习2、不利于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开展3、会给家庭带来负担4、不利于民族和社会的开展(二) 问题解析为何不会珍惜1、 内部原因分析1、喜新厌旧,抵挡不住诱惑2、与

5、人攀比,缺乏自制力3、方便自己,不管其他4、缺乏辛苦体验与节俭观念,存在错误认识2、外部原因1、成人认识不到位,不良典范示范2、家庭和学校节俭教育的缺失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上确实也存在铺张浪费、大吃大喝、攀比、超前消费等不良习气,学生难免耳濡目染,受其影响。(三) 教育策略动之以情:贫穷就在你我身边1、 明道理辨是非2、 实践体验:饥饿行动教育(四) 教育个案四、 小偷小摸的问题与教育(一) 问题解析为什么会伸出“第三只手1、 小偷小摸的原因1、内因缺乏是非观念,自身免疫力低下小偷小摸可以带来暂时的心理上和物质上的满足存在心理障碍2、外因家庭环境不良A、家长强化了不正确行为B、对孩子正当

6、或不正当的要求不予满足,事的孩子另辟“路径C、家长自己存在偷摸行为,给孩子树立了不良典范。不当学校教育A、 无视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教育,教师发现学生存在偷摸行为时,没有引起注意并进行及时教育B、 教师教育方法不当,使得有些存在偷摸行为的孩子“破罐子破摔社会环境影响2、 危害1、对于被偷者而言,“小偷小摸是对他人财物所有权的侵犯,会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学习。2、对于“偷摸者而言,小偷小摸轻那么会使其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能是其产生不劳而获的心理,进而增长懒惰和贪欲,重那么会导致其走上犯罪的道路。(二) 教育策略减少偷摸时机,加强法制教育1、 讲明道理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2、 对症下药

7、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开展1、如果学生只是由于喜欢他人物品进而想占有他人物品的,教师要对其讲明道理,并要交给其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2、如果主要外因在于家长,教师要注意做好家长的工作,一起教育孩子。3、如果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纪律也不好,受到老师和同伴的冷落进而形成的偷窃行为,学校和老师要转变观念,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引导学生获得成功感。3、法制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1、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懂得偷窃他人财物属于违法行为。2、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从小严格要求自己,决不偷拿他人一针一线,使学生意识到:如果不能改掉“小偷小摸的习惯,将来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之路。3、通过法制级自我保

8、护教育,使学生学会说“不,自觉抵抗不良行为乃至违法犯罪行为的侵蚀。五、 不懂感恩的问题与教育(一) 问题解析原以为“应该得到不需回报1、 家庭教育不当1、家庭中对孩子过度溺爱致使孩子不知感恩未何物2、父母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促成了孩子不会感恩父母教育观念不当,对孩子重视之上培养,无视感恩意识教育父母自身的感恩意识差,没有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感恩环境2、 不当的学校教育1、学校教育存在误区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是使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的主要因素之一。2、德育内容,形成方法没能紧跟时代步伐学校的德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在大多数中小学课本中缺少针对感恩教育方面的德育内容。3、 社会环境的影响1、

9、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在追求“个性和“自由的过程中,一些青少年盲目地“张扬个性,以“自我为中心,感恩意识越来越缺乏。2、互联网使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也使得社会的开展与时空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种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方式及文化思潮给传统道德观念带来极大冲击。3、长期迷恋网络,在“人机人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青少年不但容易产生孤僻、冷漠等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在其网络消费没有足够资金做后备的情况下,极易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如偷钱或抢他人钱财等。(二) 教育策略角色换位,学会感恩1、 树立感恩典范,培养感恩意识1、树立身边的典范2、利用经典故事3、善用典型事件2、在实践中体验,在换位中感恩1、创

10、设情境,体验感恩2、巧用节日,善于感恩3、结合实际,践行感恩3、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鼓励学生参与六、 不讲礼貌的问题与教育(一) 问题解析他们的生活环境怎样1、 内因1、不知缺乏礼仪常识2、知而不行缺乏自觉执行的能力3、是非不明存在错误的认识2、外因1、家庭教育不当家长存在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A、父母不重视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或者将文明礼貌教育德责任推给学校。B、出于溺爱,怕孩子“吃亏,鼓励孩子的不文明行为,甚至有意教孩子一些不文明的行为。2、父母的不文明行为2、学校教育缺乏1、学校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重视不够。2、教育方法尚待改良A、礼仪教育以灌输教育为主,缺乏主题体验B、礼仪教育以孤立活

11、动为主,缺乏整体构建(二) 教育策略角色扮演与代币制1、 让学生“知礼2、让学生“行礼七、 不讲公德的问题与教育(一) 问题解析自我中心是原那么1、 内因从维护公德责任心的角度来看,有的学生对维护社会公德责任往往知停留在认识和表态上,没有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或者认为不讲社会公德是小事,或者即使对不讲公德行为感到愤慨,但为了少惹事,也会装作视而不见。2、 外因1、家庭教育的缺憾家庭观念有偏颇。有的家长社会责任感淡化,遇事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 ,对家庭有利的事就做,无利的事不做,而且还会教育孩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影响孩子的公德心。有的家长自身素质有限,在行为上不能给孩子做出遵守社会公德的典范,在

12、生活中不会用恰当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仅局限于孩子不打架、不骂人,不给家人惹事;还有的家长对孩子不爱惜公共财物、不遵守公共秩序等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因为家长自己本身在这些方面就做的不好。2、学校教育不当无视公德教育。公德教育方法陈旧。在德育目标上,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而且重知轻行。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仍有局部教师把学生单纯地是为道德标准的被动接受者,经常采用灌输、说教的方法,重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的灌输,无视公德意识的培养和公德行为的养成。3、社会不良影响多种道德观念的并存和冲突。A、传统伦理与现代伦理的并存与冲突。传统的伦理道德要求人们遵循等级特权、

13、循规蹈矩、人格依附的思想。现代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得到了增强,人德价值、尊严、自信成了价值的信条。B、西方思想文化包括某些伦理道德观也片面地传播开来,而对西方伦理观的片面传播与误读、误导,为青少年的道德失范埋下隐患。不良现象的影响,误导着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开展方向。(二) 教育策略价值澄清,全员督导1、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与道德情感1、借价值澄清发培养学生道德的选择与判断能力。2、换位移情培养道德情感。2、实践中严格要求并配合奖励与惩罚1、加强制度化管理与学校公德文化建设2、在实践中严格要求从校内一日生活实践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在学校开展的各种校外实践活动对学生严格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