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6266711 上传时间:2023-10-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张文燕摘 要 文章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涵义、内容和特点,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及 测量工具的研究,分析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多种因素,并探讨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新的课题, 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影响因素1.引言幸福是个古老的话题,伊壁鸠鲁说:“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 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长期以来,传统的心理学以“消极”为主导的模 式,专注“治疗”和修复损伤,而对幸福感的研究是从消极心理学模式走向及极心理学模式 的一个标志,“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心理学理念的发展,研究人类的积极质量,关注人类 的生

2、存与发展。在人类历史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以及宗教都曾将幸福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而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前美国 心理学会主席 Seligeman 博士称其为心理学研究范式由“不幸模式或疾病模式向幸福模式或 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变1。Dier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 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中, 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幸福感早期研究假 设人口统计变量和社会结构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认为幸福感是人口统计变量

3、的“副产 品”(by-products)。在第二阶段以Dierner(1984)撰写的主观幸福感为标志,研究重点是 发展幸福感的理论与解释模型,研究幸福感的心理形成机制。第三阶段的研究重心侧重幸福 感测量技术完善与发展,在早期幸福感测量发展的基础上,现代幸福感测评显示出多方法、 综合化的态势。幸福感基于快乐论和现实论又分为主观幸福感(SWB,subjiective well-being)和心理幸福 感(PWB,psychology well-being)o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 标,是人本主义理念在当代心理学中的延伸,也积极心理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心 理幸福

4、感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而且是人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显现。近 几十年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我国迅速发展,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积极心理学的崛起,“以 人为本”的新发展观逐渐渗透到心理科学,幸福感研究温度骤升。目前幸福感研究显现出深 入化、系统化、应用化的特点。2. 主观幸福感的内涵2.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国外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 年代,大致经历了描述比较、理论建构和测量完 善3 个发展阶段。但对于最基本的内涵问题,心理学家们并未达成一致意见。究竟什么是幸 福?它是一种感觉,一种状况,一种意向,还是一种态度?

5、基于快乐论和实现论两大哲学传 统,幸福感的研究一直存在两种模式:主观幸福感subiective well-being,SWB)和心理幸福感 (psychological well-being,PWB)。主观幸福感是从主观论或快乐论发展而来的,认为主观幸 福感是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心理幸福感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而 且是人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显现2。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性特点的构念。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 三个维度之间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并且共同负荷于一个高阶因子。这表明,人们对其主 观幸福感水平的判断,是综合考虑了他们所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消

6、极情感和对生活满意度的 认知评价之后得出的3。从认知评价的角度界定主观幸福感,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 生活满意程度的评价;而从情感体验角度界定主观幸福感,认为主观幸福感是当前正性情绪 和负性情绪平衡的结果,如果个体体验到较少的负性情绪和较多的正性情绪,感觉就是幸福 的 2 。2.2 主观幸福感的特征 许多心理学研究在主观幸福感的特点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如吴明霞、何瑛、龚要 先等都认为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整体性。主观幸福感是反映整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针 之一,是一种综合评价,它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主观性。指 主观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行动者本人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

7、界的标准。因此,测量主要 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相对稳定性。虽然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会受到当时情绪状态与情境 的影响,但研究却证实主观幸福感具有相对稳定性。3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研究3.1期望值理论个人在进行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时总是与一定的标准相对比,其实这一标准就是个人的期 望目标。若目标实现了,则主观幸福感的值高,反之则值低。但事实上,过高的期望值对个人生活的满意度是不利的。Wilson提出,高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一个重要的威胁23。然而,在决定主观幸福感时,期望的内容比期望实现的可能性更重要。测量被试期望目标的信心时, 对实现内在期望(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而达到外部期望(名誉

8、、金 钱)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23,期望值并非最好的主观幸福感预测指标,而期 望值、现实条件与个人外在资源(权力地位、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和内在资源(气质、外貌 等)是否一致,可以作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3.2 社会比较理论早期社会比较理论强调对比的结果,即个人与周围人比较,如果自己优于别人则感到幸 福。在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中,人格特质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幸福的人常作向下比较,由 于优于别人而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感到不幸的人既作向上也作向下比较,因而处于一种 比较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即中国人所讲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况;乐观者倾向于注 意比自己差的人的数目,以此评价自己在

9、某一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知足常乐”,悲观 者则相反。现代生活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要层次多样化,使得进行比较的信 息呈现出多样性,加之人们运用信息的方式存在差异,因此社会比较理论的内容日益丰富和 复杂化。3.3 目标理论目标是情感系统重要的参照标准,它影响情绪,影响主观愿望和快乐,检验它可以很好 地了解人的行为。目标种类、结构、向目标接近的过程和目标达成,都影响个人情感和生活 满意度。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我们用以达到目标的策略的成功与否,明显地影响着我们对自己 和生活的满意程度。尽管有目标并不能保证快乐,但有明确目标并努力工作从而成功地达到 目标的人,他们显示出的快乐超过了那些没有目

10、标或达到目标时有困难的人。研究表明,当 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幸福感才会增 加,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自我接受、助人、亲 和性等有关的内在价值目标,是自然需要和生长需要的表达,比美貌、名誉、金钱等外在目 标,对主观幸福感意义更大。4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多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表明,追求客观、精确的结构化问卷测量是研究幸福的主流方法。 各种量表涉及的指标主要有三个:生活满意、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目前用于SWB研究的自我报告问卷主要有Watsno, Calkr和Teellgen(1988)发展的积 极、消极性情绪量表,此表包

11、括20 个反映情绪的形容词,其中10 个代表正性情绪, 10 个 代表负性情绪;Diener等编制的5个项目的整体生活满意量表;Neugarren, Havighrst 和Tobin,Neugarten (1961)等人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Wood等编制的生活满意 度修订量表Bardburn(1969)编制的情感量表该表把情感区分为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 两个成分,认为人们的幸福感状况取决于一定时期内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权衡;Carmbell(1976)等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和总体情感指数Andrews和Withey (1976) 编制的生活量表Fazio (1977)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K

12、ammann和Flett(1983)编制 的情感量表2Albert 和 Kozrma(1976)编制的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等。近年来,我国也在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面做了研究,苗元江(2003)编制的综合幸福 问卷,万黎(2006)编制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等。5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5.1 主观幸福感与人格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的研究起源于关于双生子的研究。 Tellegn 等人的研究表明气 质在儿童的情感体验中具有重要作用3。在后来人们研究了艾森克的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 的关系,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则把这一研究方向推向了高潮。还有一部分关于大七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研究者们

13、考察了主观幸福感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发现,人格特质是主观幸福感最稳 定、最有力的预测指标5。其中,受人关注的就是外倾和神经质,它们能解释幸福感变异的 42%6。 McCra 和 Costa 进一步提出,外倾影响积极情感,而神经质影响消极情感7。但国 内研究者却发现,外倾和神经质都能预测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89。邱林、郑雪等通过对大 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考察发现,外倾和神经质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变量,而且外倾和 神经质是通过对情感平衡的影响而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为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跨文化的 重要影响提供了证据。该研究同时也还发现,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模式存在着文化 差异。神经质不仅能预测

14、消极情感体验,而且能与外倾同样有效地预测积极情感体验3。Costa 和 McCrae 的研究表明,五个因素全部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710。其中, 经验的开放性同时与正性情感和负性情绪存在正相关,宜人性和严谨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模式是一致的 ,与生活满意度与正性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 ,与负性情绪存在显著负相关。但 DeNeve 和 Cooper 所做的一项元分析表明5:正性情感既可由外倾来预测,也同样可由宜人 性来预测,严谨性与生活满意度具有最强的正相关,开放性与主观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 相关。张兴贵、郑雪等研究发现9,青少年学生大五人格维度中的外倾性、神经质和严谨性 的相关模式是一致的,

15、与正性情绪和生活满意度具有明显正相关,与负性情绪具有明显负相 关。神经质与正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存在明显负相关,与负性情绪存在明显正相关。这种相 关具有跨年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宜人性和开放性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不够分明,因年级特 点而有差别。外倾性是正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主要而稳定的预测因素,能够提升主观幸福感; 神经质是负性情绪主要而稳定的预测因素,能降低主观幸福感。这一结论具有跨年级的一致 性,这与Costa和McCrae的研究的某些结论具有一致性。成彦在对人格的七个维度的研究中发现13,除了处世态度外,其它六个维度(才干、行 事风格、人际关系、善良、外向性、情绪性)都与主观幸福感及其中的两个维

16、度(总体情感和 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相关。行事风格、善良和外向性三个维度都是总体情感和主观幸福 感的有效预测因子。同时由于七个人格维度都不能对生活满意做出预测,所以人格对个体对 主观幸福感的有效解释不能在认知水平上体现出来。5.2 主观幸福感与抑郁、社会支持有研究发现,抑郁与主观幸福感存在较高的负相关,不同抑郁水平的被试的主观幸福感 有特别显著的差异;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寻在显著影响且客观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高 于主观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进一步研究显示,抑郁水平低且客观支持高的大学生和抑 郁水平低且支持利用度高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较高;抑郁水平高且客观支持低的大学生主观 幸福感较低14。另外,社会支持从功能或方式角度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情感性支持、工具 性支持、资讯性支持等。情感支持(emotion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