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专升本考纲及答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6319541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专升本考纲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生理学专升本考纲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生理学专升本考纲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生理学专升本考纲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生理学专升本考纲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专升本考纲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专升本考纲及答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生理绪论1、兴奋性的概念:机体感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兴奋:机体接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的加强。可兴奋的组织:神经、肌肉、腺体。刺激: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刺激要引起机体反应,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时间;刺激的强度一时间变化率。人体功能状态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兴奋和抑制。2、阈值的概念: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阈值的大小与组织兴奋性 的高低呈反变关系,说明阈值越愈小,组织的兴奋性愈高,对刺激的反应愈灵敏;反之,阈值愈大,组织的 反应性愈低,对刺激的反应愈迟钝。)3、组织在接受刺激而兴奋时,其本身的兴奋性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2、,一般需经历: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和低常期四个阶段.在绝对不应期给予阈上刺激,兴奋性从绝对不应期一一-相对不应期一-超常期一-低常期。在相对不应期给予阈上刺激,兴奋性从绝对不应期一-一相对不应期-一一超常期一一一低常期.绝对不应期的长度决定了组织两次兴奋间的最短时间间隔,即决定了组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产生反应的次 数。心室肌细胞的绝对不应期为250ms,它1秒内最多只能兴奋4次。4、外环境的概念:即自然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内环境的概念: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5、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6、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最主要、最基本的调节

3、方式,其基本方式是反射);体液调节;自 身调节.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作用时间比较短暂。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范围广泛、时间持久。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范围比较局限。(脑血管和肾血流量自身调节)7、反射的概念: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其结构基础为发射弧:由感受 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必备条件:反射弧在结构和功能上均完整。8、反馈的概念:受控部分反过来调节控制部分的过程称为反馈.正反馈例子:血液凝固、排尿反射和分娩反射和射精反射。 负反馈是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见于肺牵张反射、减压

4、反射。 前反馈例子:食物进入口腔前的唾液分泌.9、人体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按工作方式分:自动控制系统、前馈、非自动控制系统。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特点:顺浓度差、不需要能量、没有膜蛋白参与.物质:02,、C02、NO、CO、N2等气体,乙醇、类固醇类激素、尿素。影响通量的主要因素:浓度差;通透性2、易化扩散:水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侧 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特点:顺浓度差;不消耗能量;需要特殊膜蛋白的帮助.分类:载体运输和通道运输. 载体转运特点:高度特异性;饱和性;竞争抑制性

5、。物质:葡萄糖,氨基酸通道转运: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物质:Na+、K+、Ca2+。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转运物质时,动力来自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电位差)所含的势能、不需要细胞代谢提 供能量、故将它们称为被动转运.3、主动转运:由细胞膜内生物泵的作用、将物质由低浓度一侧转运到高浓度一侧。 特点:耗能;借助泵蛋白;逆浓度梯度进行当细胞内Na+浓度升高或细胞外K+浓度升高时,钠泵即被激活,使ATP分解为ADP.1分子ATP分解释放的能 量可以将3个Na+运到细胞外,而将2个K+运入细胞内.硅巴因可抑制钠泵的ATP酶活性。(河豚毒阻断Na+ 通道,四乙胺阻断K+通道)钠泵的生理意义:

6、维持细胞内外Na+、K+的浓度差,形成细胞外高Na+、细胞内高K+的不均衡分布,这是生 物电产生的基础。继发性主动转运:根据被转运物质与Na+转运的方向不同分两种形式:与Na+转运的方向相同称同向转运; 与Na+转运的方向相反称逆向转运.例如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吸收和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完整版)生理学专升本考纲及答案 重吸收都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4、入胞: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状物质进入细胞膜的过程.入胞有两种方式:如果进入细胞的物质是固态 称为吞噬;如果进入细胞的物质是液态则称为吞饮。出胞:大分子物质被排出细胞的过程,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活动。5、细胞膜进行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离

7、子通道藕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G蛋白藕联受体介导的信号 转导;酶藕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能在细胞见传递信息的物质称为信号分子,信号分子通常要与细胞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受体是指能与 信号分子作特异结合而发挥信号转导作用的蛋白质。6、一切活细胞无论处于静息状态还是活动状态都存在电现象,这种电现象称为生物电。7、静息电位:指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它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不均,即存在浓度差;在不同的状态,细胞膜对各 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细胞内外Na+和K+的浓度差是由钠一钾泵的活动来维持的。当细胞处于静息

8、状态时, 细胞膜对K+通透性较大,对Na+通透性很小,仅为K+通透性的1/1001/50,而对A几乎没有通透性.因此, 细胞静息时K+顺浓度差外流,K+外流必然带有正电荷的向外转移,膜内的A-不能通过细胞膜而留在细胞内, 这样就形成了细胞膜外侧带正电荷,电位升高,细胞膜内侧则带负电荷,电位降低的状态。但是K+外流并不 能无限制地进行下去,这是因为随着K+顺浓度差外流形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会阻止带正电荷的K+继续外 流。当浓度差形成的促使K+外流的力量与电场力形成的阻止K+外流的力量达到平衡时,K+的净移动就会等于 零,此时,细胞膜两侧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电位差,这就是静息电位。因为静息电位主

9、要是K+外流达到 平衡时的电位,所以又称它为K+平衡电位。8、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课传布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是细胞处于兴奋状态的标志,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标志。动作电位具有以下特点:“全或无”现象;不衰减性传导;脉冲式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机制和静息电位一样也可以用离子流学说来解释,其要点为 :细胞内外 各种离子的分布不均衡,膜外Na+、Cl-浓度高,膜内K+和有机负离子浓度高;细胞在不同状态下,膜对各 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当细胞受到刺激时,首先引起膜上少量钠通道激活,致使少量Na+顺浓度差内流,使 静息电位减少.当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时,引起膜上钠通道迅速大

10、量开放,在Na+浓度差和电场力的作用下, 使细胞外的Na+快速、大量内流,导致细胞内正电荷迅速增加电位急剧上升,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即去 极化和反极化。当膜内正电位增大到足以阻止Na+内流时,膜电位即达到Na+的平衡电位。此时,大量钠通道 又迅速失活而关闭,导致Na+内流停止,而钾通道则被激活而开放,产生K+的快速外流,使细胞内电位迅速 下降并恢复到负电位形态,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即复极化。这时,膜上钠泵转运,将动作电位产生过程 中流入细胞内的Na+泵出,流出细胞外的K+泵入,形成后电位,并恢复膜两侧Na+、K+的不均衡分布。锋电位绝对不应期,负后电位的前部分-相对不应期,负后电位的后部分

11、-超常期,正后电位-低常期。9、局部反应的特点:电位幅度小且呈衰减性传导;不是“全或无”式;有总和效应10、动作电位的传导是局部电流作用的结果。1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兴奋示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完 成的,要经历电-化学电的变化过程。当运动神经的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时,引起接头前膜电压门控式钙通道开放,Ca2+从细胞外顺电一化学梯度内 流,Ca2+使轴浆中的囊泡向接头阡陌移动,与接头前膜融合进而破裂,囊泡中储存的Ach以量子释放的形式 倾囊释放,Ach通过接头间隙与接头后膜(终板膜)上的N2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终板膜上Na+、K+通 道开放,允许Na

12、+、K+通过,但以Na+内流为主,因而引起终板膜的去极化,称为终板电位,当终板电位达 到阈电位水平时,肌膜上的电压门控性Na+通过大量开放,Na+大量快速内流,爆发动作电位。动作电位通过 局部电流传遍整个肌膜,引起骨骼肌细胞的兴奋。释放到接头间隙中Ach很快被存在于接头间隙和终板膜上 的胆碱酯酶分解为胆碱和乙酸,而失去作用,以保证一次神经冲动仅引起肌细胞兴奋一次。12、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点:单向性传导;时间延搁;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13、骨骼肌的兴奋一收缩藕联:骨骼肌细胞兴奋肌膜产生的电变化导致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的过程。起关键 作用的物质是Ca2+。关键结构式三联管。14、两条相邻

13、Z线间的节段称肌小节,它包括一个位于中间部位的暗带和其两侧各1/2的明带.肌小节是肌 细胞收缩的基本功能单位。当肌细胞收缩变短时,暗带的长度不变,而明带变短、 H 区变窄,暗带中粗细肌丝重叠部分增加,相邻的 Z 线互相靠拢,肌小节缩短。细肌丝由三种蛋白质分子组成,分别称肌动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肌凝蛋白和肌动蛋白称收缩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称调节蛋白。15、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单收缩与强直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称为等长收缩。其作用主要是维持人体的姿势。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无肌张力的变化称为等张收缩。单收缩可分三期: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14、16、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有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前负荷是指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后负荷是指肌肉收缩过程中承受的负荷。肌肉收缩能力是指前负荷和后负荷无关的肌肉内在的收缩特性,它主要决定于兴奋一收缩藕联期间肌质中 Ca2+的水平和横桥的ATP酶活性。三、血液(完整版)生理学专升本考纲及答案1、血液的组成:血液包括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2、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也称红细胞比容。 血浆蛋白:是血浆中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总称.血清:不加抗凝剂,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血清和血浆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但增加了少量在凝血过程中血小板释放出

15、来的物质和激活 了的凝血因子。3、血液的理化特性:颜色、比重、粘滞性、渗透压和酸碱度。4、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血浆渗透压。作用: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及功能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大分子物质,主要是血浆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作用: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正常血容量。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例如0.9%NaCI溶液、5%葡萄糖溶液、1.9%尿素5、红细胞正常值:成年男性(4.05。5X1012/L)血红蛋白120160g/l成年女性 (3。55.0X1012/L)血红蛋白110150g/l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红细胞的生理特性: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形态可塑性、膜的通透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够较稳定地分散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单位时间内红细胞在特制玻璃管中下降的距离。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高低并不是红细胞本身的原因,而是与血浆的成分有关,其中白蛋白可提高红细胞的悬 浮稳定性,使红细胞下沉减慢;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能降低红细胞的此种特性,使红细胞沉降加快。6、等张:是指溶液中不能通过红细胞的溶质颗粒所产生的渗透压等张溶液:临床上把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称等张溶液.7、何谓贫血?试分析引起贫血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造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