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的文字资料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6333984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民俗的文字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西民俗的文字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西民俗的文字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西民俗的文字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山西民俗的文字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民俗的文字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民俗的文字资料(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闹红火闹红火,即正月十五闹元宵。山西各地,闹红火的形式不大相同,相同之处是都在正月十五闹。有些,是从正月十四闹到正月十六的,也有从正月十五闹到十七的,还有光在正月十五晚上闹的。闹红火,是在正月十五夜间举办各种文艺活动。这些文艺活动中,有些是有声有色有动作的人群集体舞蹈表演。山西民间普遍流行有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舞龙、踩高跷、骑竹马、荡秋千、大头娃娃舞、扑蝴蝶等等。这就是“闹红火”的内容。正月十五闹元宵,是山西一年中规模最大,人员最集中,参与演出人数最多的民间群众性文艺活动。每个元宵期,已成为山西民间艺术荟萃竞技的日子。元宵之夜,人流不息,热闹非凡;鞭炮鼓钹铿锵入耳,龙灯、旱船婉蜒起舞,

2、高跷、竹马娜娜而行,形成惊天动地的群众性文艺活动高潮。编辑本段活动“闹红火”的活动,据传秦、汉时已开始,到唐代有所发展,到宋时风靡一时。历史上,这种“闹红火”活动据说有七十一种节目。山西境内,流传于各地的民间社火表演、跑法,步路有许多相似之处,实则技艺风格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太原市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城南的狮子城西的龙,城内的高跷技艺精”。柳巷街道组织的高跷队,鼓点快,变化多,具有浓厚的冀中风格。而庙前街道组织的高跷队,则舞步稳健,动作舒展,是典型的太原传统步法。在正月十五闹红火的人流中,自然有“徐沟的铁棍爱煞人”了。太原铁棍、背棍,是别具特色的太原地区闹红火中的主要节目之一,也是富有地方色

3、彩并独具一格的地方杂耍之一。正月里闹红火,民间百戏百艺全都要上街自娱表演,与人同乐。除了点花灯燃焰火猜灯谜外,人们还要走上街头,融入欢乐的人流。大家认为,正月里闹红火会让一年的日子红红火火。正月十三,呼和浩特市攸攸板镇14个村的千余名村民自发组织了民间社火文艺汇演,场面十分火爆图片资料:二,山西面食 饸饹是山西民间常做的一种家常面。也叫河捞,做法简单,先把和好的面放入特制的饸饹床(当地人叫“捺把子”)内,反复泵压手柄,器具压迫使面条从饸饹床下方的许多小孔压出,待压到一定长度后用刀或薄铁片把面条截断,下进锅里煮熟后配上各种浇头或打卤食用。起面速度快,味介休人订婚时,丈母娘一般以猫耳朵招待女婿,其

4、意是让姑爷听话。 。介休人订婚时,丈母娘一般以猫耳朵招待女婿,其意是让姑爷听话。做猫耳朵前,先用面、水21的比例和好面(冬温、夏凉),揉匀后盖湿布稍醒。将和好的面团擀成约半厘米厚的面片,撒上面扑后,切成1厘米大小的面丁。然后双手拇指压住小 面丁向前推;也有将面用刀切成3厘米宽的长条,然后左手执面片,面片头端朝上,右手食指和拇指揪下指头肚大小的面丁,反方向搓捻,使面丁成为猫耳朵形。 剔尖又叫拨鱼,是“八姑”演变而成的,做法同“八姑”大致相同,但和的面没有“八姑”那么稀。做时先用面、水53的比例加少许食盐和好面,然后用手蘸上水在面上拍好后置于碗内或铁板上醒放15分钟。下锅时一手将盛面的铁板向锅边倾

5、斜,使面流向碗沿,另一手用专用的铁筷将碗沿的面往锅里拨,拨成两头尖,中间粗的小鱼形。 又叫甩面、扯面、抻面,是山西城乡独具地方风味的面食名吃。清末陕西人薛宝展著的素食说略中说,在陕西、山西一带流行的一种“桢面条”做法以山西太原平定、陕西朝邑、同州为最。其薄如韭菜,细似挂面,可以成三棱子,也可成中空之形,耐煮不断,柔而能韧。这种桢条面就是现山西的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家庭主妇们托起揉好的面团,站好优美的姿势,飞刀之下面条如流星落地,鱼跳龙门,削出的面条又细、又薄、又长。山西刀削面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深受人们喜爱。 刀削面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

6、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中国五大面食名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在山西的拉面。拉面可以蒸、煮、烙、炸、炒,各有一番风味。拉面的种类也很多,有大拉面、小拉面、龙须面及空心面等等。一般7扣以下的为大拉面,7扣以上的为龙须面,一般家庭做的为小拉面。大拉面的表演在太原街头巷尾并不鲜见,但“面食技艺团”的师傅们如此绚丽夺目的表演我还是第一次见。为了美观和营养,面团被和成了绿色的蔬菜面,抻开,卷起,再抻开,再卷起,如此数扣之后,师傅们将拉好的面放在撒满面粉的几案上抖开,而后两手像搭毛线般地将面抻开并抖动着。整个景象就如碧绿的瀑布哗哗泻下一般,蔚为壮观。片刻之后走上前去,看到拉好的面已如丝般纤细,这已是龙须面的标准

7、 这在晋北的忻州、定襄、五台、原平、代县一带是家常饭。主妇们将和好的面挤成枣样大小的剂子,两手同时从大案两头搓起,成细若香头的小鱼,蒸好浇上汤菜食之。若是时间紧,来不及搓鱼,便捏成很薄的红面壳壳。要么掰成块加菜拌食、要么切条,用鸡蛋、酸菜炒食,同样令人垂涎。过去村里孩子玩饿了,取一个红面壳壳,在里边倒一点盐醋,滴一点食油,从边上掰一块蘸点盐醋吃,吃到最后,盐醋、壳壳来个一口香,老百姓叫“油盐蘸窝窝”。 莜面栲栳是山西晋北、晋中、吕梁一带家庭主妇的拿手戏。她们将一大块热水和好的面团放于手背上,夹于中指食指中间,放置光洁石板一块,随手一拐、手托一推、食指一挑一卷,筋薄透亮的一个个栲栳便整整齐齐地码

8、放在笼中,急火蒸10来分钟出锅后,浇上羊肉蘑菇臊子或葱油盐醋等,软筋适口、浓香不绝。 俗话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几十种,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到了厨师手里,更被做的花样翻新,目不暇接,达到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据查,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其他如大拉面、刀拨面、拨鱼、剔尖、河捞、猫耳朵、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等多种,名

9、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 三,山西剪纸v 山西民间剪纸的风格,总体来说,具有北方地区粗扩、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木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如晋南、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吕梁山区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而流行于雁北地区的染色剪纸,则婉约典雅、富丽堂皇,尤以“广灵窗花”为代表。v “广灵窗花”以造型写实、刻制精巧,色彩艳丽而著称。它的原料是一种单一的雪白宣纸,工具是几把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序是先用刀刻出剪纸成品,再点染着色。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他们以简单的工具,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龙飞凤舞地刻制

10、出许多成品。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这样既能使涂上的颜色鲜艳水灵,又能保证剪纸存放较长时间。广灵剪纸以其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声誉,现已销行到法国、美国、日本、波兰等国,成为海外友人珍爱的艺术品。v 山西民间剪纸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如晋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带,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都要贴“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祝愿新媳妇善于女红,早生贵子,美满幸福。

11、v 人们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树。那么,我们说这剪刀下的艺术便是常青树上的花和果。民间剪纸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土生土长,土香土色,永远散发着艺术的芬芳。广灵剪纸源远流长,寻根发脉可上溯到周成王剪桐封虞,周成王把桐叶剪成“圭”形赠与弟弟叔虞,并封他为唐王。这个桐叶“圭”即是最早出现在三晋大地上的剪纸品,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专家考证,广灵剪纸的雏形,可追溯到初唐,“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正是诗人李商隐对当时广灵剪纸的真实写照,它的形成大约在明代,独特风格的成熟期则在清道光年间,流传下来并成为山西剪纸的缩影。广灵剪纸俗称窗花,是由民间刺绣工艺演变而来的,在广灵乡间几乎每个百姓都会剪

12、窗花。忙时务弄庄稼,一旦得有闲暇,便舞弄起剪刀,刻剪起心中早已成形的剪纸作品来。许多年来,当地的百姓每逢中秋节、春节刷房糊新窗纸时,为增添一些喜庆色彩,许多人家都要剪制窗花来装饰窗户,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尽管广灵剪纸远近闻名,但她仍似“藏在深闺”中的秀女,不能走出帷幕之中,展示出她独特的艺术魅力。2006年以前,也只有张多堂和高清红两家作坊式的剪纸企业艰难地维系着广灵剪纸的生存和传承。广灵剪纸的传承和发展举步维艰,面临失传的危险。2006年,广灵县委、县政府将剪纸产业纳入该县文化建设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之中,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了对剪纸艺术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力度,使广灵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瑰

13、宝重见天日。广灵剪纸创始家族第四代传人张多堂勇担重任,他带头成立广灵剪纸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建成了中国唯一的剪纸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区中国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和中国首家剪纸艺术博物馆。广灵剪纸从研发、生产、包装、培训、观摩、销售,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这为广灵剪纸走出山西、走向世界搭建起一个平台。广灵剪纸文化底蕴深厚,以刀刻为主,剪裁为辅,阴刻阳镂结合,刀法细腻,深浅色相间,冷暖色调对比,艺术风格鲜明,想象力生动,表现力传神,用料与染色考究,包装制作精细,在世界剪纸艺术长廊中独树一帜。广灵剪纸剪纸是刀刻宣纸、品色点染而成的彩色剪纸,在中国三大剪纸流派中属华北流派,且是华北

14、流派的点睛之作,除具有剪纸艺术共同的特性:写意性、象征性、意象化、创新性、时尚性之外,还具有其独特性:1、虽是剪纸,但制作工具是刀而不是剪。2、制作效率高。用剪刀一次只能剪一层、几层,最多十几层,而刀刻一次就有十几层、几十层,多则可达约80层。3、用色自如,要什么色就可以调什么色、染什么色。颜色可调出五、六十种,而点染一幅作品用色最多可达30余种,因此彩色剪纸可以达到绘画与剪纸的双重效果。4、酒剂的鲜艳水彩可以充分地向下渗透,能达到染上面一张而得到下面数张的染色目的。5、染色时,可以做深色在浅色之上或不同色块之间互不干扰的处理,在酒剂作用下能达到自然的烟染效果。而阴刻的线,在染色中自然成为中断

15、色彩的洇化界限。广灵剪纸在表现题材和表现内容上,分门别类,品种繁多,主要包括十二生肖、动物、植物、花鸟虫鱼、古装戏剧人物脸谱、民间神话传说、曲艺舞蹈、现代英模人物、自然风光、旅游景观、名胜古迹、劳动生活场景等15大类,2000多个品种。广灵剪纸每一幅都是精美的艺术品。牡丹的国色天香,梅花的傲然怒放,竹子的孤洁挺立,兰花的幽雅吐香,动物的栩栩如生,人物的形神兼备,山水的自然流淌,自然风光的尽情刻画,历史古迹的有机连贯等等,辅之以考究的着色和精美的装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广灵剪纸,美就美在刀法的细腻上。如牡丹花的每一个花瓣、每一片叶子和花蕊都能在艺术家的剪刀下精美地刻画,阴刻阳镂相结合,精美绝伦。还有的辅之以金色勾边,由形似达到神似。如关公图的几幅剪纸,人物和马的神态自然传神,栩栩如生,体现了极高的表现力和艺术性。还有百虎图等,以阳刻的方法展示百虎的形态,线条流畅自然,一剪一刀颇见功夫,构成了工笔画的意境。广灵剪纸突破了民间剪纸的一般性理念,把剪纸与绘画的技巧完美结合;且用料考究,染色鲜艳,深浅色相间,冷暖色调对比,层次分明,有的在写实的基础上多层结合并相融,突破了中国剪纸传统的平面图层,体现了三维立体效果,极大地拓展了剪纸艺术的表现空间,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这一点在人物和景物的刻画上表现突出,可以说把剪纸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展现了剪纸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广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