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6295454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名称:中国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摘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根据农村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等现状,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政治法律修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通过加强医疗保健等措施提高其身体素质,以协调其数量,提高其质量,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动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从资源结构看,我国资源的最大优势既不是物力资源,也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力资源,尤其是农村人力资源。当前,在人力资源领域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涉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从经济学、社会学多角度系统研究这一问题的学术成果并不多见,本论文的选题正是以此为基本出发点的。关键词: 农村人力

2、资源 开发目录一、绪论1(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1(二)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1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2(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问题3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5(一)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5(二)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7(三)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8(四)推动农村的法制化建设9 (五)进一步开拓农业就业渠道9四、结论11参考文献:13一、绪论(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人力资源是与自然资源或物力资源相对应的、以人的生命机体为载体的社会资源,是指在一定领域内人口所拥有的劳动能力(包括身体素质、智力、文化精神面貌等)。1人力资源

3、开发,是以发掘、培养、发展和利用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和过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根据农村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等现状,加强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通过教育等各种措施,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政治法律修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通过加强医疗保健等措施提高其身体素质,以协调其数量,提高其质量,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动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其不仅要求人口数量得到合理的控制,而且要求其质量得到足够的提高以及其结构的优化组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二)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农村的发展与建设,涉及资源

4、、生态、环境、水利、能源、交通、通讯等各个方面,但最重要最迫切的是科学技术与人才。纵观当代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其发展的关键不在于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不在于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在于对人的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因此,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各种生产技能,改变农民的固有的传统观念,把其变为经济振兴的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任务。第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手段;第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措施;第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第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实

5、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1、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基础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依托,没有丰富的基础性资源,农村社会生产无法进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也无以为继。其中农村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将更加突出。2、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进步的发展性资源。“十一五”期间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而城乡差距最大的是人力资源的差距。实证研究揭示了人力资本对各种收入差距以及差距的变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大力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村拥有数量丰富的劳动力,但劳动力整体素质不

6、高,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要赶上城市,必须使丰富的劳动力变成资源,依靠人力资源这种发展性资源,人力资源将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3、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如果人类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人类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实现了资源、环境、经济的持续发展,那么这种资源才能成为优势资源。可见,优势资源是相对的、潜在的,它与人类对其利用程度紧密相关,只有当这种资源被充分利用且对环境和经济产生增进作用时,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优势资源。无论从贯彻科学发展观还是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都需要整合社会的优势资源,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

7、问题(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1 、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及科技文化素质低我国农村文化教育落后,劳动者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由于农村人力资源质量较低,过剩的劳动力根本无法满足农业的深度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劳动者把本该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时间用在生产上,这既增加了劳动供给,又限制了农业深度开发和非农产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容量。所以,低质量的人力资源,限制了就业领域的拓展。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和培训程度低,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为5.8%,小学文化程度的为42.巧%,初中文化程度的为38.04%。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全国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79年

8、,全国农村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比例为19.06%。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公布的调查数据,2005年全国农村劳动力文盲率为6.9%,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从业人员占79.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仅为13.7%。从反映人口素质的监测指标看,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的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8.8%。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差距更大。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只占五分之一,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仅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少,只有0.13%。这些新一代“技盲”、“科盲”,难以发挥应有的支柱作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隐忧。全

9、国农村技术人员的占有水平也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需要。中国平均每万人中的技术人员不足7人,约占全国农业人口的0.06%,远远低于美国的0.24% 和日本的0.28%,平均每5187 亩耕地、4819头牲畜、200万亩草地才有一个农技人员,大约平均100多个乡镇只有1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的低下,导致了科学技术的严重棚架,近十年来,全国获省、部级奖的农业成果有2.5万项,而由于劳动者接受能力有限,真正得以推广并且见经济、社会效益的仅占40%左右。2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系统性、组织性所谓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对人力进行合理的

10、培训、组织与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人力资源开发包括精神、知识、技能、创造力、生理因素等内容。人力资源的精神开发即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的开发;知识开发指通过普通教育提高人力资源的知识水平;技能开发是指对将要或己经就业的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创造力开发是指激发人的造欲望,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开发;生理素质开发是人力资发的生理基础。人力资源开发原本就是一个十分系统的、综合的过程,严格来讲,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尚未正式进行。我国相关部门长期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缺乏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全面研究,更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与使命感。一些地方政府即使实施了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也仅为了完成上级任务

11、,致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流于形式。在教育投入上,“重城市、轻农村,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普遍存在,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管理落后,学科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3 、劳动力就业形势严峻,不能实现有序转移我国农村劳动者由于其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以及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影响,现代经营和管理的知识缺乏,经营管理的能力较差,信息的吸收和反应很慢,适应和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弱这种状况大大阻碍了农村劳动者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4、农村劳动力的权利缺失与差别歧视 国家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使得农村发展迟缓;对农民的教育投入不足,使得农民的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只能从事低水平

12、,低层次的劳动。进城务工人员要办理诸如暂住证、计划生育证等城市公民不需要办理的证件,这就提高了他们劳动准入的门槛;他们还要交纳治安联防费、流动就业人员服务费等歧视性费用,加重了负担,限制了农民的增收。同时民工的子女要交价格不菲的借读费、赞助费,却享受不到城里孩子的同样教育。在社会上还存在着许多歧视农民的现象,农民没有享受普遍平等的公民待遇,逐渐沦落为弱势群体。5、农村劳动力中存在着心理贫困现象长期封建社会所形成的家族观念虽然在建国五十年来日渐减弱,但是与城镇相比还相差很大,由亲缘和婚姻关系形成的家庭网络,在农民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当王权消亡以后,宗族观念在中国农村便占据了主导位置。宗

13、族观念使家族内部联系密切,家族被视作一种社会保障。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农民之间的宗族等级制度成为上天安排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水恒的生活准则。农村人力资源的心理状况同样令人堪忧,一方面,恶劣的农村生存环境催生贫困。由于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信息闭塞,教育程度低下,贫困的生存环境导致了贫困文化的滋生,环境制约着农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一些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存在着消极无为,不思进取的贫困心理,靠国家的救济度日,得过且过,没有发家致富的精神动力,甚至有少数人还有赌博、酗酒等恶习,使整个村风民风下降,最终导致贫困现象的循环往复。由此可见,农村人力资源的精神

14、贫困往往比物质贫困更可怕。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问题1、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巨大,劳动力大量剩余农业产业化在国外的类似形式被称作农业企业化或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实质上是一种农业经营的机制。而在中国则被赋予体制创新的时代意义。依托农民组织发展农民教育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农民教育包括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各国的社会进步,农民的被改造,除了逐步减少农民外,最通行的做法是通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达到改造和教育农民的效果。最根本的是使农民在实践中增长创业才干。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长期以来,人口基数居世界首位;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80%的人口在农村,总数已接近9 亿,农村劳动适龄人口多达

15、4.09 亿。按我国农村现有生产力水平测算,全国14.3 亿亩耕地仅能容纳2 亿劳动力,尚有2 亿多剩余劳动力。同时,我国每年人口增长速度非常快,而我国的耕地面积不增的同时反而因各种原因减少。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农村生产机械化的逐渐推进,农村每年必定有一定数量的新增劳动力补充到劳动力队伍中,农村劳动力总数和剩余劳动力比例将会持续上升。32、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偏低在我国,国家、集休、农户等教育主体,往往把有限的教育资金用在小学、初中阶段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上,而职业技术教育无论在质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远远落后于大中城市,以致绝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都处在较低层次,又缺乏自学成才的激励机制与渠道,若干年后,这些农民就会逐渐地沦落到半文盲、甚至文盲的队伍中去。因此农村人力资源绝大部分是体力型的,因而其就业方向便只好局限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或部门,大量农村劳动力资源闲置或过剩也就成为必然。受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身体素质偏低。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当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高达3.221,可支配收入少使农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在营养和保健方面没有物质保证。在许多贫困的农村,饮水困难、住房条件差等基础设施问题也都严重影响着农民身体素质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