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风景独好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6324039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风景独好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课题风景独好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题风景独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风景独好(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文题目,风景这边独好 丹阳市后巷实验学校 顾红霞课文的题目(以下简称课题)素有“眼睛”之称,这只“眼睛”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读懂这只“眼”,悟出课题的内涵与外延,明确其内容与方法,才能将课题作为教学资源,课文题目的语言风景才能入眼进心。一、 赏课题之美苏教版教材,阅读教学共286课,有课文题目306个。这些课文题目确切、生动,有的新颖有文采,有的精炼有意蕴读这306个课题,发现课文题目有它们自身的规律。 赏课题的表达形式风景文章题目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一个词组,有的是一句话。题目是词组的,形式也不一样:有偏正式的,例如山谷中的谜底快乐的节日;有动宾式的翻越远方的大山;有主谓式的哪吒闹海嫦娥奔月

2、。题目是句子的也有不同的句式,有陈述性的小松鼠找花生果,有感叹性的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有祈使性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有问题式蘑菇该奖给谁等。 赏课题的表达风景槐乡五月天游峰的扫路人走,我们去植树广玉兰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读这些题目我们可以知晓相关的课文内容:时间、地点、人、事、物甚至主要内容。生命的壮歌但愿人长久学会合作等题目,我们不仅读出文章的相关内容,还能悟到文章的中心。 狼和鹿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讲述事物间的关系。 水乡歌记金华的双龙洞古诗两首揭示了文章内容与体裁。 赏课题的艺术风景课文题目看似平常,但在这平平常常的题目里面却蕴含着丰富的语言艺术风景。例苏教版第五册课文题目第八次只是一个表述

3、时间的词。读了课文后,我们知道课文讲的是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侵略军,但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信心。后来看到蜘蛛结网,受到启发,振作精神,经过第八次战斗,终于赶跑了侵略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为什么文章以第八次为题呢?仔细研读方能明白第八次就是为了突显有志者事竟成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像这样的课题还有许多,放飞蜻蜓放飞的不仅是蜻蜓,放飞的是对小动物的爱,放飞是对知识的向往许多课文题目巧用修辞手法,颇有意味。大海的歌使用了拟人手法。题目把无生命的大海当作有生命的“人”,能睡觉、传情、表意。花瓣飘香运用了双关,花瓣在飘香,孝心也在飘香。去找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大自然”比喻成 “绿色

4、的课本”,形象地表达了大自然里蕴藏着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这些知识充满了绿色的希望,勃勃的生机,能让我们健康成长,会让我们蓬勃向上二、用课题之巧 1.用课题质疑,探究文本 学贵有疑!课题是 “窗口”,质疑课题是常用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以“疑”为推窗与看景的手段,就能窥一斑(一题)见全豹(全文)。例师恩难忘谁难忘师恩?这个老师是谁?难忘老师的什么恩?作者是怎么表达这样的恩情的?为什么要这么写?阅读时关注这些质疑的内容,学生就能很快了解文章的内容。带疑读文,能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能力和主动求解的习惯,逐渐实现自能读书。 2.用课题切入,突破文本课题有的时候亦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5、这样的课题往往都有“睛点”,军神的神,小动物过冬的过,艾滋病小斗士的斗,黄山奇松的奇,抓住这个睛点,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以黄山奇松为例,抓住“睛点”“奇”来作为学习文本的切入点,哪些词句写了黄山松的奇?先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悟感受黄山松的奇黄山松生长地点奇,姿态奇,人所赋予姿态的意蕴奇。然后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奇”,使内容的奇与形式的奇融合在一起。以“题眼”为支点,提纲挈领,统领全篇。这样教学目标就清,重点就明,训练就精。3.用课题比较,感受独特 有些课文题目,直接分析进行阅读,对课文的内容、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难以准确全面把握。但是这些课题表达的形式与内容往往颇有

6、意蕴,带领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替换,再对两者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异同点,了解替换后的效果,就能很好地绽放课题的艺术美。 平凡的课题替出不平凡。例如我和祖父的园子,课题中暗含了“我”对祖父及其园子的丰富情感,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擦去了“和”,出示训练题:我 祖父的园子,你能把这“和”字换成其它的词吗?学生整体理解了课文后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思祖父的园子,我恋祖父的园子,我爱祖父的园子,我醉祖父的园子但是任何一个其它的字眼都替代不了“和”,“和”浓郁了我与祖父、祖父的园子间丰富的真情。 新颖的课题对比出新颖。例第一朵杏花,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课的导入:板书:()杏花,请学生填写合适的词语,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有形容颜色粉红、娇艳;有形容香味芳香扑鼻;有形容数量密密麻麻、一朵等。作者却用了非常规的词语第一朵来修饰杏花,让学生产生与众不同的感觉。阅读文本作者为什么选择用第一朵来修饰,从而理解体会“第一朵”的深意,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课文题目新颖的语言内容与形式在替换、对比中就能放大它的新颖。 重视课文题目的教学,恰当运用方法引导学生将课文题目读活、读深,就能悟出内涵与外延的风景,课文题目就能展现出迷人的语文风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