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人教地理巩固练题(10)及答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6290286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74.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人教地理巩固练题(10)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版高考人教地理巩固练题(10)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版高考人教地理巩固练题(10)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人教地理巩固练题(10)及答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版高考人教地理稳固练题10及答案一、地球运动以下图中D地此时是2017年12月21日的正午时刻 ,此时一艘轮船从A地出发 ,航行6天后到达B地 ,然后又继续航行10天 ,到达目的地C地(32N)。据图完成以下各题。(1)轮船出发时 ,与A地处在同一天的日期范围约占全球的比例是_。(2)轮船到达C地时 ,该地的时间为_。答案(1)1/2(2)2019年1月5日16时二、地球外表的形态(2019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越南下龙湾约有3000个岩石岛屿和土岛 ,伸出海面的锯齿状石灰岩柱为典型景观 ,因酷似中国的桂林山水 ,被称为“海上桂林。完成12题。1.关于该处景观形成过程的说法正确的

2、选项是()A.岩浆侵入岩层沉积流水溶蚀和海水入侵B.岩层沉积海水侵蚀流水溶蚀和地壳抬升C.挤压褶皱岩层沉积地壳抬升和海水侵蚀D.岩层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和海水入侵2.以下地理事物的成因与下龙湾相似的是()A.山东泰山B.路南石林C.挪威峡湾D.东非大裂谷答案1.D2.B解析第1题 ,石灰岩是浅海沉积形成的沉积岩 ,而锯齿状石灰岩柱那么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D项正确。第2题 ,下龙湾的形成是流水溶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 ,与路南石林成因相似 ,B项正确。三、大气与水的运动规律以下图为某建筑设计院为我国北方地区设计的一幢高效利用太阳能的房屋模型图 ,冬季的白天 ,房间甲和乙之间的空气流动方向是()A

3、.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 ,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B.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 ,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乙C.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 ,暖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D.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 ,暖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乙答案A解析冬季的白天 ,房间甲温度高 ,气流上升 ,房间乙温度低 ,气流下沉 ,因此空气流动方向是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 ,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四、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畎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技术 ,对耕地采用“上田弃亩(垄)(图甲) ,“下田弃畎(沟)(图乙) ,该耕作方式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A.地方性分异规律B.垂直地带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

4、律答案A解析“畎亩法是利用土地在很小尺度上的差异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 ,故属地方性分异规律。五、人口与城市(2019东阳调研)读以下“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 ,答复以下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 ,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如今 ,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 ,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开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概述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 ,并分析其积极意义。答案图一: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 ,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 ,有利于上海经济社会健康开展。图二:从外来人口规模看 ,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 ,中心

5、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中 ,西、南部郊区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部郊区 ,这有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 ,有利于城市功能区的优化 ,有利于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 ,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解析从图一看 ,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逐渐趋向合理 ,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从图二看 ,中心城区的常住人口规模小于郊区 ,增长幅度也低于郊区。这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 ,促进郊区城市化进程;也有利于促进上海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六、区域产业活动(2019浙江选考十校联盟适应考)余杭塘栖的枇杷远近闻名。但过去 ,甘蔗是塘栖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种甘蔗时要把甘蔗一段段排

6、列好 ,叫“排甘蔗 ,收甘蔗时要先将土弄松 ,双手拔起甘蔗后再敲掉根部的泥土 ,这叫“倒甘蔗。甘蔗太多 ,就在地里挖个窖存起来 ,那么叫“窖甘蔗。同一片土地一般不连续种甘蔗超过三年。现在 ,塘栖的枇杷越种越多 ,甘蔗却越种越少 ,目前整个塘栖的甘蔗田大约还有50亩。根据材料完成12题。塘栖甘蔗、枇杷单位面积种植收益比拟表每亩种植量每亩产量价格甘蔗60捆400捆约40元/捆要练说 ,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 ,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 ,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 ,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 ,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 ,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开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 ,我着眼观察

7、于观察对象的选择 ,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 ,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枇杷50棵30斤/棵约10元/斤1.同一片土地 ,一般不连续种植甘蔗的主要原因及可采取的对策分别是()A.甘蔗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使用量大;对策:有机农业B.甘蔗种植过程中对土壤肥力消耗大;对策:轮作种植C.甘蔗糖分高长期种植易致病虫害蔓延;对策:生态农业D.连续生产易出现供过于求致价格下跌;对策:精确农业2.塘栖的甘蔗种植面积不断减小 ,而枇杷种植面积不断增大的主要原因有()种枇杷比种甘蔗的单位面积效益高枇杷的市场需求比甘蔗更大种枇杷的技术要求比种甘蔗低种甘蔗消耗的劳动力更多A.B.C.D.答案1.B2.B宋以

8、后 ,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 ,学堂兴起 ,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 ,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那么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 ,特别是汉代以后 ,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 ,比方书院、皇室 ,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解析第1题 ,塘栖甘蔗种植是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历史中因地制宜形成的 ,也是人们生产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 ,其存在的历史要远早于农药、化肥的使用历史

9、,故A错;病虫害并不是因糖分高而产生 ,任何作物都会有病虫害发生 ,C错;价格由当地的供需关系来决定 ,不会因不同年份的连续种植而导致价格下跌 ,D错;甘蔗种植过程中对土壤肥力消耗大 ,因此应实行轮作 ,以保持和恢复土壤肥力 ,B对。第2题 ,甘蔗的种植面积主要是由市场来调节的 ,即种植甘蔗的经济效益决定着甘蔗的种植面积 ,种植甘蔗比种植枇杷的劳动生产率低 ,相对效益低 ,故枇杷种植面积越来越多 ,甘蔗种植面积减少。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根底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

10、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成效。七、区域可持续开展(2019浙江台州适应性考试)以下图示意1950年代和1990年代鲁尔区焦化厂布局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 ,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 ,“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 ,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

11、“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 ,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 ,何至于此?等等 ,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 ,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 ,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 ,“先生之根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 ,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 ,首见于?礼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 ,不越礼而与人言 ,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 ,与教师、老师之意根本一致。1.1950年代鲁尔区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包括()众多交通线 ,水陆运输便利小企业投资少 ,经营本钱低煤炭资源分布广

12、 ,煤矿众多有大规模钢铁厂 ,市场广阔A.B.C.D.2.1990年代 ,鲁尔区调整焦化厂布局的目的不包括()A.集中处理废弃物B.提高资源利用率C.实现清洁生产D.促进技术创新答案1.B2.C解析第1题 ,1950年代鲁尔区刚刚开展起来 ,该地鲁尔煤田的煤矿资源丰富 ,煤矿众多;当地对环境保护要求较低 ,该产业所需生产技术水平低 ,而小企业投资少 ,经营本钱低 ,从而导致该地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 ,因此正确 ,此时焦化厂属于资源指向型工业 ,接近煤炭是主要因素 ,交通便利对焦化厂的数量影响不大 ,错误;读图分析可知 ,该时期钢铁企业的规模较小 ,因此市场并不是非常广阔 ,错误。第2题 ,在1990年代 ,鲁尔区减少了焦化厂的数量 ,增大了其规模 ,这样有利于集中处理废弃物 ,扩大其生产规模 ,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 ,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 ,但是不属于清洁生产 ,因此答案选C项。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