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630386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成,就具有极其巨大的能动力量。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健康成长乃至人生成功的基础。这个点已成为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初中学生处在少年过渡到青年的时期,他们的人格尚未成熟稳定,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好奇,但对社会的复杂性又缺乏清醒的理解。他们性格的不成熟性,使他们模仿性强、适合性强,好表现自己,不良行为或多或少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这种不良行为如果得不到即时矫治,就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所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那

2、么 良好行为习惯?我认为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对初中学生的行为习惯要有初步的理解和了解。初中学生的行为有四个层次。最低层次是被动性行为。它需要靠外部的强制力量。这是因为此时初中学生的道德理解还不充分,道德情感还不稳固,还没有形成道德意志。例如,老师在场就守纪律,老师不在场就不守纪律。第二个层次是自发性行为。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理解,并能自发地根据情境要求去做,但因为其自控水平差,兴趣、情绪变化大,所以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行为习惯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完全到位,反复性大,往往是不稳定的。这时学生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还需要老师和家长从外部给予一定的提醒和督促。第

3、三个层次是自觉性行为。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这是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道德理解,并有一定的道德意志,能够自我要求,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但尚需自己的意志努力。例如,老师不在时也能守纪律,但还需要自己控制自己,提醒自己。知道上课时随便说话、玩东西是不对的,但有时还需要经过自己的思想斗争。看到别人在课堂上说话,也想说,可又一想,好学生应该自觉守纪律,虽然老师不在,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于是控制了自己的行动。这种行为虽然属自觉行为,但还不是自动行为。最高层次是自动行为。既不需外部监督,也不需自己的意志努力,这时学生遵守纪律已不是被迫的,既不是迫于教师的监督,又不是靠自己的思想斗争或意志

4、努力,而是自然的、自动的行动。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严格的要求 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如果放松要求就不会成功,这已被无数教师的无数经验和教训所证明。所以,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实行严格要求更是不可忽视。对于刚刚跨入中学大门的初中学生来说,因为很多地方与小学不同,在行为规范方面有着一些偏差和不适合。针对这些情况,作为初中班主任或政治辅导员就要从班级实际情况入手,制定出适合班级实际的行为规范,使他们尽快适合中学的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文明礼貌,团结同学,爱护公物,早读,课前准备,课堂纪律,课间休息,午间休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任课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特点对学生各种习惯

5、的养成提出具体要求,如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巩固练习,三本(笔记本、练习本、纠错本)的准备等。总来说之,对初中学生行为习惯提出的要求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只要严格要求,才能切实做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学生好习惯的的养成需要严格的训练 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但是教师对学生实行行为习惯的训练时要做到十个结合,即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循序渐进相结合,实践锻炼与强化体验相结合,意志努力与切

6、断联系相结合,自我控制与履行协议相结合,平时表扬与积分奖励相结合。 在训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训练必须持之以恒,最少连续训练六周。 良好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习惯只有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养成。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工作必须一做到底,切不可“前紧后松”、“虎头蛇尾”,要有耐性,要不怕反复。行为训练要抓反复,反复抓。第二,训练必须严而又严,不要有例外。要知道:学生一旦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训练就需要咬着牙,战胜很多困难,经过很多枯燥单调练习,才能成功。特别是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要

7、矫正就更要坚强的意志,强化训练。事实证明很多学生的好习惯,往往是在与坏习惯的斗争中形成的。所以,训练就要有个“狠”劲,开始第一件不该迁就他的你迁就他,以后就难以要求了。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没有“狠”劲,表面上是爱学生,可最终是害了他们。我们必须把严与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严,达到爱。寓爱于严,严爱结合,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结合,刚柔相济。第三,要把握关键点,抓好第一次。习惯训练要重视第一次,第一次往往印象深刻,先入为主,具有导向作用。如果学生第一次偷东西,老师发现了,很好教育,可能以后就不偷了。如果学生第一次偷东西老师没发现或没重视,等他偷了十次老师才发现或才重视,就不

8、好教育了。 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目的的训练很必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更重要。 教师的品格对学生构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力量决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的,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而是教师用生命对学生的教育。它体现在教师的品格之中,由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注入学生的心灵。 教师的教育习惯直接影响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担负着一定责任的。可以说,教育习惯是教育观念乃至教师综合素质最持久最顽强的表现,好的教育习惯决定了教师必然走向成功,坏的教育习惯决定了教师必然走向失败。著名作家毕淑敏少年时曾

9、是学校合唱队成员。有一次,指导教师训斥她:你唱歌不好听!她受到了打击,开始怀疑自己真的唱歌不好听。后来在表演中,指导教师命令她“只能张嘴不能出声”,这一命令使毕淑敏深感自卑和恐惧,从此在她的一生中都不敢放声歌唱。可能仅仅是习惯性的一句话,习惯性的一个表情,习惯性的一个眼神,就会改变学生的一生!不知那位老师是否想象到,毕淑敏直到现在也不敢开口大声唱歌。可见,教师的教育习惯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呀! 因此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加强自己的修养,以身立教。其中特别要做到:以德育德,以行导行,以学促学,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意志训练意志,以性格培养性格。 总之,良好的 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的细心发现,细致工作,及正确引导。只要我们都来做这样的有心人,就会真正培养出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各方面都过得硬的合格的中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