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小学语文教学(DOC 10页)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6321356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看小学语文教学(DOC 10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看小学语文教学(DOC 10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看小学语文教学(DOC 10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看小学语文教学(DOC 10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看小学语文教学(DOC 10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看小学语文教学(DOC 10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看小学语文教学(DOC 10页)(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我看小学语文教学于永正(摘自小学语文教与学2012 年第 10 期)一语文姓“语”。小学语文除了姓“语” ,还姓“小”。说语文姓“语”,是对语文学科的定性。“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可见,语文就是语言。 它是交际的工具 (当然也是思维的工具) 。文字一旦在人们的意志的驱使下,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成“串” ,成了文章,就有了意思。因为我们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都是选的一篇篇文章作课文,所以课标又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果语文教材使用的是字典,就没有“统一”之说了。但是,字典不能充当语文教材。众所周知,文章是阅读的对象。阅读,是“披文得意” ,即通过语言文

2、字,获取文章中的信息。但是,文章一旦成了“课文” ,身份就不一样了,它就有了两重意义;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因此,阅读教学不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关注形式意义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即不但要“得意” ,还要“得文”,并在得意得文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培养阅读能力。这就是阅读教学。为什么潘自由先生一再说 “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 ?为什么钱正权先生一再强调 “不要把阅读课上成阅读理解课”?道理就在这里。如果只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为了“得意” ,那么,什么办法也比不过讲解法,讲解法最便捷,既省时又省力。但这样做,学生就不能“得文”了,自然也不可能获得阅读能力。至于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就更无从

3、谈起了。这里讲的还只是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还有识字教学、写字教学、作文教学。语文教学是干什么的?说白了,就是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弄清这个问题很重要,否则就不知道语文教学教什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与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有关。说小语姓“小”,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定位。我们明白了语文学科的性质,知道了学语文的目的还不够,还得明白小学语文教学是干什么的。小学语文教学是教 6 12 岁的小孩学语文的!小学阶段是启蒙教育,教小孩学语文与教中学生、大学生学语文不同。不能把小学生当成中学生、大学生。即使是小学生,也有区别,不能把一年级的小朋友当做六年级的学生。小学生要掌握哪些语文知识?培养哪些

4、能力?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等方面有那些量和质的要求?每个年段的要求又有哪些不同?每教一篇课文、一册语文书,要给学生留下什么?这些,我们必须去研究,做到心中有数。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越位”现象,如不适当地拔高、挖掘、拓展,忘记了坐在我们对面的是几岁的娃娃。相比之下,“不到位”现象更普遍、更严重。比如书写水平、朗读水平、表达水平(口头和书面的),以及背诵量、阅读量,还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好多学生与课标要求相差甚远。小学语文教师要有目标意识和落实意识。我的导师张庆先生说: “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是小学语文的七大教学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写字、读书、

5、作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毕业生,能把字写好,书读好,文章写通, -学习资料分享-1并养成了读写的习惯,就可以向家长、中学老师、社会作交代了。”的确如此。以上四个方面落实了,其他方面会有的,人文性也跑不了。小学阶段是“涵养”阶段。就像幼苗,它需要吸收阳光、水分和养料。幼苗是处于发育、成长阶段,离开花结果还有很长的距离。小学生也是如此。在小学阶段,要特别重视吸纳、积累。幼时的“厚积”恐怕是最要紧的。曾国藩就反对老师过早地教他儿子作文,强调先把书读好。现在,有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解读很怪异,说法很多。不要轻易用“思辨” “智慧” “诗化”等一类空洞的字眼来描述小学语文教育。二教小孩子学语文,要手

6、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我这样说,有的理论家可能不赞同。 怎么能这样呢?要改变学习方式, 要“自主、合作、探究”,但不要忘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理念出发。生搬硬套,有时是要碰钉子的。不要只从字面上理解我说的“手把手”和“实打实”地教。“手把手”,说的是耐心、细心。理论家若走进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一节课(不要多,只上一节) ,就会发现,小朋友并不都是想象中的天使。十分钟之后 (或许还要不了十分钟 ),准得把某些理论家的鼻子气歪!你教了多少遍了,有些小朋友还是把“左”读成“右” ,把“右”读成“左” ;你纠正多少次了,有的小朋友仍旧把“甜”写成“甛” ;你领读了很多遍了,有的小朋友还是一词一顿地读

7、书。教室里还没安静五分钟,右边有人打起来了;你还没制止住,左边又有小朋友报告: “老师,他骂我!”, 所以教低年级的老师,要耐心耐心再耐心,细心细心再细心!教低年级可是一门大学问。教高年级的学生就不要“手把手”教了吗?要的。到了六年级,有的学生还需要手把手地教写字,手把手地教朗读,手把手地教写作。一次,我听一位五年级的老师指导学生写字,其中有一个“左右逢源”的成语。老师在黑板上一写,我就知道她没认真读字贴。我走上讲台,让同学们认真观察书上写的这两个字(书上的字都是楷体),然后请这位老师把这 “左右”两个楷体字放得大大的, 投到屏幕上去。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第一笔横有什么不同。这一点拨,大家立刻

8、发现“左”的一横短,“右”的一横长。这里,如果老师不指点,许多人恐怕一辈子也不会注意的。还有一次,我和一位老师备掌声一课,这课有 6 个字要书写。我说:“你先把这些字临写一遍。 ”(苏教版小语教材是请书法家写的。 )写完,我说:“班字你没写好。你看看书上的班 字,当中这一竖撇,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他细心一看,原来,这一笔起笔要高,收笔要低。各位看官,写字教学不手把手教能行吗?当然,有些东西是可以自主的。学了汉语拼音后,可以自学生字,课文可以预习,高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会更大。但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要因年级、因人、因文、因学习的内容而异。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不要搞

9、形式的“合作、探究”。“实打实”,说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要实实在在地教,扎扎实实地教,不能搞花架子。有人用“教过了,教对了,教会了”来概括教学的三个境界,很有意思,很实际。我们不能满足于“教过了、教对了”。“教会了”,才是我们的目的。字要会写,书要会读, 精彩诗文要会背,词语要会运用,作文要会写。总之, “会了”才算数。总不能狗熊掰棒子拟的,忙活了半天,一无所获吧?不说别的,就拿写人物对话来说吧,我先让学生抄课文中的对话,又让学生写人物对话,抄、练了七八遍,有学生还不过关呢,不“实” ,怎么能会呢?小学语文教学是教小孩子学语言、用语言的, “会运用”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大家看看 2011 年版的课标

10、,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运用” 。千万不要把语文教学虚化了,不要把小学生教浮躁了。如果说“手把手”地教,说的是耐心和细心,那么“实打实”地教,说的则是一种责任,一种韧劲,一种“夯”的精神。三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课标说:“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努力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2吕叔湘先生说:“ 10 年的时间, 2700 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语文是工具,语文水平低,影响别的学科的学习,有的数学老师、物理老师诉苦,说是得兼做语文老师。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吕先生提出了一个重

11、要问题:要开发课外教学资源。 “课外书”是最重要的课外教学资源。凡语文水平较好的,无一不是喜欢读书的人。吕叔湘先生还说:“开展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非常重要,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流,要加以适当指导,例如什么书值得看,什么书不值得看,这本书有什么长处,那本书有什么缺点,等等。多少指导一下,学生得到的帮助就很大。还有一条经验也是共同的,就是多写,大作文、小作文、笔记、周记

12、、日记等等都可以,教师看一部分,做点讲评指导。 ”这段话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我按照吕先生的指示,回想了一下自己。我的语文能力哪儿来的?课内课外各占多大比例?我得益于课内的,恐怕还不到百分之三十。有人曾经反对吕老和我的说法。我们说的是自己,你还能比我更了解我吗?我庆幸在小学里,老师激发了我的读书、作文的兴趣;在中学里老师让我有了当作家的梦想,因此所有的晚自习、星期天,我都用来读书、写作。到现在,读书不断、笔耕不辍。因为读、写已成了一种习惯。我庆幸在我上学的年代没有家庭作业,所有的晚上、周日、寒暑假都是属于自己的。

13、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在上学期间,和同学比,虽然作文水平稍高一些,但那时的我远不能与今天的我相比。所以,优秀的语文老师,有远见卓识的语文老师,都有自己的课程,他们的眼睛绝不只盯着一本语文课本。 山东潍坊的韩兴娥老师的 “海量阅读”,浙江富阳永兴学校陈琴老师的 “素读”,还有山东潍坊李虹霞老师的“统合”教学,都突破了原有课程的格局,推出了自己的教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学成果。著名学者陶继新先生说: “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写作就有了话语基础,就不再成为困难之事。现在很多学生,包括一些教师,之所以写起文章来捉襟见肘,关键是读书不多,特别是读经典不多。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如果拘泥于教材文

14、本,肯定教不出有水平的学生来。只有在学好课文的同时,又海选一些经典进行诵读,才能真正提升语文教学水平。”站在韩兴娥、陈琴、李虹霞面前,我顿觉自己矮小。我在反思:我的那么多追求完美的公开课,在某些方面对大家是不是误导?四守住小学语文教学的“常” 。“常”是什么?“常”是不变的东西,是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哪些是不变的?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是不变的,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是不会变的。全国中小学的学生书写、阅读、写作水平有多少达到或基本达到要求的? 30 年前,吕叔湘先生说“大多数不过关” 。如今呢?依我看还是“大多数不过关” 。不说别的,有多少学生能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有多少

15、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线的老师心里有数,但各级教育的领导者、研究者,有多少心中有数的?不敢说。不从实际出发的教科研,“研”出来的东西终究是一纸空文,没人理会的。能转化为“生产力”的教科研课题才是有价值的。语文教学为什么一直为人诟病?就是没守住“常”,没规律办事。写字的规律是什么?是描红、仿影、临帖,而且要天天描红、仿影、临帖。无论是硬笔3字、软笔字,概莫能外。新中国成立以来,谁按照这一规律去指导学生写字了?目前看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这样编排了,使用苏教版小语教材和与之配套的“习字册”的小学生这样做了。实事求是地说,江苏小学生写的字比十年前大有改观。教朗读的规律是什么?是 “跟我读”(台中师范学院王财贵教授语) ,是让学生听老师读、跟老师读。老师读不好,反复听别人的录音也可以。和音乐老师教唱歌一样,要范唱、领唱。教低年级小朋友,必须领读。不要怕某些理论家讥笑我们“抱着学生走” 。该抱不抱,是不负任。教作文也有规律可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