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古代汉语课程内部课件WORD整理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6316606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师大古代汉语课程内部课件WORD整理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南师大古代汉语课程内部课件WORD整理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南师大古代汉语课程内部课件WORD整理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南师大古代汉语课程内部课件WORD整理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南师大古代汉语课程内部课件WORD整理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师大古代汉语课程内部课件WORD整理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师大古代汉语课程内部课件WORD整理版(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25月古代汉语课件内容董志翘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一、什么叫词类活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一般是比较 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份也往往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 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谓语,数词经常用 作定语。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 灵活运用,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 用。例如,“手“是名词,通常作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这是古今一致的;但 在“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这一特定的语言结构里,“手” 却带上了宾语充当了句子

2、的谓语,具有了动词的一般特点,执行了动词的基本职能,即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二、词的活用与兼类: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每种语言都有一定比例的词是兼属两类或三类的,你怎样分类都难于避免。”油:打一斤油(名)油门窗(动)这家伙真油(形)计: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史记项羽本纪)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益: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其家必日益。(吕氏春秋贵当)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韩愈师说)这都是兼类,不是活用(活用属临时变用)但是活用与兼类又有联系,当一种活用经常化、约定俗成、被认可,就变成了兼类。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语义的变化比较特殊,

3、只是偶然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是临时活用,不同于永久性的词类转变别这么近视眼里面的近视眼也是临时活用作动词。这 种活用如果经常化了,就成了词类转变。例如别废话里面的废话就应算是 正式动词。”先秦5部典籍调查结果(尚书左传论语孟子韩非子):将:动(89%);名(11%)友:动(62%);名(38%)鼓:动(58%);名(42%)衣:动(55%);名(45%)怪:动(67%);形(16 5%);名(16 5%)尊:动(57%);形(43%)耻:动(50%);名(形)(50%)甘:动(53 %);形(47%)苦:动(59%);形(41%)从以上统计看,这些词都是兼类词。那么为什么会说它们是活用呢?

4、这是从现代眼 光去看的。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词临时的活用可以发展成兼类,而有些兼类 词的某一用法在历史发展中消亡了,变成了单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词,就简 单地将它们古代的多类词性说成了活用(为年轻人读懂古书服务的)。(一)名词活用为动词(见教材)(二)使动用法: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施行的,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 主语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1.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是动词本身的一种特殊法,指的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动词的使动用法并不改变动词本身的词性,但是

5、使动宾之间的语义关系发生了变化,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因而使句子意义改变。(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最常见的不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当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时,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不是主语而是宾语。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子产坏晋馆垣)强弩将军许延寿请延年为长史,从军败西羌,还为涿郡太守。(汉书严延年传)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史记张仪列传)例“亡郑”是“使郑灭亡”;例“归之”是“使郑伯归国”;例“败西羌”即“打败西羌”;例“坐之”是“使他坐”。有时候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仍然可以是使动用法。例如:远人

6、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赤壁之战) 例承上文“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言,“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之省略,“来”仍是使动用法。例“走”从文义判断是使操军败逃。古汉语中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常见的有:(A)“行、走、进、退、出、入、归、反(返)、来、往”等表“行走”义的动词: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韩非子十过)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左传襄公十四年)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史记鲁世家)(B)“起、立、坐、伏、居、寝”等表起居义的动词:华元登子反床,起之。(左传宣公五年)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史记信陵君列传)坐之堂

7、下,赐仆妾之食。(史记张仪列传)(C)表“兴亡” “屈伸” “沉浮”“生死”“冻馁” “惊惧”义的动词: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孟子梁惠王)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不若人也。(孟子告子)其意盖将死我于囊中而独窃其利也。(马中锡中山狼传)(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与一般的动宾关系在形式上没有区别,因而只能从意义上去分辨。试比较以下例句: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后汉书龚遂传)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晋灵公不君)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魏风硕鼠)会高帝山脚,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史记留侯列传)孟子将朝王。(孟子将朝王)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

8、下。(夫子加齐之卿相)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左传城濮之战)王辟左右。(龚遂传)两例中,例中“饮”是使动用法,旧读 y in。两例中,例中的“食”是 使动用法,旧读s i。两例中,例中的“朝”是使动用法。两例中,例 中的“辟”是使动用法。吕叔湘“说胜和败”(语文近着,上海教育出版社p.110 )1984年5月13日光明日报和北京日报报道同一则新闻,标题不同:光明日报:中国女篮大败南朝鲜队北京日报:中国女篮大胜南朝鲜队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世之灾,妬贤能。飞廉知政任恶来。卑其志意,大其园囿,高其台。(荀子成相)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9、周邦彦满庭芳)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韩非子说林下)3. 名词的使动用法:太后不相魏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史记项羽本纪)齐王欲将孙膑。(史记孙膑列传)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圉人)遂杀公若。(左传定公十年)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铨上高宗书)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史记陈涉世家)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三)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造句编:“二者的区别是,前者

10、是事实,而后者是虚拟的”要辨别一个动作是“见之于事实”,还是“存之于心理”。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国语越语)(小国之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1.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故乌获轻千钧而重其身,非其身重于千钧也,势不便也;离朱易百步而难眉睫,非百步近而眉睫远也,道不可也。(韩非子观行)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白居易与元九书)2. 名词的意动用法: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今我在

11、也,而人皆藉我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四)名词作状语陈涉首难,豪杰蜂起。(汉书陈胜传)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世说新语识鉴)臣事范(吉射)、中行氏(荀寅),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故国士报之。(史记刺客列传)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渎。(韩非子五蠹)(五)动词作状语区别几种复杂动词谓语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韩非子五蠹)秦王还柱而走。(战国策燕策)佣者笑而应曰:“”史记陈涉世家)民扶老携幼。(战国策齐策)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文选老子庄子老子(一)(道

12、经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知美之为美:“美为美”本是一个判断句,意为: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在主语“美”与谓语“为美”之间,用“之”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然后充当“知”的宾语。下文“知善之为善”,句式与此同。斯:指示代词,“这”。在句子中相当“这就”左传成公七年:“知惧如是,斯不亡矣。”已:通“矣”,句末语气词。表示报道语气,相当于“了”。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有无相生:“生”,产生,生成。语本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 于无。”长短相形:“形”,表现,显现。如成语中的“义形于色”。“长短相形”意 为:长和短是相互体现的(有长才显现出短,有短才

13、显现出长)高下相倾:“倾”通“盈”,乃“充满”、“充盈”之义。“高下相盈”意为:高处与低处是互相补充(充盈)的。简本甲 作“涅”(音y Sg,同“盈”)帛书甲、乙本作“盈”,后因避汉惠帝刘盈之讳而改“倾” 音声相和:古人所谓“声”,乃指原始而自然简单的声音,“音”则指经过艺术处理 美化后的“声”的组合,即“乐音”。礼记乐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 文,谓之音。”这一痕迹,在现代汉语的一些词中仍有反映。如:风声、雷声、吠声、 哭声、笑声中的“声”均指自然简单之声;音律、音节、音准、音叉中的“音”均 指乐音。“音声相和”意为:音与声是相互应和的。前后相随:“随”,跟随,随从。意为:前和后是互相

14、随从的。也就是说:要彼此顺列起来,才看得出前后次序。恒也。这是永恒不变的。此二字传世本无,据马王堆帛书甲乙本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辞”通“始”处(ch U)无为之事:处:行、做。行不言之教:行:施行。不辞: 帛书乙本作“万物昔(作)而弗始”,傅奕道经古本篇及敦煌本作“万物作而不 为始”,当是。“辞”籀文作“辝”,与“始”同谐“台”声。此句意为:听任万物兴 起(皆顺其自然)却不为倡始。为而不恃:“恃”,依仗,倚靠。成语有“有恃无恐” C“为而不恃”,意为:有所施为却不依仗它(不图报)。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不去:去,离开、失去、丧失。(清凉山的钟声)本文大多为韵文: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生”、“成”、“形”、“倾(盈)”押韵,古音均在“耕”部。“和”、“随”押韵,古音在“歌”部。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事”、“辞(始)”、“有”、“恃”押韵,古音皆 在“之”部。“居”、“居”、“去”押韵,古音皆在“鱼”部。郭店楚简作: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