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2)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6266202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家争鸣 (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百家争鸣 (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百家争鸣 (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百家争鸣 (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百家争鸣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家争鸣 (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百家争鸣学案一、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那几个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主张有哪些?1.孔子成就:(1)主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2)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从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3)死后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诗、书、礼、乐、易及春秋被称为六经,为儒家经典。新-课 -标-第 -一 -网2.孟子的主要主张:提倡“仁政”学说;提出“君轻民贵”早期民本思想的思想基础3.荀子的主张: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

2、是把握“礼”。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答案】 孟子继承并发挥孔子的“德政”思想,提出“仁政”的学说,主张统治者要善待百姓;荀子深入讨论“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二、老庄之学1.道家代表及特点:(1)代表:老子与庄子。(2)特点: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2.老子:(1)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2)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4)其思想通过老子一书留传下来。3.庄子:(1)主张: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新 课 标 xk b

3、1. c om(2)其思想体现在庄子一书中。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从而达到政治上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如此方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这实际上就是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老子曾警告统治者不要过分威逼百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的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三、法家思想1.李俚变法:(1)奖励耕战:推行“尽地力之教”;创立“平籴法”;推行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2)实施严刑峻法: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3)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2.商鞅变法的内容:(1)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4、根据军功制定等级。(2)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3)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4)实行重农抑商政策。(5)实行编户制和连坐告奸。(6)燔诗书,明法令,以吏为师。3.韩非:X|k |B| 1 . c |O |m(1)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2)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3)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和知识的真伪,对中国古代认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哪一种思想统治者比较受人推崇?为什么?【答案】 法家思想。这种思想与当时诸侯加强中央集权,壮大自己势力,以便在争霸战争中处于优势的要求相吻合。四、墨家的主张1.

5、墨家的基本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2.墨家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贡献:(1)认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是“三表”法。(2)建立“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来源:学|科|网(3)通过类比的归纳形式来说明万物间的因果关系,建立了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3.墨家学派的发展:(1)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专门探讨逻辑学,称之为“墨辩”学派,即后期墨学。(2)汉代以后,墨家学派逐渐失传。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人民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征引。但战国以后,其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

6、了。来源:学*科*网“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引自论语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

7、、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2)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确表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他还认为“不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3)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进步。他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探究拓展】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更为系统的“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认为“政在得民”、“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孟子认为

8、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当然,孟子的“民贵”是就百姓在维护统治秩序过程中的地位而言,并不是指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民”比“君”高贵。例下列哪些是孔子思想的内容提出“仁”的学说倡导“礼”提倡“仁政”德治A. B. C.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孔子思想的主要观点。解题的关键是把握住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即“仁”和“礼”。而“仁政”是孟子对孔子“仁”的观点的发挥。X K B 1.C O M【答案】 A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积极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A. 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B. 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C.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 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解析】 孔子“仁”的思想是

9、一种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与和谐人际关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从而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礼”的思想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答案】 D韩非与李斯同为荀况的学生。韩非继承了荀况的“性恶论”思想,但却极力反对老师的儒家学说,在对其的批判中发展出自己的一套完备的学说体系,最终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法家思想出现的背景以及韩非的思想主张:(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各诸侯国为取得在争霸战争中的优势,纷纷寻求变法改革。同时,频繁的战争也使各国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日趋严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日益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必然推动社会生产关系

10、的变革。(2)思想主张: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认为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即权威,是君主的“筋力”,三者不可分离。势是法和术的前提,法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韩非还主张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扩大到思想领域,清除法家以外的学派,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观点。韩非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刑过不避大臣,善赏不遗匹夫”,“法不阿贵”。韩非强调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他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上设重刑而奸尽止”。韩非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探究拓展】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强调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进行政治改革;儒家认为历史发展应以继承和沿袭古代的礼乐制度为主,只可以作局部的调整,不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法家思想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需要,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基础,在当时受到了重视;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变革的要求不相适应,所以在当时没有受到重视。例“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