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经济交流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627950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蕃经济交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唐蕃经济交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唐蕃经济交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唐蕃经济交流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唐蕃经济交流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蕃经济交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蕃经济交流(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蕃经济交流一、文成公主与唐蕃经济交流 吐蕃农业生产方面的进步,同当时汉藏之间的经济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文成公主入藏为契机,促进了唐蕃之间的经济交流,多种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吐蕃。据松赞干布遗训记载:文成公主带入吐蕃的有:“务农及改良土壤之书籍及碾磨、造纸等,文成公主将汉地芜菁种子带到吐蕃”。文成公主入吐蕃时,首先来到青海地区,曾在这里教蕃人“捕鹿耕田,建造水磨。”在西藏歌谣中收录的关于文成公主的民谣中唱到:文成公主带来粮食种子,共3,800种,并逐渐传到吐蕃各地。公主入藏后吐蕃大量引入唐朝的物质生产技术,促进了吐蕃的经济发展和前进。中原的丝绸、茶叶、农耕技术源源不断传入吐蕃。吐蕃则将马、牛、

2、羊、骆驼、牦牛尾、獭褐、金器、银器、玉器、染药等大量输入中原。藏族传说,种植青稞、小麦、豌豆及使用水磨、养羊,以及造屋、织氆氇等的技术,都是公主及公主带去的大批工匠传给的。唐朝的冶金、农具制造、纺织、建筑、制陶、碾米、酿酒、造纸等技术进一步传入吐蕃。西藏山南地区的农民传说“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是文成公主所传去的;日喀则的铜匠自述其祖师为文成公主,木匠也称其技术系从文成公主学来;纺织、刺绣也是文成公主所教的。这些虽属民间传说,难免有附会及夸大之谦,但索南坚赞的吐蕃王统世系明鉴也说:“公主到了康地的白马乡,垦田种植,安设水磨主使乳变奶酪,从乳取酥油,制成甜食品。以丝工织,以草制绳索,以土作陶器。”

3、文成公主入藏以前,吐蕃不知制陶技术,“其器屈木而韦底,或毡为盘,凝麦少为碗,实羹酪并食之,手捧酒浆以饮”。学会制陶以后,这种情况才有了改变。在建筑方面,由于汉族工匠的土木建筑技术传入,吐蕃的建筑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拉萨大昭寺的建筑风格,飞檐重阁,石狮装饰,与内地佛寺如出一辙。文成公主对大昭寺的建筑十分关心,她在寺前亲自栽植的几株柳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小昭寺为文成公主所建,其风格也是汉式的。拉萨的重要在寺庙建筑还有帕邦喀,据西藏王统记载:“松赞干布同两妃三人来到吉学地区梁正村的帕邦喀修法,他们修到发现有灵感的象征后,随即作了镇压罗刹魔女的肢体和其它魔怪肢节的事项。但是在大昭寺开初

4、的奠基过程中,因为没有按照文成公主事先所推算的那些禳解之术进行,故尔使刚刚建起的基础又被摧毁,松赞干布此时又重新回顾了文成公主的推算,心中大喜、也就在吉学梁正地方名帕邦喀的盘石上用红炉铁水灌凝大砖,建筑起九层高的碉堡,四面都用铁链紧拴使其牢固”。拉达克王统记载,文成公主将谷酒和青稞酒带到吐蕃,还说文成公主使吐蕃“各种食物具备,以乳提制酪,以酪提炼为酥油及酪浆,以酪浆炼制酪糕,将陶土制为陶器,建造水磨,以织机织布,工巧技艺所获众多”。上述记载中,有个别内容出自民间传说,但主体内容应基本属于真实。以石磨而言,唐时称石磨为硙,西藏语中至今仍呼磨为硙,可见其确实源于汉地。汉文农业也记载:松赞干布曾向唐

5、朝“请蚕利及造酒、碾硙、纸、墨工匠”。并且仿效内的“均田制”,让耕种王田的奴隶按劳动力多少分配耕地,相应担负一定数量的租赋和力役。而文成公主入藏途中,在北马乡等藏区“垦地、种田、安置水磨”。向吐蕃带去大批工匠。金城公主入藏时,“杂使诸工悉从”。有力地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在唐朝影响下,吐蕃一些原来没有农业的地区垦植农业,实行双牛耦耕。特别是在两位公主居住过的山南地区,已开始有目的地开始施用牲畜粪肥、草木灰及除草松土、分畦培墒等田间管理、水土保持工作。藏文史籍记载,芜菁及一些蔬菜等农产品也是由文成公主传入吐蕃的。吐蕃的许多手工业,如冶铸铜钟、造墨、制纸、缫丝等,也是在汉族

6、工匠的直接帮助下发展起来的。据藏文史籍记载,文成公主寝息过的山南昌珠寺及桑耶寺和拉萨附近的耶尔巴寺的三口大铜钟,就是汉僧仁钦监造的。吐蕃不但熟悉中原的各式武器及镰、斧、锯、锤等生产工具,熟悉镫、锁、镜、纸、胶、酒等日用品,而且可以仿造和染色技术,从而诞生了精美的氆氇。新兴的陶瓷工艺也是从中原引进的。吐蕃有陶土而无制陶瓷匠人与技术,又十分喜欢饮茶而无陶瓷茶具,遂派金字使者特向唐皇求派匠人传授,唐皇即派名匠将各种瓷器制作技术传入吐蕃。7世纪末,吐蕃能生产出多种瓷碗,其中精美的上品专供赞普使用。 二、“缣马交易”和“茶马互市” “缣马交易”与“茶马互市”是唐蕃经济交流中最重要的内容和方式。从初唐起,

7、为阻击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巩固河西走廊,打通对中亚的贸易,唐朝十分重视马政建设。战马依赖于牧区,而良马的来源则取之于唐之属国吐谷浑及党项所在的今甘青川边一带。当时唐以缣一匹换良马一匹,故谓之“缣马贸易”。665年之后,吐蕃占领了党项及吐谷浑地,又不时掠夺兰、渭等地,控制了唐朝良马的来源。到712年左右,唐的牧马较前减少三分之二。为满足用马需要,唐玄宗派太仆卿毛仲杰主持马政,决定在赤岭与吐蕃互市换马,不久使用马由24万匹增至48万匹。中唐以后,河西、陇右牧马地方为吐蕃攻占,唐朝马政一落千丈,军事实力大大削弱。唐朝元帅郭子仪认识到形势的严峻,要求朝廷重整马政。吐蕃也迫切需要唐朝的生活日用品。685年

8、,吐蕃论钦陵即以益州及四镇通市作为与唐和亲友好的先决条件。唐又在益州,陇州与吐蕃展开通市,除吐蕃王室所需丝织品外,唐还以吐蕃臣民急需的茶叶作为互市换马的重要商品。茶叶入蕃之时,当在679年至704年,文成、金城公主出嫁吐蕃,使饮茶习俗传入并受吐蕃统治下的西北各族人民的普遍喜爱。据史书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诸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氵邕湖者”。可见,吐蕃社会嗜茶之习已经形成。吐蕃赞普不但储存内地名茶,还派专人负责经营茶叶贸易,故唐以茶易马,吐蕃十分欢迎,“茶马互市”

9、满足了双方所需。当时,除缣、茶易马外,耕牛也是唐朝紧缺的牲畜。唐朝常以缣缯通过党项、回纥等族商人换取吐蕃之牛。793年一次以缯绢18万匹换耕牛6万余头,以解决军屯之用。 三、战争与唐蕃经济交流 吐蕃王朝与唐朝之间的密切联系,不仅体现为频繁互遣使臣,战争本身就是一种双方关系的更为复杂的反映。吐蕃频频对唐举兵,一方面是为了拓展疆域,另一方面也源于对大唐文明的心理倾斜,带有极强的经济目的。从历史记载看来,吐蕃对唐朝发动战争几乎每战必掠,无论是陇右积石军之变为“吐蕃麦庄”,还是763年吐蕃大军攻入长安后的“剽掠府库市里”,等等一系列战争,无不伴随着吐蕃对唐朝财富、技术、人口的掠夺,而吐蕃社会也确实因此

10、发生了很大变化。姑不论生产技术的提高,只从以下记载就可见得一项最直接的影响:墀德祖赞赞普之时,攻陷唐之瓜州等城堡。唐地财富丰饶,于西部各地聚集之财宝贮之于瓜州者,均在吐蕃攻陷之后截获,是故,赞普得以获大量财物,民庶、黔首普遍均能穿着唐人上好绢帛矣。 旧唐书吐蕃传。唐慧祥古清凉传,见大正新修大藏经卷51,史传部3,第1,098页。拉达克王统记弗朗克藏本,第31页。旧唐书吐蕃传卷一九六上.新唐书吐蕃传卷二一六上。全唐诗第五函五册,王建凉州行。西藏王统纪,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39页。参见黄景页译注贤者喜宴。现存桑耶寺的大铜钟高米,下口直径为70厘米。陈庆英译汉藏史集,第104-106页。通鉴开元十九年九月条。陈庆英译汉藏史集。又明史卷80,食货4,第104-106页。李肇国史补下卷。参见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155页。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之七,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参见杨清凡着藏族服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