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628539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 2“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2018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总要求的重要举措, 是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助推扶贫攻坚的重要步骤,是解决我国当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紧迫任务,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了推动我国村镇领域技术创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

2、、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 号),启动实施 “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 重点专项。专项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主线,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针对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村镇,以建设绿色宜居村镇为导向,重点突破乡村清洁、村镇规划、宜居住宅、绿色建材、清洁能源等方面关键技术,构建基础研究平台、智慧乡村平台、生态建设平台, 大力培育农村环保产业、 新能源产业、 住宅产业、 1 传统文化产业等发展新动能,促进绿色宜居村镇建设与发展。专项按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体化组织实施的思路,围绕总体目标,从基础性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制,以及典型综合示范三个层次, 共设计部署 35 项重点

3、任务。根据专项的统一部署,结合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链条的特点与规律,2018年度指南发布 10 个任务方向,其中基础性研究任务方向4 个、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制任务方向6 个。国拨经费概算约3.73亿元。项目实施周期为5 年。一、基础性研究类1. 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系统开发研究内容:研究村镇资源环境与生产生活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不同村镇聚落体系类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需求机理,研究建立分析和识别模型;开展村镇典型污染物输移过程跟踪与水环境模拟研究,揭示不同类型村镇的关键环境胁迫因子和环境影响机理;开展村镇建设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揭示关键资源环境要素对村镇建设的约束性影响,构建村镇

4、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开展基于多目标耦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集成研究,研发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模拟系统平台;选择典型村镇,开展村镇建设承载力测算系统运用示范,针对村镇承载力状态与宜居村镇建设要求,研究提出不同类型宜居村镇绿色生态建设模式,从空间管制、生态廊道构建、河流与湖库保护等方面 2 提出承载力提升方案。考核指标:提出包括村镇建设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方法 1 套;形成村镇典型污染物输移过程分析方法1 套,建立水环境模拟模型1 个;形成村镇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各1 套;提交村镇建设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可视化平台 1 套;建立村镇聚落类型的绿色生态

5、建设模式6 套,提出宜居村镇承载力提升方案4 套以上;编制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技术规范、指南5 项。执行期限: 5 年拟支持项目数: 12 项2. 村镇建设发展模式与技术路径研究研究内容: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研究我国绿色宜居村镇典型类型及特征, 构建产村(镇)融合模式,推导绿色宜居村镇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战略;研究基于建管结合的绿色宜居村镇典型管理模式,探究村镇建设动态发展机制, 探明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的工程管理与监督模式; 研究节能减排、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基于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的绿色宜居村镇建设评价方法, 构建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的评价体系;研究绿色宜居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需求, 构建开放共享模

6、式下的绿色宜居村镇基础设施配建指标, 探索绿色宜居村镇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创新机制和建设模式; 研究建立绿色宜居村镇住宅建造技术清单并提出配套技术标准及指标参数。 3 考核指标:建立绿色宜居村镇产村镇融合经济模型1 套,提出我国绿色宜居村镇建设中长期发展战略;建立村镇建设动态发展模型 1 套,提出绿色宜居村镇建设工程管理与监督办法;制定绿色宜居村镇规划评价方法及评价体系1 套,开发节能减排技术体系 1 套,开发基于供排水一体化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体系1套,开发生态修复技术体系1 套;提出绿色宜居村镇基础设施配建指标 1 套,提出能源发展战略,提出环境保护策略;建立绿色村镇住宅设计建造技术清单1 套

7、,建立建造技术数据库1 套。执行期限: 5 年拟支持项目数: 12 项3. 村镇聚落空间重构数字化模拟及评价模型研究内容:研究村镇聚落形成与演化过程及阶段特征,揭示村镇聚落体系发展与衍化的脉络规律;研究村镇聚落体系结构关系与类型识别技术,创新我国村镇聚落类型谱系与数字模拟展示技术;研究构建村镇聚落发展可持续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建立村镇聚落变化监测技术体系;研究村镇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探索不同类型村镇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和规划设计优化技术;研制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村镇聚落转型发展的数字模拟系统。考核指标:建构村镇聚落空间演变、 类型谱系、 驱动力分析、经济社会和资源生态环境可

8、持续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库各1 个; 4 提出村镇聚落空间演变过程分析、类型谱系识别、变化监测、全息展示、动力分析以及空间重构和数字化模拟的技术方法各1 套;提出村镇聚落驱动力分析、变化监测、发展影响评价以及空间重构模拟模型各 1 套;提出村镇聚落空间动力转型与空间重构理论各 1 套;编制我国村镇聚落空间类型谱系图集 3 套以上;提出我国典型村镇聚落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示范建立村镇聚落空间演变与重构过程全息展示平台 3 个以上,聚落有机更新与发展的监测与数字化模拟示范平台3 个以上。执行期限: 5 年拟支持项目数: 12 项4. 地域性村镇建筑灾变机理与适宜性防灾减灾体系研究内容:探索适宜

9、性高性能村镇建筑结构新材料和新体系,开展结构主要构件和节点的力学性能实验研究和数值仿真模拟,建立新型高性能村镇建筑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极端天气地质条件下村镇建筑洪水作用分析模型,开展洪水对村镇建筑冲刷和破坏机理研究,建立适宜性防洪减灾技术;开展村镇建筑精细化动力行为的多尺度分析与试验研究,提出村镇建筑地震损伤演化机理与抗倒塌设计方法;开展村镇特色建筑火灾动力学特性分析,研究考虑多因素耦合作用的村镇建筑火灾发展机理,提出适宜性防火理论体系;研究村镇建筑灾害动态监测方法,以及针对各种数据源、不同传感器、大数据量遥感影像的快速综合 5 处理技术,提出时空一体化村镇建筑灾害采集和动态监测理论体系

10、,建立多灾种灾害信息分析与管理的综合平台。考核指标:建立村镇建筑地震、火灾、洪水等主要灾害场模型不少于 3 套;结合地域性村镇建筑特色,提出适宜性村镇建筑新材料不少于 2 种、村镇建筑抗灾新体系不少于3 套;建立村镇建筑抗灾性能化设计方法不少于2 套;完成村镇建筑抗灾分析数值仿真分析平台不少于3 套,包括高效抗震计算平台、考虑风速的火灾分析平台、洪灾破坏仿真平台等;建立村镇建筑时空一体化防灾监测理论体系,完成村镇建筑灾害监测系统和评估系统不少于 2套。执行期限: 5 年拟支持项目数: 12 项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制类5. 乡村厕所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内容:研究涉及厕所污染物的收集、贮

11、存、运输、处理、处置、利用等过程的生态链工程,开展物质、能量系统、污染物处理、污水回用的闭路循环技术研发。以因地制宜系统开发厕所建设实用性技术体系为导向,重点开发黑水、黄水、褐水处理和污水回用、节水和节能技术,集成具有卫生、节水或污水再生利用功能的厕所系统建设及改造提升技术;着重在水资源短缺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突破低成本、低能耗、易维 6 护、高效率的处理技术,集成具有卫生性、舒适性和便利性的厕所系统,实现无水冲式厕所及排泄物处理关键技术产业化;梳理并总结厕所建设共性技术,建立健全技术装备制造标准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设备与成套化装备,集成环保、节水、节能型户用与公

12、共厕所,实现厕所建设的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考核指标:研发集成不同类型厕所10 种以上,配套设备产品 20 台(套);研发黑水、黄水、褐水分离及污水处理回用技术4 项;厕所系统用水与传统水冲厕所相比节水60%以上;户用厕所示范用户 1000 户以上,接受度评价覆盖人口累计1000 人;构建厕所产品选型决策系统1 项;对新型厕所技术进行实际综合测试评估 15 次。编制技术标准、导则或指南5 项。执行期限: 5 年拟支持项目数: 12 项6. 村镇生活垃圾高值化利用与二次污染控制技术装备研究内容:研发村镇有机垃圾快速定向腐殖化与恶臭气体控制技术装备,实现有机垃圾就地肥料化;研发村镇垃圾高效热解气化与

13、烟气净化技术及装备,突破村镇生活垃圾就地减量能源化;研发生活垃圾干式厌氧发酵与可燃气提纯净化技术装备,实现有机生活垃圾清洁燃料化;研发村镇生活垃圾及其残余物低成本无害化填埋与渗滤液处理技术装备,实现生活垃圾 7 及其残余物无害化;针对我国不同村镇特性、垃圾特性,研究垃圾分质高值化处理与污染净化技术模式,构建村镇垃圾就地处理标准体系构建与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实现技术和装备在乡村的推广应用。考核指标:开发适宜村镇原生垃圾、陈腐垃圾高值化处理、二次污染控制成套技术、装备 4 套;提出不同处理处置与资源利用模式不少于 4 套和长效运行机制;建立日处理 20-50 吨垃圾高值化处理工程示范,垃圾就地处理率不低于 90%,吨投资及处理成本不高于当地垃圾处理费用;构建村镇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