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内科学笔记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6270691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医内科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中医内科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中医内科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中医内科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中医内科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中医内科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医内科学笔记(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好资料第一节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三、病因病机:(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和为主。(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四、辨证论治:(一)、

2、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三)、分型论治:寒荆热银暑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4、气虚感冒:参苏饮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五、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六、预防及预后第三节哮证一、定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特征是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缓解后一如常人,重证反复发作者在缓解期亦常有气短。二、源流:1、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病理上专主于痰;治疗上提出了分期论治的思想。三、病因病机:(一)病因:津液凝聚成痰

3、,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二)病机:1、病位在肺系,关系到肺肾。2、病理因素以痰为主。3、病理关键为痰气壅塞气道,肺失肃降。4、病理性质: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邪实正虚(二)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三)分证论治: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1 )发作期:1、冷哮:射干麻黄汤;表寒里饮者用小青龙汤;上实下虚用苏子降气汤2、热哮: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热盛伤阴用麦冬汤;痰气壅实用三子养亲汤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2 )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2

4、、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五、哮证与喘证的鉴别第五节肺痈一、定义: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味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三、病因病机:热壅血瘀。初期为肺卫表证;成痈期为热壅血瘀;溃脓期为痰热与瘀血壅阻肺络,肉腐血败化脓;恢复期则为邪去正虚,阴伤气耗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三)分型论治: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1、初期:银翘散2、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五、肺痈与风热咳嗽鉴别六、肺痈的预后及调摄第七节肺胀一、定义:肺胀是多种

5、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 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 肢体浮肿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二、源流:1病名见于内经。2金匮要略记载表现和治法方剂。3诸病源候论认识病理特点。4朱丹溪提出痰夹瘀血碍气而病”。5李用粹认为治疗要分虚实。三、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继则累及脾肾,后期涉及于心。2、病理关键是肺气胀满,不能敛降。3、病理因素有痰浊、水饮、瘀血。4、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复感外邪时偏于标实、平时偏于本虚四、辨证论治:(一)辨证

6、要点:(二)治疗原则:标实:祛邪宣肺、降气化痰、温阳利水、甚或开窍、熄风、止血;本虚:补养 心肺、益肾健脾(三)分型论治:肺胀气平浊苏越,水泛真苓蒙涤痰。1、痰浊壅肺证: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证: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3、痰蒙神窍证:涤痰汤;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4、肺肾气虚证: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5、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五苓散五、预后及调摄 第一章心悸一、定义: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 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多呈发作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二、源流:1、内经虽无心

7、悸的名称,但有惊惕、惊骇、惊狂、惊惑、惊躁等名。2、张仲景称心悸为惊悸、心下悸、心中悸等。并以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3、宋严用和济生方对惊悸、怔忡的病因病机、病情演变和治法方药都有详细的记载。4、 朱丹溪进一步提出“责之虚与痰”的理论,认为“血虚”、“痰迷”、“痰火”是惊悸的主因。5、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三、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脾肾。2、病理关键为心失所养,扰动心神,心神不宁。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为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实为邪扰于心,心神不宁。4、病理转变:后期可出现心阳欲脱的危重证候。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8、:(二)治疗原则:虚当养心安神;实因瘀血,当活血化瘀;因痰热,当清热化痰(三)分型论治:悸怯定志虚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瘀桃痰火黄连温。1、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丹;痰热内扰,胃失和降,心神不安,用黄连温胆汤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3、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阴虚火不旺用天王补心丹;阴虚相火妄动用知柏地黄丸4、心阳不振证:桂甘龙牡汤合参附汤5、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用真武汤6、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合桂甘龙牡汤7、痰火扰心证:黄连温胆汤五、惊悸与怔忡的鉴别第二节胸痹一、 定义:胸痹是由胸中气血痹阻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 卧为

9、特征。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二、源流:1、 内经虽无胸痹一名,但其临床表现却在内经描述得相当详细。描述了真心痛的表现及预后。2、 东汉张仲景正式提出了胸痹这一名称。将胸痹的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3、宋代圣济总录专列胸痹门讨论胸痹病。4、明清时代,对胸痹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有了发展。三、病因病机:1、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2、素体阳虚,胸阳不振是形成胸痹的病理基础。3、病理因素为阴寒,痰浊,瘀血相互为患。4、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5、病理转化可以因实致虚,亦可以因虚致实。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先治其标,后

10、顾其本;治标常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扶正常温阳补 气、益气养阴、滋阴益肾(三)分型论治:胸痹瘀血浊括夏,寒枳滞柴气生脉。1、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血瘀轻者可用丹参饮2、气滞心胸证: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证: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证: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阴寒极盛,胸痹重证,用乌头赤石脂丸和苏合香丸5、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6、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7、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右归饮五、胸痹与真心痛,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的鉴别 第七节厥证一、定义:厥证是指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以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

11、种急性病证。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间内苏醒;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导致死亡。二、源流:1、内经论厥主要有三种情况:以暴死为厥。 以四末逆冷为厥。 以逆乱为厥。三、病因病机:(一)病理要点: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运行失常。(二)病理性质 有虚实两类:1、实证气血上冲逆乱,清窍壅塞。2、虚证一一气血虚亏,不能上荣清窍。(三)病机转化 与体质有关:1、气盛有余之人,容易上冲逆乱。2、气血虚损之人,容易下陷虚脱。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三)分型论治:厥实气五四虚物,血实通瘀虚人参,痰厥导痰食保神。(1)气厥:1、实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平时可服逍遥散2

12、、虚证: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四味回阳饮;平时可服香砂六君丸,另可加用甘麦大枣汤(2)血厥:1、实证: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2、虚证:急用独参汤,继用人参养营汤(3)痰厥:寻痰汤;痰湿化热,礞石滚痰丸第一章胃痛一、定义:胃痛,又称为胃脘痛,是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为主证的病证。二、源流:1、胃痛”之名首见于内经2、叶天士 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 经主气,络主血。三、病因病机:1、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2、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类:不通则痛(实)不荣则痛(虚)3、病理因素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四、辨证论治:(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二)分型论治:胃寒良食保滞柴,瘀失虚

13、寒黄建中,湿热清中阴虚贯。1、寒邪客胃证:香苏散合良附丸2、饮食伤胃证:保和丸;胃脘痛胀而便闭者,合用小承气汤;胃痛急剧而拒按,苔黄燥便秘,合用大承气汤3、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也可用沉香降气散4、湿热伤中证:清中汤5、瘀血停胃证:失笑散合丹参饮;脾胃虚寒,脾不统血,可用黄土汤;失血日久,心悸少气,多梦少寐,唇白舌淡,可用归脾汤6、胃阴亏耗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寒胜而疼甚,哎吐肢冷,用大建中汤或理中丸;第二节黄疸一、定义: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证的病证。其中以目睛黄染为确定诊断的重要依据。二、源流:1、内经首创病名,奠定理论基础。2、张仲景论黄,确定分类和

14、治法。病因病机:湿邪,寒湿,瘀热。分类:黄疸,谷疸,女劳疸,酒疸,黑疸。治疗:利尿,发汗,泻下。预后: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 ”3、 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了阴黄”、急黄”的名称。三、病因病机:1、 病位在肝胆,涉及脾胃:脾胃不病则无湿,肝胆不病则不黄 ”。2、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3、病理性质有阴阳之分:4、病理转化与感邪及体质有关:5、预后: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化湿邪,利小便(三)分型论治:黄疸湿表麻甘露,热菌湿五胆柴胡,寒湿术附脾建中,热盛黄解陷犀角, 湿四脾柴瘀逍遥。(1)阳黄1、热重于湿证:茵陈蒿汤;因砂石阻滞胆道,宜用大柴胡汤加茵陈、金钱草,郁金2、湿重于热证: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胆腑郁热证:大柴胡汤4、疫毒炽盛证(急黄):千金犀角散(二)阴黄1、寒湿阻遏证:茵陈术附汤2、脾虚湿滞证:黄芪建中汤(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1、湿热留恋证:茵陈四苓散2、肝脾不调证: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3、气滞血瘀证:逍遥散合鳖甲丸第三节积聚一、定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