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4.2《一粒种子》word练习题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6287216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册4.2《一粒种子》word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年级下册4.2《一粒种子》word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年级下册4.2《一粒种子》word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册4.2《一粒种子》word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下册4.2《一粒种子》word练习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年级下册4.2一粒种子word练习题一、看拼音,写汉字。zhng zi y din shng yn shu hu m l二、填上合适的量词。一( )种子 一( )桌子 一( )小狗 一( )白云一( )水缸 一( )大船 一( )大象 一( )苹果三、用下面的词语各写一句话。高兴 连忙 忽然 四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 我的家乡在荷花村。荷花村是个美丽的地方。池(ch)塘(tng) 里,荷花红红的。小路旁,嫩(nn)草绿绿的。瓜地里,西瓜圆圆的。山坡下,泉水清清的。 我的家乡真可爱!1.短文共有_小节,第二节有_句话。2.读短文,再填空。荷花村是个美丽的地方。池塘里,荷花_ _的。小路旁

2、,嫩草_ _的。瓜地里,西瓜 _的。山坡下,泉水_ _的。答案:一、 种子 雨点 声音 说话 米粒二、 粒 张 只 朵 口 条 头 个三、 高兴:听到这个消息,他高兴地跳了起来。连忙:听到妈妈的声音,他连忙穿上衣服跑出去。忽然:他忽然有了一个好主意。四、1. 3 4 2. 白白 绿绿 圆圆 清清附送:1. 2019-2020年一年级下册4.2找空气教学实录与评析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研究研究空气,你知道空气的哪些秘密?生:空气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生: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生:空气还透明。师:我们不容易看到它,也摸不着它。那么空气到底在哪里呢,猜一猜?生:空气到处都有。生:空气就在我们周围。生:

3、空气只在地球上有。点评:从学生对空气的已有认知入手,符合科学概念建立的一般规律,以此为切入点,学生会很快进入角色。师:同学们都认为空气就在我们身边,你能想个办法找到空气,让我们都能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吗?生:用塑料袋包住。师:你真会想办法!我们可以借助材料找到身边的空气。今天老师提供了很多材料来帮我们的忙,现在来认识一下吧(展示材料)。(塑料袋、扇子、瓶子、吸管、土块、粉笔头、盛水的水槽)师:这些材料可以自由选择使用,只要能找到空气就行。如果坐着不方便,可以站起来。下面请组长领材料,开始找空气吧。(学生捉空气,教师巡视指导。)点评:具有结构性的材料,可以帮助一年级学生完成对找空气实验的设计,并能给

4、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使学生能设计出更多的实验。师:同学们,找到空气了吗?请把材料放回原处,请各小组汇报:用什么材料,怎么找到空气的?生:我打开塑料袋,在空中一抖就找到空气了。师:塑料袋有什么变化?生:塑料袋鼓起来了。师:那说明空气在哪里了?生:空气在塑料袋里。师: 他把空气装到了塑料袋里,真棒!还有和他不同的方法吗?生:用扇子扇,有风吹到脸上,这就是空气。生:我把吸管含在嘴里,另一端插入水里吹出了气泡,说明我嘴里有空气。生:我利用了瓶子,先卸开盖儿,让空气流到瓶子里,再拧上盖子,就把空气找到了。师:嗯,瓶子里有空气了。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大胆说。生:我把土块放到水里,发现土块里有很多小气泡冒出来

5、。师:那小气泡是什么呀?生:是空气。生:我还发现,把鲜嫩的树叶浸入水中,也有气泡冒出来!师:通过找空气,我们发现空气在塑料袋里、在瓶子里、在土壤里、在我们的身体里、在树叶里,在很多地方都能找到空气,这说明什么?生:空气的确存在,而且确实就在我们身边。 师:空气所在的地方很多,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下吗?生: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教师板书)。点评:学生的探究活动是自由的,是目标明确的。教师很好地引领学生关注了空气存在的证据,初步养成用证据表达的意识。足够的证据才使得最后的归纳水到渠成。总评:找空气一个“找”字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但是这不是意味着放任学生去随意地玩、随意地实验。学生是带着明确的目标“借助材料,找到空气”,是不断思考着怎么利用身边的材料找到空气的,是在和小组同学互动的过程中完成实验的,所有这些使得“找空气”活动变得有意义、有思维、有设计、有动手。在实验后的汇报交流环节,教师有意引领学生关注证实空气存在的证据,学生逐渐学会了用事实证据证实自己确实找到了空气,这样,在学生中就会形成对证据的重视,形成证据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这里,教师给学生准备的找空气辅助材料功不可没,这些材料的组成是直接指向活动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最终,这段教学活动达到了“放手而不放任,动手、动脑和动口相结合”的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