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注射剂无菌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6309079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注射剂无菌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注射剂无菌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注射剂无菌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注射剂无菌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注射剂无菌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注射剂无菌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注射剂无菌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本文从剂型选择的合理性、无菌检查方法的局限性、不同灭菌方式的无菌保证水平、无 菌安全的保证要素等方面,对国内注射剂无菌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无菌制 剂无菌保证的要求,提出了在现有条件下提高注射剂无菌保证水平的可行的对策,以完善产 品的质量保证体系,保证药品的质量、疗效和用药安全。关键词注射剂;无菌安全;问题;对策1962年美国实施GMP以后的10多年间,无菌药品领域发生了多起触目惊心的注射剂 污染事件;仅1971年3月就在7个州8家医院发生了 405起败血症事件。30多年过去了, 注射剂染菌所致的药难事件降临我国,“欣弗”事件使得无菌制剂的无菌保障

2、问题成为公众 关注的焦点。保证无菌制剂达到无菌要求,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是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监管 部门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剂型选择的合理性、无菌检查方法的局限性、不同灭菌方 式的无菌保证水平、无菌安全的保证要素等方面,对国内注射剂无菌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 分析,同时根据无菌制剂无菌保证的要求,提出了在现有条件下提高注射剂无菌保证水平的 可行的对策,目的是完善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保证药品的质量、疗效和用药安全。1注射剂剂型选择的合理性 剂型的选择主要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以及临床治疗的需要和临床用 药的顺应性,此外,还要考虑制剂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和生产成本等。注射剂包括大容

3、量注射剂、粉针剂和小容量注射剂,开发成注射剂不但要遵循上述原则,同 时还要考虑制剂的无菌保证水平。换句话说就是,应优先选择无菌保证水平高的剂型。如果 某主药可以制成无菌保证水平高的剂型,而选择无菌保证水平低的剂型,则应视为剂型选择 不合理。在给药途径一致的情况下,剂型的选择以尽可能安全为原则。如果主药在水溶液中稳定性较好,同时又可以耐受湿热灭菌,则适于开发成小容量注射剂或 大容量注射剂;其采用的灭菌方式的无菌保证值应在6以上(微生物残存概率10-6)。如果 主药在水溶液中稳定,但不能耐受湿热灭菌,则不宜开发成大容量注射剂,可以开发成小容 量注射剂或冻干粉针剂;但应注意设备和容器等的灭菌,以及冻

4、干机、灌装和封口的环境等, 即通过无菌制造工艺确保产品达到无菌要求;无菌制造工艺的无菌保证值通常不超过3 (微 生物残存概率10-3)。如果主药在水溶液中不稳定,则不宜开发成小容量注射剂、大容量注 射剂和冻干粉针剂,可以开发成无菌分装的粉针剂;其无菌保证值通常不超过3。终端灭菌工艺的无菌保证值可达6以上,而无菌制造工艺的无菌保证值通常不超过3。如果 改变上市产品的剂型(粉针剂、小容量注射剂、大容量注射剂互换),不但应证明变更后的 剂型在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性方面更具优势,而且其无菌保证水平也不能降低。2无菌检查方法的局限性 微生物的生长受温度、pH、培养基、检品特性及实验操作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5、要保证无菌 检查结果正确,必须对无菌检查方法进行验证,只有经过验证证明可行的方法方可用于样品 的检验。我们假设无菌检查方法是可靠的,但药典规定无菌检查是抽检,即从大样本中抽取一定数量 的样品,目的是通过检查抽样的无菌情况推测产品的整体情况。从统计学角度看,样本污染 微生物的比例越低,抽样样品未能包含污染产品的概率就越高。无菌产品的污染率、无菌检查取样量和因未取到污染样品而使受污染批次“通过”无菌检查 的概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如下数学公式表示:P=(l-q)n其中:q为无菌产品的污染率p为无菌检查通过的概率n为无菌检查的取样量按照药典规定的20瓶取样量,假定该批产品的污染率为1%,通过计算,该批产

6、品“通过” 无菌检查的概率应为82%。由上述可以看出,基于抽样检验的无菌检查存在的局限性是很明显的。3不同灭菌方式的无菌保证水平中国药典2005年版和美国药典、欧洲药典一样,都将终端灭菌产品的无菌保证要求规定为 微生物污染概率不超过百万分之一,而采用无菌制造工艺,即非终端灭菌的产品,其无菌保 证水平则为微生物污染概率不超过千分之一,要比前者相差3个数量级。故凡是可以终端灭 菌的产品,务必终端灭菌,而湿热灭菌又是终端灭菌的首选方法。不同灭菌方式的无菌保证 水平不同,下面为常用的灭菌方式及无菌保证水平:(1) 过度杀灭法:适用于稳定性好,能经受苛刻灭菌条件的产品;无须控制产品灭菌前的 微生物污染水

7、平。过度杀灭法的Fo三12,微生物残存概率V10-6。(2) 残存概率法:以生物负荷(控制产品灭菌前的微生物污染水平)为基础的方法,用于 生产过程中很少检出芽抱,产品稳定性较差,只能适度灭菌的产品;生产工艺过程应当将防 止产品被耐热菌污染放在首位,而不是依赖终端灭菌消除污染。残存概率法的8VFoV12, 微生物残存概率10-6。(3) 除菌过滤法:用于不能加热的产品,过滤器的除菌效率通常用过滤对数下降值LRV表 示,LRV是过滤器上游菌除以下游菌的对数值。除菌过滤的LRV可以达到7,即过滤器上 游每平方厘米107菌,下游可达到1个菌的水平。除菌过滤本身的除菌效率可以达到10-7 水平,但是,由

8、于人员操作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产品最终的无菌保证一般只能达到10-3水 平,远远低于除菌过滤本身的水平。对于除菌过滤法,其生产系统的要求应严格符合无菌生 产的GMP要求。中国药典2005年版指出:热敏感产品的标准灭菌时间Fo可低于8,但应在生产全过程中, 对产品中污染的微生物严加监控,并采取各种措施防止耐热菌污染及降低微生物的污染水 平,确保被灭菌产品达到无菌要求。4无菌安全的保证要素无菌安全实际上就是避免染菌。如果在生产过程中避免灭菌不完全和灭菌过程中的二次污 染,就能够保证产品的无菌安全。微生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人源。人是无菌药品生产过程中主要的污染源。有 数据表明,人员操作所

9、致的污染率超过70%;而且该数据出自管理比较到位,生产设备自 动化程度较好,操作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2)水源。水源性微生物绝大多数为革兰阴性菌, 这类微生物不会形成芽抱,故不耐热。但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外壁的主要组成为脂多糖,其 代谢产物及细胞尸体或碎片均为细菌内毒素的污染源,即使通过灭菌手段将革兰阴性菌杀 灭,并不能消除细菌内毒素对无菌药品质量的不良影响。细菌内毒素的热稳定性极好,一般 加热到150C数小时也不会被破坏,必须在180加热4小时、250C加热45分钟或650C 加热1分钟才能完全被破坏。(3)气源。空气中的微生物基本为革兰阳性菌,它们有可能形 成芽抱而使耐热性增强,更为严重的是

10、,一旦被尘埃包藏,这类芽抱的耐热性比单独存在的 状态又上升一个数量级。针对微生物来源,控制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就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在无菌药品 的生产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减少人员操作所致污染的风险,除必要的着装、清洁和消毒措施 外,还应特别注意操作人员不应裸手接触任何已清洁的容器,或已灭菌的过滤器、灌装用器 具等与产品接触的部位。(2)有效控制水系统的微生物污染水平,同时控制细菌内毒素的水 平;应设定企业内控的警戒水平及纠偏限度,以便及时发现不良趋势,采取相应的措施,防 止微生物生长,消除产生热原物质的根源。(3)防止空气中耐热菌污染生产系统,将已清洁 或已清洁/灭菌的容器、胶塞及整个

11、的灌装机置于局部单向流的保护下。无菌药品净化空调 系统的设置及洁净区环境的建立和维持,在有效控制微粒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尘 埃包藏芽抱的可能,避免了造成难以灭菌的风险。欧美及WHO GMP无菌药品指导原则中指出:可能时,在灌装前对注射剂的药液进行过滤 除菌,目的是消除药液被耐热芽胞污染导致的难以彻底灭菌的不利因素。综上,避免人员污 染、除菌过滤和净化空调系统,三大要素相辅相成,是无菌保证的重要基础。5注射剂无菌安全存在的问题(1) 注射剂的剂型选择比较随意,没有考虑剂型的无菌保证水平。例如,对可以耐受湿热 灭菌的产品选择较低无菌保证水平的粉针剂等。(2) 灭菌方法的选择比较随意,没有考

12、虑剂型的特点、微生物的情况和主药的性质。例如, 对耐热的注射液,在没有监控主辅料、容器设备和环境微生物污染水平的情况下,选择流通 蒸气灭菌法。或者,对耐热的注射液,即使选择湿热灭菌的方式,但灭菌工艺的Fo较低, 不能保证产品达到无菌要求。(3) 目前,对一般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来说,无菌检查方法验证是一弱项,个别企业存在这 样的现象:假阴性时漏检;在结果为阳性时,违反药典规定进行复检,直到“结果符合要求” 为止。(4) 产品灭菌前的微生物污染来自原辅料、内包装材料、配制与灌装工艺设备、生产操作, 以及生产环境等;采用无菌制造工艺生产的注射剂产品,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容器、胶塞、与 配制和灌装相关的储罐

13、、管路、缓冲罐、灌装用具不能有效灭菌,灌装前药液不能进行有效 的除菌过滤,以及灌装环境层流保护不够等。6提高注射剂无菌安全水平的对策思考(1) 剂型的选择应以尽可能安全为原则,对同一主药,应选择无菌保证水平高的剂型。也 就是说,如果可以终端灭菌,则应进行终端灭菌。如果主药的热稳定性较好、能够耐受湿热 灭菌,则应选择注射液(包括大容量注射剂和小容量注射剂);如果主药的热稳定性不是太 好,但是在水溶液中稳定,则可以选择小容量注射剂或冻干粉针剂,不能选择大容量注射剂; 因为大容量注射剂即使采用无菌制造工艺,不仅成本高(容器设备灭菌、灌装时间长、环境 区域要求高等),而且染菌的风险远远大于小容量注射剂

14、和冻干粉针剂。如果主药在水溶液 中不稳定,则只能采用无菌分装工艺制成粉针剂。对剂型选择不合理的产品,生产企业应在无菌保证和理化指标平衡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停止 生产不合理剂型;或者变更灭菌工艺为无菌制造工艺;或者变更为合理的剂型。(2) 大容量注射剂应采用过度杀灭法或残存概率法终端灭菌,小容量注射剂可以采用残存 概率法或无菌制造工艺,并在无菌制造工艺后适度灭菌(辅以流通蒸气灭菌法等),提高产 品的无菌保证水平。冻干和无菌分装的粉针剂均采用无菌制造工艺,在生产过程中应注意严 格执行相关的GMP要求。在确定灭菌工艺之前,首先要对工艺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提高产品的耐热性。例如,通过严 格控制药液中氧的含

15、量,从注射用水充氮保护开始,在产品密封前工艺的各个环节进行充氮 保护,许多产品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脂肪乳注射液、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 等,都可以在121C灭菌,甚至可以采用过度杀灭法。生产企业应对其采用的灭菌工艺进行验证,对灭菌工艺不能达到无菌要求的产品,应对工艺 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充氮保护,提高产品的耐热性。在难以创造充氮保护条件,提高产品 耐热性的情况下,应严格控制原辅料微生物和灭菌前各生产环节产生的微生物污染,提高注 射剂的安全性。(3) 重视无菌检查方法的验证和无菌检验的结果,规范实验操作,科学分析实验结果,对 无菌检查不合格的产品,应作报废处理,并认真查找染菌的原因,不

16、得通过再次抽检合格放 行,也不得回收染菌药液重新返工生产。仅凭无菌检查合格,不能得出该批产品无菌的结论, 但无菌检查不合格,则可以得出该批产品染菌的结论。(4) 采用无菌制造工艺,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容器、胶塞、与配制和灌装相关的储罐、管路、 缓冲罐、灌装用具等均应灭菌;灌装前药液进行有效的除菌过滤;注意保持净化空调系统的 连续正常运行,不得采用白天生产时开机,晚上停产时关机的做法,以防止气源性芽抱的污 染;建立适当的动态环境标准,每批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均需对配制及灌装区的环境进行监 控,超出标准限度的微生物应进行镜检,检查是否存在芽抱;建立产品灭菌前药液微生物污 染水平的内控标准,监测每批产品灭菌前药液的微生物污染水平及污染菌的耐热性;例如, 可将该批灌装开始、中间及结束时的产品各取一瓶,采用过滤法检查药液的微生物污染水平, 将从药液中分离得到的污染菌置于80C水浴下1015分钟后作无菌检查,确定是否有耐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