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家长沟通制度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6274151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与家长沟通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师与家长沟通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师与家长沟通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师与家长沟通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师与家长沟通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与家长沟通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与家长沟通制度(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坊子区安泰小学教师与家长经常沟通制度二0一一年十月目录1.教师与家长沟通制度32.安泰小学家校交流组织与运行评价方案43.教师与家长沟通实施细则74.教师与家长经常沟通制度落实情况奖罚办法95.安泰小学家长信息统计表116.安泰小学电话家校沟通记录127.家 校 联 系 卡138.家 长 问 卷 调 查149.家 访 申 请 报 告 单1510.安泰小学 学年度第 学期家访记录1611.安泰小学家访记录表17教师与家长沟通制度家校联系是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交流,共同研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增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共同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困难的基本措施。我校根据本校实际情

2、况特制定以下基本制度:一、开学初,班主任教师要及时统计学生家长信息及联系方式,以便随时联系。二、及时为每位学生建立家校联系卡,以便教师与家长之间随时交流孩子的在校在家表现。三、班主任教师每学年要与任教学生及家长交谈一次。准确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思想动态,并做好记录。四、教师要积极主动的与家长取得联系。采取正确的方式(如电话、QQ、邮箱等)向家长提供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做到公平公正,不隐瞒,不虚报。每月与家长联系次数不少于8人次。五、每学期利用家长课程招开两次家长会,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与生活情况。开家长会之前,班主任要根据本班实际制定好方针计划,争取与每位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各任课教师

3、也要与学生家长见面交流。六、充分发挥班级家长委员会的作用,通过他们协调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协调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并听取家长合理化的意见及建议,充分的运用到班级的管理中。七、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家访。本制度纳入教师业绩考核中,由学生护导部负责实施。安泰小学家校交流组织与运行评价方案家校联系是班主任助理班主任的必修课。由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差异性较大,所以每次周末后的几天,学生往往需要一个重新适应学校生活的过程,这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因此,充分做好家校联系工作,从而实现放假不放手、全程育人的教育目标,适当地开展学校教育外的方式,就显得特别重要。一、怎样进行有效

4、的家校联系呢?把家长请到学校?容易影响家长的正常工作,社会反响也不好。到学生家家访?学生又居住分散,各村都有,路途遥远;打电话?又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双向交流,经过学校领导研究,认为以家校联系手册和有规律的家校联系卡为主,电话、网上交流为辅,周末或者假期集中家访作补充的多种方式进行联系,应该会收到不错的效果。二、如何营造家校合作氛围呢?主要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老师的的积极态度,即处处体现出愿意与家长为合作伙伴;二是要有让家长真正介入学校事务的合作活动。 对于第一点,我们应该采取主动对策,也就是老师对家校合作的态度如何,所以先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教师与家长合作的态度进行调查,调查卷采用不记名的形式

5、,以便能让教职员工表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作为教师,我 是否感到家长带来的麻烦多于帮助。 家长走进我们教室时感到紧张。 更愿意独立工作。 把家长看作重要的教育力量。 认为差生得不到家长的关心。 认为家长都过分溺爱孩子。 觉得家长除了对孩子的成绩,其余都不关心。 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的更好。 认为孩子衣着不整是家长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认为与家长密切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当所有的家长离去后,感到很轻松。 每次都期盼着家长会的召开。 觉得家长放弃了父母的职责。 喜欢与家长合作。 三、为了促进家校交流的有效开展,让家校教育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现制定本考核方案:(一)考核内容1、约谈家长记录

6、2、家访情况3、家校交流准备4、家长课堂5、个体差异生转化6、家校交流活动组织与开展7、家长反馈及投诉(二)考核表序号考核内容考核要求得分备注1约谈家长记录查看与家长谈话记录102家访情况查看家访记录103家校合作记录表查看记录表及内容104家长课堂,家校交流家长出席率,家校交流活动组织与开展1、主要针对牵手两代2、查看家长签到表 3、考核小组巡视结果4、准备充分、组织有序405个体差异生转化计划方案措施过程等206家长反馈及投诉受到家长表扬,级部考核加分遭到家长投诉,级部考核减分10(三)考核评价结果由家校交流小组对各级部所开展的工作每月检查一次,检查考核结果每月网上通报并纳入级部、部门考核

7、。 教师与家长沟通实施细则家校联系是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交流,共同研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增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共同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困难的基本措施。特制定本实施细则:一、基本要求:1、进行联系时不得向家长告状,不得说一些贬低孩子的语言。2、与家长联系时要注意自身的素质,注意文明用语,充分尊重学生家长。3、不得收取学生家长的财物。二、主要措施及实施方法。1、建立家长信息卡。开学初,班主任教师要及时统计学生家长信息及联系方式,以便随时联系。2、建立家校联系卡。为每位学生建立联系卡,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填写家校联系卡,与学生家长随时沟通联系。3、班主任教师每学年要与任教学

8、生及家长交谈一次。准确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思想动态,并做好记录。4、教师要积极主动的与家长取得联系。采取正确的方式(如电话、QQ、邮箱等)向家长提供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做到公平公正,不隐瞒,不虚报。每月与家长联系次数不少于8人次。5、召开两次家长会。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与生活情况。开家长会之前,班主任要根据本班实际制定好方针计划,争取与每位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各任课教师也要与学生家长见面交流。6、每学期组织一次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家长对学校及教师的态度及意见。7、充分发挥班级家长委员会的作用,通过他们协调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协调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并听取家长合理化的意见及建议,充

9、分的运用到班级的管理中。8、学校组织重大活动以及收费时教师必须配合学校工作,以书面形式通知家长并提醒家长保存好回执。9、学生在校期间如果发生急性病或摔伤,教师要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并送学生去医院急救。10、当学生不到校又没有请假时,老师应及时联系家长,以免学生出现意外。11、及时对学生进行家访。家访的形式:电话访问:以电话的形式,与家长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交流。QQ及电子邮件:对有条件的家长可采取本种方法。上门家访: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学生家中进行访问,与学生家长交流孩子的在校与在家情况,并针对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通知家长来访:因某件事通知家长来校,相互沟通处理。家访的要求:班

10、主任的家访对象为全体学生,要求每学期要访问完全体学生。其他任课教师的家访对象为任教班级学生,要求至少访问任教学生的三分之二。家访前要提前填写家访通知书,家访完后要填写家访记录。教师家访前要明确谈话内容,与家长共同探讨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教师与家长经常沟通制度落实情况奖罚办法为了全面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育人质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结合校际特点,特制订本办法:一、家校联系是学校、教师与家长交流沟通,进行相互了解、研究,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建立教师与家长相互理解与信任的桥梁。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全体教师必

11、须按照教师与家长经常沟通制度的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学校根据教师的家访记录和对家长的问卷调查情况,对教师进行考核奖罚。二、根据细则中对所有教师的家访指标要求,所有班主任及任课教师都要按要求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与家长沟通。1、常规家访,按细则中规定家访人次完成与家长沟通联系的,家访率为100%,计100分;家访率每上长升1个百分点加1分。每下降1个百分点,扣1分。2、重点家访,以新学期统计的“八类学生”人员名单为标准,班主任重点家访完成规定人次数,家访率为100%,计10分。每增加1个百分点加0.1分;每下降1个百分点扣0.1分。3、立即家访,对班级中出现的符合“立即家访”的学生,责任教师

12、必须及时报告学校并立即家访。学校经查实,工作到位,效果显著的教师,每人次奖励1分。如果工作不到位,或隐瞒事实真象。每人次扣5分;如果因此出现重大事故,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上报上级主管部门,按上级规定追究其责任。三、每学期结束后,学校主管部门对所有教师进行量化考核,然后,按分值给全体教师排队,不足90分的,在年度考核中不能评优,取消其他各项评优资格;不足50分的,学校在教师会上点名批评;不足30分的要写出检查公示。最后学校把该项制度的综合得分,与其它制度及其他工作的分值共同整合,对全体教师进行合理的评价,并按照学校的规定进行奖罚。安泰小学家长信息统计表班级学生姓名性别家庭住址家长姓名联系电话学生姓名家长姓名家长联系电话教师联系原因及联系内容联系时间班级:安泰小学电话家校沟通记录家 校 联 系 卡 班级 时间: 学生姓名家长姓名教师姓名及电话家长电话学生在校情况学生在家情况学生作业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