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3)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6286310 上传时间:2023-12-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 (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桃花源记 (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桃花源记 (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桃花源记 (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桃花源记 (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 (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七课桃花源记(新授课)【理论支持】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作者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

2、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通过诱发兴趣、自习思考、互相置疑、集中讨论、归纳总结等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根据新教材改革重在强调对课文整体感知、综合把握的精神,抓住“动口”的环节不放松。让学生在高声朗读中疏通文意,在积极讨论中掌握要旨,在全面归纳中形成思想。 【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

3、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 朗读、背诵文言文。 2.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 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课内探究第一课时一、学1导入新课。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忽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要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2检查预习教师抽查预习题,根据情况作适当讲解。3自主阅读。(1)明确任务:一边看课文,一边听朗读。注意生字词、朗读的停顿和

4、感情的把握。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2)学生自主学习。4. 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每组前后桌四人一组交流学习成果,进行合作学习。5.课堂小结:(1)实词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 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

5、。诣:拜见,卧怯。如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2)古今异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3)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

6、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4)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二、布置作业1.课后熟读课文。2.读记重要字词的意思和用法。第二课时一、学1导入新课,明确任务上节课,我们一同疏通了课文大意,今天我们接着理解课文内容。请看老师幻灯片上的问题。【出示幻灯片】桃花源之美,美在何处?请根据文章内容思考概括。2自主阅读,圈点批注【出示幻灯片】批注要点:1)重点词语加着重号2)关键语句用波浪线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4)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批注3小组合作,班内交流圈点批注结束后,

7、同学们按四二一小组合作学习,把交流成果写下来,列出合作探究中的疑难问题,在班内交流探讨。二、导1. 精讲点拨桃花源桃花源之美,美在何处?请根据文章内容思考概括。【点拨方法】引导学生紧紧扣住课文内容,在找到相关语句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参考答案】桃花源的美体现在景美、生活美、人情美这三个方面。2. 深度探究我们中国大山名川,风景美,人情美,生活美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桃花源让人魂牵梦绕,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终美好,让人向往呢?【点拨方法】从陶渊明生活的背景,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战争连连,人们确实无法过太平日子,所以安居乐业,没有战乱的社会才是人们最想得到的,在战乱的年代,桃花源的

8、宁静,便是历代人们所向往的。【参考答案】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的寄托,一种美的象征。三、练1背诵积累。课堂上熟背重要语段及实词虚词含义。2重点检测。学生完成课堂达标测评题。3反馈矫正。学习小组互改,教者反馈评讲。课后提升1完成作业。完成课后提升题。2培养语感,注重积累。3反馈评价。教者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并进行反馈矫正。课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认识作者在本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2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精炼优美的语言。3了解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积累一部分常用的文言词语。4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积累。自学辅导资料一、作者介绍陶渊明

9、,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

10、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预习练习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 ) 俨然( ) 垂髫( )怡然( ) 阡陌( )( ) 诣太守( )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缘溪行( ) 落英缤纷( )乃不知有汉( ) 欲穷其林( )才通人( ) 后遂无问津者( )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 今义: 绝境:古义: 今义: 无论魏晋无论:古义: 今义: 4.按照提示和文章内容填写恰当的句子。 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表现桃源里老人和孩子幸福愉快生活的语句是

11、: , 。 残酷的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但我们坚信,像陶渊明笔下所描写的“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鸡犬相闻”的美好家园必将重现在美丽的天府之国。 5.文学常识填空。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名 ,字 , (朝代)时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因为本文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 ” 【参考答案】.hu yntio y qin my.沿着花竟然穷尽,走到尽头仅渡口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义:更不用说。今义:关联词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屋舍俨然,土地平旷5. 潜,元亮,东晋,世

12、外桃源 课堂思考题一、自学思考题:桃花源桃花源之美,美在何处?请根据文章内容思考概括。二、深度探究题我们中国大山名川,风景美,人情美,生活美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桃花源让人魂牵梦绕,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终美好,让人向往呢?课堂达标测评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俨然( ) 黄发垂髫 ( ) 诣太守( ) 刘子骥 ( )武陵人捕鱼为业( )【参考答案】yntioyjwi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落英缤纷 ( ) 才通人 ( )屋舍俨然 ( ) 阡陌交通( )皆叹惋 ( ) 便扶向路 ( )寻向所志( ) 欣然规往( )【参考答案】繁多的样子 仅 整齐的样子 交错相通 感叹惊讶 沿,顺着从前

13、的,旧的 计划3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给画线处填上合适的原文_,_。试在文中找出两个成语_,_。解释加点的词语。见渔人,乃大惊_ 无论魏晋_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