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镇农业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6263292 上传时间:2024-01-28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镇农业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某镇农业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某镇农业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某镇农业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某镇农业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镇农业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镇农业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项目概要一、项目背景为加快我镇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建设步伐,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工作的发展,确保完成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的生产目标,按照上级的要求,结合某镇的实际情况,选择某村、关口村为国家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某区某镇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对该区农业综合开发起着决定性作用。某镇根据上级的要求,安排技术人员就项目的建设内容、具体要求和实施方案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并编制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某区某镇国家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是以某村、关口村为主,规划治理面积7000亩。主要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某区某镇国家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2、,年平均气温14,无霜期208天,年日照时数22802440小时,平均降水量802毫米,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雨热同步,适宜种植优质小麦和玉米、果品等农产品。由于项目区干支渠骨干工程尚未续建配套,缺水已明显成为该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据调查资料显示,仅近几年连续干旱,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50余万元,干旱造成的损失给农民增收带来较大的阻力。为了扭转项目区缺水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制约的局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十分必要的。总之,该项目区降雨量较少,水资源缺乏、经济落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某区各级政府、干部、群众积极要求,尽快实施国家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

3、。该工程的建设是解决当地水资源短缺,抵御旱涝灾害及项目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传统水利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利用水利转化的良好契机。二、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1、项目范围和建设规模某区某镇国家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涉及某村、关口村2个行政村。其中某村4000亩,关口村3000亩。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的精神,本规划以节水工程和节水灌溉为中心。新增灌溉面积2000亩,改善灌溉面积3000亩,改善排涝面积3000亩。2、项目建设内容(1)项目建设内容疏浚中沟5千米,土方5万方,新建电灌站3座,修建防渗渠道1千米,新建生产桥31座,沙石路面11.06公里,购置农业机械5台

4、,喷灌机20台,良种引进15吨,土壤改良2000亩,其它配套建筑物40座。3、项目建设工期该项目建设工期为1年,即从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三、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投资估算本项目总投资308万元,其中水利措施投入148.64万元,农业措施投入122.4万元,林业措施投入6.72万元,科技措施投入22.4万元,项目管理费7.84万元。2、资金筹措根据财政部财发20006号文关于印发关于调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资比例的规定的通知精神,项目建设资金由中央与地方财政及自筹资金组成。项目总投资308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12万元,省级财政资金100.6万元,市级财政资金11.2万元,项目区群

5、众自筹资金84万元。四、效益1、经济效益:通过项目区的建设,可新增灌溉面积2000亩,改善灌溉面积3000亩,改善排涝面积3000亩,该工程项目发挥效益后,每年可增收粮食70万公斤,水利分摊系数按0.5计算,干支渠分摊系数0.5,则净增效益150万元。2、社会效益:项目区水利设施的配套完善,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带动该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项目实施后,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可大力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产业化进程,为农村经济腾飞创造了有利条件。改善了该地区供水条件,提高了农业、农村人畜、乡镇企业用水保证率,有效减少地下水开采量,使地下

6、水埋深及储量处于良性循环。生态效益:项目工程建成后有利于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发展。地表水、地下水、天上水三水联合运用,改善了水环境,尤其是土壤水和地下水环境,使之处于良性循环状态;项目区沟河接受渠、塘灌溉退水,可以提高沟河水的净化能力;拦河坝周边植树绿化,不仅改善当地小气候,而且减少水土流失,对生态平衡起到积极作用 五、组织领导与管理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我镇成立某区某镇国家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担任,由农技、农经、水利、财政、审计、土地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研究制订项目实施计划,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协调各部门工作,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领导小组下设

7、6个专业科室,即办公、财务、工程、物资、质检、治安等,每个科室23名人员,负责具体业务工作。按照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进行管理,管道埋设及渠道建筑物工程进行招投标,选择施工单位,中标单位组织实施。在施工过程中,实行工程监理制,以加强工程投资、质量和进度的控制,水利部门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和财政厅(局)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建设进度及时拨付资金。工程竣工后及时组织验收,办理交接手续,由管理单位进行维护,尽快发挥工程效益。采用与群众管理组织相结合的工程运行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配备和完善管理人员和设施,建立多种形式的目标责任制,确保工程运行良好,充分发挥效益。第二章

8、项目区概况一、自然状况1、地理位置及范围某区某镇国家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位于某镇,其地理位置在北纬32063215,东径1172311703。主要治理某村、关口村。耕地面积7000亩。2、水文气象项目区位置处于中纬度,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以西北风为主,气候干燥、气温较低、天气寒冷,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暖湿海洋气团从西南、东南方侵入,降雨量特别集中。降雨量:根据内乡30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802毫米,最大值(1964)年1394.4毫米,最小值432毫米(1978),降雨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全年降雨约67%集中在79月,冬春季节降雨量稀少,不能满足作物

9、对水分的时段需要,气候:根据气象站资料统计,项目区内多年平均气温15.2,一月份最冷,月平均为4,最低为-14.4(1977年1月30日),最高月平均为27.7,最高为42.1(1972年6月11日)。无霜期:项目区无霜期为225天,平均初霜日在11月5日,终霜日在3月25日,最早初霜日为10月22日,最晚终霜期为4月10日。相对湿度,多年平均72%,8月最大,月平均达78%,1月最小,平均64%,极小值32%(1963年1月)。日照:根据气象资料统计,日照时数多年平均为1973.6小时。风速:项目区以西北风和东南风为主,多年平均风速为2.2m/s,最大风速16m/s(63年4月)。蒸发量:项

10、目区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20cm蒸发皿)为1779mm,其中6月份最大,月平均为269.3mm,11月份最小值月平均76.7mm。3、地形、地貌及土壤某区某镇,带状丘陵,地势自北部地面高程为69左右(黄海标高)向南逐渐降为35米左右,地面平均坡降为2.8左右,东西岗洼相间,项目区内地势为岗夹洼。项目区土壤有两种:第一种是山红土,第二是黄褐土,色黄质粘,土层深厚,耕作层浅,透水性差,易旱易涝,这类土在项目区占85%。4、水资源水文地质条件项目区位于某镇的中南部,某镇三面环山,是一个面积较大的小流域,而项目区是其中的一部分,地下水受到地形、地貌、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影响。项目区地势西高东低,地下水位变

11、化与项目区地形坡降一致,由西流向东。项目区内有一条主要河道凤尾河,以及连接凤尾河的21条中沟。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项目区内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浅层地下水大部分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含水岩性为Q2亚粘土、富水性差,但水质好,可用作灌溉和饮用。地下水补给与排泄项目区浅层地下水主要是由降雨入渗补给。项目区内岗洼相间,两岗之间有季节性河流,地下水排泄以浅层水蒸发和河道自然排泄为主要方式。地下水埋深及现状项目区岗丘区地下水埋藏较深。地下水流向大体与坡面一致为,比降为1/3501/500。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根据设计水平年,项目区不同保证率下的地表水可利用量、地下水可开采量、项目区农业灌溉需水量、人畜饮水

12、需水量、乡村企业需水量等,按照水量平衡原理进行分析计算。结果为:设计水平年(2010年),可灌溉面积0.5万亩,农业灌溉保证率75%时,可供水量为40万m3,其中地表水15万m3,地下水30万m3;总需水量60万m3,其中农业灌溉50万m3,人畜生活用水6万m3,其它方面需水量4万方,可供水量小于需水量,不能满足要求。农业灌溉保证率50%时,可供水量32万m3,其中地表水10万m3,地下水30万m3,;总需水量70万m3,其中农业灌溉60万m3,人畜生活用水6万m3,其它方面需水量4万方,可供水量小于需水量,不能满足要求。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项目区内耕地以山垦地与基本农田为主,可开发量

13、在7000亩以上,从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方面考虑,项目区内凡在150度上坡地不准备开发利用,将开发的要点辐射到其它基本农田上,以免造成水土流失,殃及子孙后代,开发潜力相对较弱。项目区总土地面积3km2,耕地面积7000亩,土地利用系数为70%。非生产用地除交通、水利用地外,乡村居民的宅地占用一部分土地,非生产用地逐步增加,耕地面积日趋减少。由于项目区需进一步续建配套,项目区内的粮经作物仍然停留在中低产量水平上,因此,项目区土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目标,在农业综合开发中,进行统筹规划,以建设好项目区骨干工程为主,配套田间工程全面开发,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合理、科学运用

14、、挖掘土地潜力,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彻底改变,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6、自然灾害据文献记载项目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发生的自然灾害有旱涝、干热风、冰雹、霜冻等,但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是旱灾。项目区旱灾有三种:主要是夏旱,其次是早春旱和冬旱。早春旱每2年一次,初夏旱每4年一遇,夏旱每2年一次,冬旱每6年一次。1988年发生夏旱,自6月上旬至8月上旬70余天未下雨,全项目区内秋作物基本绝收,损失惨重。1998年8月中旬至99年3月上旬180天基本无雨,项目区内小麦仅种30%。据1985年至2000年15年资料统计,干旱年份达10年,春旱、夏旱、秋旱、冬旱交替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40万元之多。可

15、见旱灾是威胁项目区农业生产的最大自然灾害。二、社会经济状况1、人口与劳力状况某区某镇国家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涉及某村、关口村2个行政村,控制土地面积1万亩,设计灌溉面积7000亩。总人口0.79万人。现有社会劳动力2700人,大牲畜0.1万头,小牲畜0.8万头。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根据2004年统计资料全项目区内工农业总产值60万元。2、土地利用现状从某镇整体而言,我镇土地利用率极高,山区以种植经济林果为主,经济林果占全镇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中部地区以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为主,南部地区以种植花卉、棉花、瓜菜为主,通过农业结构调

16、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一方面减少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增加农民收入。3、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某镇属于苏北地区最边缘乡镇,工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农业为主,财政收入相对较低,2004年全镇财政收主1200万元,农业纯收入在2200元左右,地方财政收入较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落后。4、农业科技及其它社会化服务体系状况某镇现有农业科技服务站一所,职工15人,大专以上学历8人,工作经验与科技服务素质较高,另有林业果树技术管理站一所,也能够对项目区经济林果进行技术指导。三、基础设施状况1、水利骨干工程现状(1)现有水利设施状况项目区现有大沟1条,即凤尾河,凤尾河为项目区提供水源,中沟12条,轻型井20眼,大口井5眼,拦水坝2座,农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