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问答题小超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631717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问答题小超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哲问答题小超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哲问答题小超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哲问答题小超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哲问答题小超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哲问答题小超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问答题小超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绪论1,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 斗争的 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 界观和方法 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 组成部 分。三个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第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的世 界观和 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次,马克思主义又具有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革命的阶级。 第一章4,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5, 列宁的物质定

3、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 第一、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第四、它是坚持了历史领域中的唯物主义一历史唯物主义。6,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静止指事物的位置或性质未变的状态。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 无所 不在的,永恒的。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

4、上学世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7, 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试验。8,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社会主体存在的基础。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 的基本 领域。9,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实践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把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联系起来,在主体与客体、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 化与统 一的过程中,又同时形成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人类世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

5、提。实践是客观的。10, 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物质是世界的真正本原。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不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精神,尽管它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 , 都是物 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2)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原理都是以此为 理论根据的。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第一,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最终根源都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研究问题就必 须从实 际出

6、发,即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既不能从原则、本本出发,也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第二,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固有的联系 , 而不是 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对待事物,也不是用幻想的或臆造的联系去取代事物的联系。这就在对待事 物的问题上坚 持了唯物论;由于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时间和空间之中不停地发展变化的,因此,从实际出发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要因时制宜。坚持用运动、发展、变化的 观点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这就是坚持了辩证法。11、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

7、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 辩证法 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13、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本身的对立统一关系。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结合的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

8、前提。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第一,在事物量变的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矛盾统 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才有事物的质变。14、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 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 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9、是相互区别的,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再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得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毛泽东把它称为矛盾问题的“精髓”,认为如果不 懂得 这一关系,就等于不懂得辩证法。15、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首先,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 其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突破事物的度的限度,引起事物的质变。 再次,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16、简述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论意义。 首先,辨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其次,辨证否定具有两个特点。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再次,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否承

10、认扬弃,是形而上学否定观和辨证的否定观对立的重要表现。形而上学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 一切。 坚持辨证的否定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对待传统文化还是 外来文 化,都要采取辨证否定的态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既不能全盘继承和照搬,也不应全面抛弃和排斥,而应有鉴别、有选择地学习,努力走出一条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现 代化道路。17、试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辨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自己的对立面的否定阶段,再经过对否定的否定,达到 否定之 否定阶段即再肯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

11、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否定 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阶段必然要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这样,事物的发展又仿佛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使事 物发展 过程呈现出近似圆圈的周期性,否定之否定阶段既是前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 一个周期接 一个周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样,事物的发展呈现为周期性的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显示出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就会导致循环论 和直线 论的错误,这两种论调都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18、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第三、意

12、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 有改造 作用。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19、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要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再次,要利用规律改造世界,更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章20、简述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一经产生,又反过来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起到积极的促

13、进作用;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的作用,使实践失败。21、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 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关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次,感 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立起来,各持一端,会造成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22、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本质的理论意义。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理论意义:第一、这一概论揭示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第二、这一概论

14、揭示了可 知论与 不可知论的对立。第三、这一概论揭示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 的对立。23、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辨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第二、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没有觉真理的对性就无所谓相对性,反之亦然。失去一方另一 方就不 能存在。第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第四、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客观世界的发 展是无限的,由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 他是绝 对性和相对

15、性的统一。24、试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因此,其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并可以将客观结果与主观认识两相对照。通过对照,检

16、验证实指导实践的认识是否与客体相符合。25、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价值和真理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第二,价值的实现是以把握相关真理为前提的;第三,正确的价值认识的形成是以相关的真理为依据的; 第四,真理必然具有价值; 第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人类的实践活动只有做到既遵循真理原则,又遵循价值原则,才能获得成功。正是基于实践的这一要求 渐形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形成了以两者统一作为实践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原则。 坚持做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