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21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参考2新人教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631129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21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参考2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21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参考2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21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参考2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21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参考2新人教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

2、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是很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里反而倍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

3、,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本来诗歌教学我一向遵循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本堂课也不例外。本课结束后我通过询问学生,自我反思,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有几点思考:1、在学生谈到西施的美美在何处时,学生无法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对西施浓淡相宜的美无法领悟时,我的教学环节就显得过于守旧,不知道恰当的引导,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其实可以引导学生,西施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处,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说,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被错过了。2、平时学生习惯了那种一本书一支笔的课堂学习模式,师生间的交流和默契显得较为生疏,导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3、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时间,教学环节的安排要合理紧凑。4、教学中在对诗歌整体进行感悟理解的同时,不能削弱甚至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如:生字书写,重点词语的理解。特别是在公开课上,部分老师可能出现为了展现对诗情意境的感悟,而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也许滔滔不绝的谈感悟,而在进行书面练习时,却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