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设计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6296851 上传时间:2023-12-1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设计(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设计 1万有引力定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守相同的规律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 题的能力。2、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行星的运动)看本质(受万有引力的作用)的判断、推理 能力德育目标: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 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渗透科学发现的方_教育。2、培养学生的猜想、归纳、联想、直觉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月地检验的推倒过程教学难点:任何两个物体间都

2、存在万有引力教学过程(一) 引入:太阳对 行星的引力是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个力使行星不能飞离太阳; 地面上的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上;是什么使得物体离不开地球呢?是否是由于 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造成的呢?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 ,可是地面上 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受到地球的引力似乎没有明显减小。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 里,物体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 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 种力。你是这样认为的吗?(二)新课教学:一.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假想推导实验检验(1) 牛

3、顿对引力的思考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只是一种传说。但是,他对天体和地 球的引力确实作过深入的思考。牛顿经过长期观察研究,产生如下的假想:太阳、 行星以及离我们很远的恒星,不管彼此相距多远,都是互相吸引着,其引力随距离 的增大而减小,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就是靠劂的引力维持。同样,地球不仅 吸引地面上和表面附近的物体,而且也可以吸引很远的物体(如月亮),其引力也是 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弱。牛顿进一步猜想,宇宙间任何物体间都存在吸引力,这些力 具有相同的本质,遵循同样的力学规律,其大小都与两者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2) 牛顿对定律的推导首先,要证明太阳的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牛顿凭着他

4、对于数学和物理学证 明的惊人创造才能,大胆地将自己从地面上物体运动中总结出来的运动定律,应用 到天体的运动上,结合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从理论上推导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F 与距离 r 的平方成反比,还证明引力跟太阳质量 M 和行星质量 m 的乘积成正比,牛 顿再研究了卫星的运动,结论是:它们间的引力也是与行星和卫星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者距离的平方成反 比。(3)。牛顿对定律的检验以上结论是否正确,还需经过实验检验。牛顿根据观测结果,凭借理想实验巧 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牛顿设想,某物体在地球表面时,其重力加速度为 g,若将它放到月球轨道 上,让它绕地球运动时,其向心加速度为 a。如果物体在地球上

5、受到的重力 F1,和 在月球轨道上运行时受到的作用力 F2,都是来自地球的吸引力,其大小与距离的 平方成反比,那么,a 和 g 之间应有如下关系:已知月心和地心的距离 r 月地是地球半径 r 地的 60 倍,得。从动力学角度得出的这一结果,与前面用运动学公式算出的数据完全一致,牛顿证实了关于地球和物体间、各天体之间的引力都属于同一种性质力,都遵 循同样的力学规律的假想是正确的。牛顿把这种引力规律做了合理的推广,在 1687 年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下表来表达牛顿推证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看书,教师引导总结)(1)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2)万有引力定律怎样反映物体之间

6、相互作用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如何? (3)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二.万有引力定律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 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连线。2.公式:3.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F 为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单位:N.m1、m2 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单位:kgr 为它们间的距离,单位:mG 为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 Nm2/kg2,单位:Nm2/kg2.4.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万有引力 F 是因为相互作用的物体有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与初中学习的电荷 间的引力、磁极间的引力不同。强调说明:A.万有引力

7、的普遍性.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星球间,任何客观存在的有质量的 物体间都存在这种相互吸引的力.B.万有引力的相互性.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相互作用的作用力与反 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C.万有引力的宏观性.在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在质量巨大的星 球间或天体与天体附近的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实际的物理意义.D.万有引力的独立性.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与它们本身的质量有关,而与所 在空间的性质无关,也与周围有无其他物体无关. r 为两个物体间距离:A、若物体可以视为质点,r 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B、若是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相距较近,则应把 r 理解为它们的几何中

8、心的距 离。C、若物体不能视为质点,则可把每一个物体视为若干个质点的集合,然后按 万有引力定律求出各质点间的引力,再按矢量法求它们的合力。 G 为万有引力常量,在数值上等于质量都是 1kg 的两物体相距 1m 时的相互 作用的引力随堂练习:1、探究:叫两名学生上讲台做两个游戏:一个是两人靠拢后离开三次以上, 二个是叫两人设法跳起来停在空中看是否能做到。然后设问:既然自然界中任何两 个物体间都有万有引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各自之间或人与物体之间,为什 么都对这种作用没有任何感觉呢?具体计算:地面上两个 50kg 的质点,相距 1m 远时它们间的万有引力多大?已 知地球的质量约为 6.0102

9、4kg,地球半径为 6.4106m,则这个物体和地球之间 的万有引力又是多大?(F1=1.667510-7N,F2=493N)(学生计算后回答)本题点评:由此可见通常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一般不易感觉到。而物体与 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如人与地球)就不能忽略了。2、要使两物体间万有引力减小到原来的 1/4,可采用的方法是( )A.使两物体的质量各减少一半,距离保持不变B.使两物体间距离增至原来的 2 倍,质量不变C.使其中一个物体质量减为原来的 1/4,距离不变D.使两物体质量及它们之间的距离都减为原来的 1/4答案:ABC3.设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物体在距离地心 4R(R 是地球的半径)处,由

10、于地 球的作用而产生的加速度为 g,则为( )A. 1 B 1/9 C. 1/4 D. 1/16提示:两处的加速度各由何力而产生?满足何规律?答案:D三.引力恒量的测定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却没有给出引力恒量的数值。由于一般物体间的引 力非常小,用实验测定极其困难。直到一百多年之后,才由英国的卡文迪许用精巧 的扭秤测出。(1)用扭秤测定引力恒量的方法卡文迪许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将不易观察的微小变化量,转化为容易观察的显 著变化量,再根据显著变化量与微小量的关系,算出微小变化量。问:卡文迪许扭秤实验中如何实现这一转化?测引力(极小)转化为测引力矩,再转化为测石英丝扭转角度,最后转化为光点 在刻度

11、尺上移动的距离(较大)。根据预先求出的石英丝扭转力矩跟扭转角度的关 系,可以证明出扭转力矩,进而求得引力,确定引力恒量的值。卡文迪许在测定引力恒量的同时,也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四)、小结本节课重点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理解以及简单的应用重点理 解定律的普遍性、普适性,对万有引力的性质有深层的认识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1) 万有引力的普遍性。它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 间是否还有其他作用力。(2) 万有引力恒量的普适性。它是一个仅和 m、r、F 单位选择有关,而与物体 性质无关的恒量。(3) 两物体间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4)

12、 万有力定律只适用于质点和质量分布均匀球体间的相互作用。课后习题课本 71 页:2、3板书万有引力定律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2、万有引力定律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 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公式:G 是引力常量,r 为它们间的距离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重要意义:3.引力恒量的测定4.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万有引力 F 是因为相互作用的物体有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与初中学习的电荷 间的引力、磁极间的引力不同。强调说明:A.万有引力的普遍性.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星球间,任何客观存在的有质量的 物体间都存在这种相互吸引的力.B

13、.万有引力的相互性.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相互作用的作用力与反 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C.万有引力的宏观性.在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在质量巨大的星 球间或天体与天体附近的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实际的物理意义.D.万有引力的独立性.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与它们本身的质量有关,而与所 在空间的性质无关,也与周围有无其他物体无关. r 为两个物体间距离:A、若物体可以视为质点,r 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B、若是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相距较近,则应把 r 理解为它们的几何中心的距 离。C、若物体不能视为质点,则可把每一个物体视为若干个质点的集合,然后按 万有引力定

14、律求出各质点间的引力,再按矢量法求它们的合力。 G 为万有引力常量,在数值上等于质量都是 1kg 的两物体相距 1m 时的相互 作用的引力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设计 2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表面物体的万有引力两个分力的大小关系,计算地球质量;(2)行星绕恒星运动、卫星的运动的共同点:万有引力作为行星、卫星圆周运 动的向心力,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3)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有重要应用。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找到事物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2)培养学生根据事件的之间相似性采取类比方法分析新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严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探究的心理品质;(2)体会物理学规律的简洁性和普适性,领略物理学的优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质量的计算、太阳等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教学难点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计算天体的质量1.基本知识(1)地球质量的计算依据:地球表面的物体,若不考虑地球自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