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都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6330998 上传时间:2022-07-3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6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都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北京都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北京都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北京都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北京都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都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都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规划(20092012年)北京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2009年6月目 录前 言3一、规划背景5(一)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历程5(二)农业基础建设现状6(三)存在的问题9(四)机遇和优势11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12(一)指导思想12(二)建设原则12(三)建设目标14三、规划范围、建设规模和进度15(一)规划范围15(二)建设规模16(三)建设进度16四、主要建设内容16(一)以配水节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改善工程17(二)以质量提升为中心的农田培肥工程18(三)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的田园清洁循环工程19(四)以农田景观建设为中心的沟路林渠配套工程21

2、五、投资标准与概算21(一)以配水节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改善工程22(二)以质量提升为中心的农田培肥工程22(三)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的田园清洁循环工程23(四)以农田景观建设为中心的沟路林渠配套工程24六、效益分析24(一)经济效益24(二)生态效益25(三)社会效益25七、保障措施25八、2009年计划任务与投资安排28附件1-附件11专家论证意见前 言耕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保障。农田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而且是首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宜居城市重要的生产性绿色空间。随着城市不断扩张和人口不断增加,首都耕地急剧减少,1979-2008年全市耕地平均每年递减10万亩,其

3、中,2000年底全市耕地面积为493.5万亩,2008年底为347.5万亩,平均每年减少约16万亩。2008年10月16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确定北京市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为339万亩、到2020年为32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280万亩(附件1)。为切实保护、利用、建设、管理好首都宝贵的耕地资源,市委十届五次全会和六次全会分别提出了“尽快启动编制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规划,2009年启动实施”和“尽快编制完成现代农业基础建设规划,2009年启动建设30万亩综合示范工程”的明确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市委全会的相关要求,特编制北京都市型现代农

4、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规划(2009年2012年)。 本规划是未来我市耕地资源保护和耕地质量建设的重要依据,是“221平台”的具体应用和进一步深化。规划的实施是切实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态服务能力、景观服务能力,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作;是切实推动新农村建设,提升农业生产基础、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与“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双轮驱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任务,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根本要求的具体体现,对于提高首都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首都宜居生态城市建

5、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主要依据以下相关政策文件编制: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重点新城发展实施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生态环境发展规划、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北京市山区协调发展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2012年)、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布局(2006年)、中共北京市委关于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意见(2008年12月25日中共北京市委十届五次全会通过)。本规划编制数据来源

6、:北京市统计年鉴、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数据、2005-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检测数据、2006年农业生态环境普查数据、林业二类调查数据,根据抽样调查和典型设计等方式测算所得数据。 本规划为第一期规划,期限为20092012年,原则上每年实施30万亩(其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农田节水项目每年实施20万亩,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每年实施10万亩),四年实施总面积为120万亩,重点建设以九大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区为主的基本农田。根据第一期规划实施情况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将适时编制第二期规划,于2012年以后继续推进剩余的基本农田、耕地建设。本规划中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特指以配水节水为中心

7、的农田水利改善工程、以质量提升为中心的农田培肥工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的田园清洁循环工程、以农田景观建设为中心的沟路林渠配套工程,包涵12项主要工程和技术措施:水源及输水工程,田间节水配套;增施有机肥、配方肥(缓释肥),推广玉米秸秆还田和土壤深松;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土地规模整理、林网修补完善、田间路网修补、农田景观提升。一、规划背景(一)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历程以产量为中心的农业基础建设阶段(建国初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新中国成立后,围绕解决温饱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耕地资源保护和农田基本建设,大力兴修水库、塘坝,疏通河道,发展农田地面灌溉;为了减少大水漫灌造成的水

8、资源浪费,投入大量人力、机械。完成了大规模平整土地任务,改进了地面灌溉技术,农田建设转向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通过本阶段农业基础建设的实施,全市农田平整度、灌溉保障率大幅提高,建设了一批优质田、吨粮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60万吨左右。以效益为中心的农业基础建设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上世纪末):改革开放以后,围绕解决农民卖粮难和收入低等问题,市委、市政府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面对水资源日渐紧缺的严峻形势,针对不同作物特点重点建设以喷灌为核心的节水灌溉,基本实现了农田灌排的自动控制,重点推广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小麦田基本实现了秸秆禁烧和免耕覆盖。通过本阶段农业

9、基础建设的实施,巩固了农业结构调整成果,粮菜种植比重差距变小,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到2000年农民人均收入已达4687元。以多功能开发为中心的农业基础建设阶段(本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扩展、人口增长和生活质量提高,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对首都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市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耕地的保护,在完成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基础上,着手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与预警系统,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建立有机肥培肥地力和有机化栽培示范区,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节水工程建设,治理季节性裸露农田,实施“221行动计划”。通过本阶段农业基础建设的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备受关注,农民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得到政

10、策性补偿,走廊农业、园区农业和沟域经济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二)农业基础建设现状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探索实践中,农业基础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1农业用水量逐年下降,农业节水工作成效显著。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开展了减少使用地下水、有效利用天上水、高效利用土壤水、合理利用再生水的一系列试验、示范工作,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相结合的综合节水措施开始推广,设施农业(包括设施花卉)和果园的集雨灌溉等节水措施进入示范阶段。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增加,节水灌溉农业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08年全市农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

11、420万亩次,全市农业用水量由2001年的17.4亿m3减少到11.98亿m3,农业用水占全市总用水量的比重已由44.6%下降到34.1%。 2001-2008年农业灌溉用水情况表 (亿m3)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占全市用水比例44%44.6%38.2%40%38.3%37.3%35.6%34.1%总用水量17.415.513.413.513.212.812.411.98 清水17.415.513.413.512.0410.7810.189.34 再生水1.181.992.262.64 2耕地肥力质量有所提升,土肥检测体系日臻完善。多年来,大力推

12、进玉米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以及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业已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相对于1980年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结果,55%的耕地肥力升高(截至2008年底,京郊耕地高肥力占17.6%,中等肥力占48.5%,低肥力占33.9%);二是农民科学施肥意识有所提高;三是土壤科学管理能力得到加强,初步搭建了全市耕地质量空间信息管理和决策咨询平台,为“221”平台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四是土肥检测体系逐步完善,10个区县样品年检测能力达到4000个以上,基本满足了本区县现有土肥工作的需要;五是壮大了技术队伍,基层及农民技术员数量有所增加,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3农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清洁,循环农业示范

13、模式初步形成。近年来,通过发展“三品认证”,调动农业生产经营者积极性,鼓励保护农田环境质量;通过加强农田环境质量监测,开展农业环境普查,大力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控制农田污染,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农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清洁。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评价,全市清洁级耕地面积占97.8,适宜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的发展,截止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562家、1023个产品、生产面积67.16万亩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绿色食品生产面积已达16.83万亩;共有404家企业、1711个产品、18.97万亩农田获得有机食品认证。二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区成效显著。据

14、对北京市主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示范区调查结果表明,防控技术的实施每茬农作物可以减少施药3-8次/茬,节省农药施用量20%以上,蔬菜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有明显提升;化肥利用率提高5-7%。三是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初步形成。累计建设完成60个生物质气化工程和50多个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完成畜禽粪便循环利用和综合治理362家,研究开发了太阳能无害化处理菜田废弃物技术并获得发明奖。4土地整理复垦、农业综合开发稳步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基本方针,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出发点,仅20052007年全市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130个,建设总规模为39.3万亩,新增耕地、园地6.4万亩,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水利建设、农田道路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等几大工程建设,一是改善了项目区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民增收。经对怀柔区调查,整理后的土地,农产品产量增加近20、生产成本降低近20;二是服务了占补平衡,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对现有田块重新布局和土地权属重新调整,改善传统农地利用格局,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按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