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复习总结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6272119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学复习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卫生学复习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卫生学复习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卫生学复习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卫生学复习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卫生学复习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学复习总结(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阐述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的理论根据和措施的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疾病,却显现出活力下降、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减退,自我感觉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有各种不适应症状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它是疾病和早衰的先导,其发展恶化可导致过劳而猝死。#健康四大基石为:合理膳食、适宜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一级(病因预防)二级

2、(临床前预防)三级(临床预防)目的增进健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病残、促进康复措施健康教育、环境保护普查生物圈:是指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其范围大致包括了12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地方性疾病:原生环境的水和土壤中某些元素含量异常,从而影响当地居民摄入这些元素的数量,出现居民体内这些元素含量的过多或过少,产生的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因这类疾病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特点,故又称地方性疾病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

3、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信息流动、传递、交换和循环的一种方式,它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生物富集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公害病: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是环境污染造成的地区性中毒性疾病。水体富营养化:生活污水中广泛存在着烷基磺酸盐型合成洗涤剂,致使生

4、活污水含有大量的氮、磷等物质,含此类物质的污水流入水体,可使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水的感官和化学性状迅速恶化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环境的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受污染的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或总量降低的过程。!物质蓄积: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在体内。!功能蓄积: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的现象。毒性:是化学物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毒物: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较少剂量进入机体后就能引起机体病理性损害的化学物质。环境毒物:存在于生活环境中的

5、毒物称为环境毒物。生产性毒物:存在于生产环境中的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衡量环境污染物毒性的常用指标1、致死剂量:#半数致死剂量LD50: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的最重要参数。2、阈剂量MEL: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3、最大无作用剂量ED0:毒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受试对象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都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4、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Z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越小说明毒物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越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越大。

6、(填空)慢性毒作用带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越大说明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不易被发现,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1、特异性损害:(1)急性作用(2)慢性作用:慢性中毒、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2、非特异性损害:表现为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增加,人体抵抗力下降,劳动能力降低等。!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1、污染物的理化特性2、剂量或强度#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摄入量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种量效

7、应强度之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3、作用持续时间!生物半减期: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度减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某一化学物对某种生物的生物半减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常数。4、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协同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超过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5、个体感受性紫外线、红外线对健康的利害紫外线:适量:抗佝偻病作用;红斑作用;色素沉着作用;杀菌作用;其他。过量:紫外线眼损伤;紫外线皮肤损伤;促进光化学反应。MC红外线:适量:消炎镇痛作用;红外线可加强紫外线的杀菌作用。过量:皮肤损伤;中暑;眼部损伤。#简述空气负离

8、子的生物学作用在一定的空气离子浓度下(2104个/cm33105个/cm3),负离子对健康有良好作用。空气负离子的生物学作用概括起来包括: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功能,缩短感觉时值与运动时值;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异常血液成分趋于正常;降低血压;改善肺换气功能;促进组织细胞生物氧化、还原过程;改善睡眠、振奋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有一定的镇静、镇痛作用。空气离子的卫生评价标准:清洁空气中负离子浓度高于103/cm3、重轻离子比值小于50气候与健康的关系:人们早已察觉到疾病与季节和气象的关系。如花粉症、枯草热、流行性感冒等,均与季节有明显关系;天气的变化也常常引起某些疾病的加重。如心肌梗死的急性

9、发作常受高气压、气温变化、大风等的影响;高血压、脑卒中死亡多发生在寒冷季节、气象多变的时候;冠心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在12月份较78月份高;严酷天气和气候异常可诱发许多疾病,并可使死亡率上升。如肺炎死亡多见于12月3月份,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雷雨、台风、日温差较大等有关;风湿性关节炎、肌肉痛、断肢痛、偏头痛等受天气影响更大,被许多人称为“天气痛”。一次污染物:直接来源于污染源的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在太阳辐射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新的污染物。!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急性中毒慢性炎症变态反应致癌作用非特异性疾病多发大气污染的间接危害1、气候改变

10、2、形成酸雨3、产生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4、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空气污染指数项目及对健康的影响1、二氧化硫:对眼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引起哮喘、慢支、COPD。2、氮氧化物:以NO2为主时,肺损害较明显,以NO为主时,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和中枢神经损害。3、颗粒物:引起支气管和肺部炎症,还可作为其它污染物的载体。4、光化学污染:对眼有强烈刺激作用,可引起眼睛红肿流泪,刺激鼻、咽、喉、气管和肺,引起咽喉炎、气管炎、肺水肿。5、多环芳烃:致癌。6、二噁英:影响内分泌,免疫毒性。!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1室内装饰材料及家具产生的污染2厨房产生的污染3家用电器及特殊办公设备的污染4家用化学品

11、的污染5室内人的活动产生的污染6室外大气污染物进入#室内空气污染物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甲醛:有强烈刺激作用,致敏作用。2、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苯除了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外还是致癌物。3、CO:与AS、MI、心绞痛有密切关系。4、氡及其子体:是除吸烟以外引起肺癌的第二大因素。5、病原微生物:引起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如嗜肺军团菌、尘螨。#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1、不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以保证不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2、感官性状良好;3、所含化学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饮用水质检查的细菌指标1、细菌总数小于100CFU/mL;2、总大肠菌群每1

12、00mL水样不得检出;3、粪大肠菌群每100mL水样不得检出;4、游离余氯:出厂水不低于0.3mg/L;管网末梢水不低于0.05mg/L。水源选择基本卫生要求:1、水质良好;2、水量充足;3、便于防护;4、技术和经济上合理。!水净化的目的、方法目的:降低水中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清除水中可能存在的原虫包囊以及大大降低水中微生物含量,改善水的感官性状。方法:混凝沉淀、过滤、特殊处理。!水消毒的目的、方法#目的:杀灭病原微生物,使水质符合细菌学标准。方法:氯化消毒、煮沸消毒、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碘消毒。#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1、加氯量和接触时间;2、水的pH值;3、水温;4、水的浑浊度;5、微生

13、物的种类和数量。#营养: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营养素:是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即通过食物获取并能在人体内被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组织及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六大类。即三大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两大微量营养素矿物质、维生素,和水。营养素生理需要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营养素最低量,低于此量将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包括: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为安全起见,应使摄入氮高于排出氮5%才能确认处于平衡状

14、态!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包括:蛋白质含量(Nx6.25)、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真消化率=吸收氮/摄入氮!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储留氮/吸收氮!氮平衡:I=U+F+SI为摄入氮,U为尿氮,F为粪氮,S为通过皮肤和其它途径排出的氮!氮正平衡:摄入氮排出氮,部分摄入的氮用于合成体内蛋白质,见于儿童,孕妇及恢复期病人。MC氮负平衡:摄入氮排出氮,见于蛋白质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消耗性疾病。一般动物性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比植物性蛋白质高,蛋白质生物学价值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比值。#必需氨基酸: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须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量的9种氨基酸。对婴幼

15、儿而言,组氨酸亦为必需氨基酸。!限制氨基酸:在人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各种氨基酸要有适宜的比例,如果某一氨基酸过少,就要影响其它氨基酸的利用,营养学上称这种氨基酸为限制氨基酸。*谷类蛋白质限制氨基酸为赖氨酸,豆类蛋白质限制氨基酸为蛋氨酸!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富含某种必须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该种必须氨基酸的食物相互搭配而混合食用,使混合蛋白质的必须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成人蛋白质占摄入膳食总能量的1012%MC蛋白质分类营养学上根据食物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含量和比例分为:1.完全蛋白质(优质蛋白质);指蛋白质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恰当。蛋白质利用率高,能维持生命,并促进生长发育。如:蛋类、奶类、肉类、鱼类和豆类蛋白。2.半完全蛋白质;这类蛋白质所含氨基酸虽种类齐全,但其中有些氨基酸数量不足,比例不当。可以维持生命,但不能促进生长发育。如:粮食类植物蛋白。3.不完全蛋白质;这类蛋白质可以提供某些氨基酸,但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