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精选文档】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6279892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2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精选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精选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精选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精选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精选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精选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精选文档】(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精选文档】本标准穴位命名依据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针灸穴名国际标准(90/8579-Atar-8000 A proposed standard international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本标准代替GB 12346一1990经穴部位。本标准与GB12346一1990相比主要差异如下:标准名称修订为腧穴名称与定位;将三焦经、督脉、任脉三条经脉的经穴代码分别改为“TE”、“GV”、“CV”,与国际标准针灸穴名命名法相一致;-改名:清冷渊改为清泠渊(qinglingyuan TE11),譩譆改为(yixiBL45)将“骨

2、度”折量寸表作了如下调整:删去“眉间大椎18寸”、“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 后发际正中3寸、“腋窝顶点第11肋游离端(章门)l2寸”、“肩峰缘后正中线8寸四项,增加“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间12寸、“内踝尖足底3寸、“髌尖(膝中)内踝尖15寸”、“髌尖髌底2寸”四项,将原“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上髁上缘改作“耻骨联合上缘髌底”;腧穴定位的标准体位及方位术语改用现代解剖学标准体位和方位术语;-新增了22个确定腧穴定位的“基准穴点”;-将腧穴定位的文本中属于取穴法的内容析出,同时定位文本中需要说明的部分,都归于新设的“注”下;。统一了腧穴定位描述的体例,更正了陷谷、风市、中渎3穴的定位错误以及部分腧穴的

3、表述不规范、不一致、不准确等问题;删去了经外奇穴中的“膝眼条;印堂穴由经外奇穴归至督脉。将原“经穴定位依据”、“经穴定位方法”中的部分内容调整后,作为“附录A常用定穴解剖部位及方位术语对应词。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龙祥、赵京生、韩钟、王雪苔、李鼎。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0年6月,本次为第一次修订。腧穴名称与定位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体腧穴体表定位的方法和362个经穴、46个经外奇穴的名称和定位。本标准适用于针灸教学、科研、医疗、出版及针灸学术交流。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标准计量

4、单位21 骨度分寸 bone proportional cun,B-cun 将标准人体的高度设定为75等分寸,依此比例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合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具体方法:将人体的高度定为75等分寸,再将人体一定区段的长度和宽度,折合为一定的等份,一份即为“一寸”。全身常用骨度分寸见322“骨度折量定位法”。212 手指同身寸 finger cun,F-cun 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常用的折算方法见323“指寸定位法”。22 方位术语221 内侧与外侧 medial and lateral 近于正中面(medianplane)者为内,远于正中面(medianpla

5、ne)者为外。在描述前臂时,相同的概念用“尺侧”(ulnar)、“桡侧”(radial)表示。222 上与下 superior and inferior 分别指靠近身体的上端与下端.223 前与后 anterior and posterior 距身体腹面近者为前,距身体背面近者为后。224 近侧端与远侧端 proximal and distal 距四肢根部近者为近侧端,距四肢根部远者为远侧端l23 定穴体表标志231 前发际正中 midpoint of anterior hairline 头部有发部位的前缘正中。232 后发际正中 midpoint of posterior hairline

6、头部有发部位的后缘正中.233 额角发际 anterior hairline at the corner of forehead 前发际额部曲角处.234 眉间 glabella 两眉头之间的中点。235 耳尖 apex of ear 在耳向前折时耳的最高点处。236 腋前纹头 anterior axillary fold 腋窝皱襞前端。 237 腋后纹头 posterior axillary fold 腋窝皱襞后端. 238 腋窝正中央 center of the axillary fossa 腋窝的中点。 239 肘横纹 cubital crease 屈肘90 时肘窝处横纹。 2310 赤

7、白肉际 junction of the red and white skin 手掌、手背皮肤移行处;足底、足背皮肤移行处 2311 甲根角 corner of the nail 指甲或趾甲侧缘和甲体基底缘所形成的夹角。 2312 胭横纹 popliteal crease 胭窝处横纹。 2313 外踝尖 prominence of the lateral malleolus 外踝最凸起处。 2314 内踝尖 prominence of the medial malleolus 内踝最凸起处. 2.4 基准穴点:基准穴点的性质、作用与体表解剖标志点相同。正文使用基准穴时,用括号标出相应的国际穴名代

8、码,如偏历定位“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LIS)与曲池(Llll)连线上”。尺泽 chz( LU5 )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注:屈肘,肘横纹上,曲池( LI11 )与曲泽( PC3 )之间,与曲泽(PC3 )相隔一肌腱(肱二头肌腱)。太渊Tiyun(LU9)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注:在腕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阳溪* Yngx(LI 5)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咽窝”凹陷中.注:手拇指充分外展和后伸时,手背外侧部拇指长伸肌腱与拇指短伸肌腱之间形成一明显的凹陷解剖学“鼻咽窝”,其最凹陷处即本穴。曲

9、池 Qch (LI 11)在肘区,尺泽(LU5)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注:90屈肘,肘横纹外侧端外凹陷中;极度屈肘,肘横纹桡侧端凹陷中.肩髃 Jiny (LI 15)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注: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前后端呈现两个凹陷,前一较深凹陷即本穴,后一凹陷为肩髎(TE14)。头维 Tuwi (ST8) 。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o。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气 冲Qchng(ST 30)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注:天枢(ST25)下5寸,曲骨(CV2)旁开2寸。梁丘 Lingqi (ST34)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

10、直肌肌腱之间。注:令大腿肌肉绷紧,显现股直肌肌腱与股外侧肌,于两肌之间,阴市直上1寸处取穴.阴陵泉Ynlng qun (SP9)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注:用拇指沿胫骨内缘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的凹陷中即是本穴。冲 门Chngmn (SPI2)在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注:横平曲骨(CV2),府舍(SP13)稍内下方。昆仑 (BL60)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犊鼻 Db (ST35)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注:屈膝45,髌骨外下方的凹陷中。解溪 Jiexi (ST 41)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当拇长

11、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注:令足趾上跷,显现足背部两肌腱,穴在两腱之间,相当于内、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太溪Tix( KI3 )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翳风 Yfng(TE17)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角孙Jiosn (TE20)在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曲鬓 (GB7)在头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线的交点处.天冲(GB9)在头部,耳根后缘直上,人发际2寸.完骨 Wng (GB12)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风池 Fngch (GB20)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百会(GV20)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注1:在前、后发际正中

12、连线的中点向前1寸凹陷中。注2:折耳,两耳尖向上连线的中点。肘尖 (EXUE1)在肘后区,尺骨鹰嘴的尖端.3 腧穴体表定位的原则采用文献分析临床实际应用及实测比量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腧穴定位的方法。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固定标志,指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例如,于腓骨头前下方定阳陵泉. 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例如;微张口,耳屏正中前缘凹陷中取听宫。 常用定穴解剖标志的体表定位方法如下; 第2肋;平胸骨角水平,锁骨下可触及的肋骨即第2肋. -第4肋间隙:男性乳头平第4肋

13、间隙. -第7颈椎棘突;颈后隆起最高且能随头旋转而转动者为第7颈椎棘突。 第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上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3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冈内侧端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第7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下角的水平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第1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横平两肩胛下角与两髂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第4胸椎棘突:两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第2骶椎:两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骶管裂孔:取尾骨上方左右的骶角,与两骶角平齐的后正中线上。 -肘横纹:与肱骨内上髁、外上髁连线相平。 腕掌侧远端横纹:与豌豆骨上缘、桡骨茎突尖下连线相平。 -腕背侧远端横纹:与豌豆骨上缘、桡骨茎突尖下连线相平。322 “骨度折量定位法 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即以灵枢骨度规定的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并结合历代学者创用的折量分寸(将设定的两骨节点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份,每1等份为1寸,10等份为1尺),作为定穴的依据。全身主要“骨度”折量寸见表1。 表1 “骨度折量寸表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说 明头面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直寸用于确定头部腧穴的纵向距离。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3直寸用于确定前或后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