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6268506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编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文件编码(008 TTIG- UTITD- GKBTT- PUUTI- WYTUI- 8256)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2.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3. 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4.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理论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5. 构成世界的本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精气。6. 精气概念源自于:水地说。气的概念源自于:云气说。7. 精气首见于着作:管子8. 阴和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9. 内经所说的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与火10. 昼夜分阴阳,

2、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 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A.手厥阴经B.足少阳经C.足厥阴经D.手少阴经2.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A.寒与热B.上与下C.动与静D.邪与正3. 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A.木为水之子B.水为火之所不胜C.火为土之母D.金为木之所胜4. 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5. 以I、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肺主气,司呼吸B.肺主升清C.肺主通调水道D.肺主治节6. 脾统血的含义是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B.脾有调节经脉

3、中血流量的作用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7. 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A.心阳B.肺气C.脾气D.肾阳8. 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A.脉B.筋C.髓D.骨9. 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A.风邪B.寒邪C.暑邪D.燥邪10. 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A.阴盛慎用寒药B.阳虚慎用寒药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11. 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A.水谷精微B.肾精C.冲任气血D.命门之火12. 五行中土的特性是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13. 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A.肝的疏泄作用B.肺

4、的宣发肃降作用C.膀胱的气化作用D.肾的气化作用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A.气滞B.气逆C.气不降D.气脱15. 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A.足阳明胃经B.足少阳胆经C.手少阳三焦经D.手太阳小肠经16. 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A.湿为阴邪B.湿性重浊C.湿性粘滞D.湿性趋下17. 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A.痰B.饮C.水D.18. 对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摄作用的是A.肝B.肺C. 脾D.肾19. 孙络是指A.十五别络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C.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D.十二皮部的络脉20*由于暑性升散,故致病可见A.易伤人体上部及肌表 B.易生风动血C.易耗气伤津D.易为阳热症

5、21.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A.督脉B.带脉C.任脉D.冲脉22 .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多由下列何种因素引起?A.喜伤心B.怒伤肝C.思伤脾D.悲伤肺23. 形成阴疽流注的病因多为A.暑邪巳热邪C.痰饮D瘀血24. 脾病面色黄,见何种脉时为逆A.浮脉B.洪脉C.弦脉D.缓脉25. 肺的生理特性是A.喜润恶燥B不耐寒热C.体阴用阳D.喜燥恶湿26. 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八寸以下的经脉是A.足太阴脾经B.足厥阴肝经C.足少阴肾经D.足阳明胃经27. 十二经中具有两条别络的经脉是A.足少阴肾经B.足太阴脾经C.手少阴心经D.手太阴肺经28. 导致人体生命死亡的根本病机是A.阴阳偏盛

6、B.阴阳偏衰C.阴阳离决D.阴阳失调29. 对虚实错杂证运用先攻后补治则的主要根据是A.先祛邪不会伤正B.先扶正可致留邪C.正气虽虚尚可耐攻D.标症紧急先治其30. 肾所藏之精是指A.先天之精B.后天之精C.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31. 对肺司呼吸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有A.心、的行血功能E.脾的运化功能C.肾的纳气功能D.肝的疏泄功能E.宗气的行呼吸功能32. 起于胞中的经脉有A.督脉B.任脉C.带脉D.冲脉E心包 经33. A淫中属于阴邪的有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火邪34. 根据七情分属五脏的理论,下列情志中属心所主的是A喜B.怒C.悲D.惊E.

7、恐35. 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A.调节精神情志B.促进消化吸收C.维持气血运行D.协助水液代谢E.调理冲任二脉36. 扶正与祛邪兼用的原则是A.扶正不留邪B.先攻后补C祛邪不伤正D.先补后攻E.攻补兼37.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A滋水涵木法B.益火补土法C.培土制水法D金水相生法E.佐金平木38. 奇恒之腑包括A.脑B.筋C.脉D.骨E.髓39. “气为血之帅”,具体表现为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40. 以下属于病理性火的有A.五气化火B.五志化火C.命门之火D.少火E.壮火第二部分(主观题,共60分)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41. 义

8、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42. 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43.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44. 根据五脏主五华的理论,肾精不足可致发枯、脱落。45. 实证,是指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46. 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中寒。47. 中医认识病因,通过分析疾病症状、体征来推求,这种方法称之为辨证(审证)求因。48. 七情致病对脏腑的影响,主要是导致脏腑气机紊乱。49. 小肠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泌别清浊。50. 瘀血所致的疼痛,性质一般多为刺痛。51. 肾精化生血,主要是通过骨髓和肝脏的作用实现的。52. 奇经八

9、脉纵横交*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调节十二经 气血的作用。四、词语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53. 肺主行水:是指肺气具有通调水道,推动水液输布和排泄的功能。54. 心肾相交:心位居于上,属阳,主火,主动;肾位居于下,属阴,主水,主 静。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与心阴 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心与肾上下、水火、动静、阴阳相济,协调平衡,构成了心 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关系。55. 气机、气化气的运动称为气机。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叫气化。56. 塞因塞用:属于反治法。是用补益的药物治疗虚性闭塞不通的病症。57. 因人制宜.根据病

10、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 用药的原则,叫“因人制宜”。58,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五、问答题(共30分)59. 脾与胃在生理上的关系如何(7分)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60. 脾与胃在生理上的关系如何(7分)61. 试述元气、宗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7分)61. 如何认识肾主水的生理功能(8分)肾主水的概念:肾主水的生理作用肾的气化,分清泌浊,司开合等水液代谢过病理变化:肾主水功能失常的主要病变(症状)62, 试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8分)

1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典型试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 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A.医古文B.中医基础理论C.中医临床医学D.中医预防医学E.中国医学史2. 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A.中国B.日本C.印度D.埃及E.古希腊3. 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难经D.神农本草经E.温疫论4. 下列哪部着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A.伤寒论B.金匮要略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E.难经5. 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着是:A.黄帝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伤寒杂病论

12、E.小儿药证直诀6. 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着是:A.本草纲目B.新修本草C.黄帝内经D.千金要方E.神农本草经7. 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着作中首次提出的: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8. 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着作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难经E.千金要方9. 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着是:A.黄帝内经B.难经C.诸病源候论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E.温病条辨10. 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巢元方B.华佗C.张仲景D.陈无择E.扁鹊11. 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 B.张从正C.刘完素D.朱丹溪12. 下列着名医家中

13、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A.李杲B.李中梓C.吴又可D.张子和13. 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 B.李东垣C.李中梓D.张介宾14. 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A.朱震亨B.李东垣C.张从正D.刘完素E.吴鞠通15. 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A.李中梓B.朱丹溪C.李东垣D.张介宾E.赵献可16. 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子和C.李东垣D.朱丹溪E.张介宾17. 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A.李中梓B.赵献可C.张介宾D.李东垣E.朱震亨18. 温疫论的作者是:A,叶天士 B.吴鞠通C.薛生白D.王

14、孟英E.吴又可19. 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吴鞠通B.吴有性C.王孟英D.叶天士 E.薛生白20. 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叶天士 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E.余师愚21. 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A.吴有性B.王清任C.张锡纯D.李中梓E.王孟英22.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A.心D.肺C.脾D.肝E.肾23. 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A.命门B.脑C.五脏D.六腑E.经络24. 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A.叶天士 B.王叔和C.张介宾D.王清任E.李杲25. 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A病B-症C.体征D.证E.病因(二)B型题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论D.金匮要略E.神农本草经1. 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着作是:2. 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着作是:3. 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着作是:A.古今图书集成 医部全录B.医宗金鉴C.证治准绳D.医学纲目E.千金要方4. 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着作是:5. 明清时期集大成的着作中,系王肯堂所着者为:6. 明清时期集大成的着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B.“春善病轨觑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E.天暑衣厚则睦理开,故汗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