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但愿人长久第二课时导学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6255454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但愿人长久第二课时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但愿人长久第二课时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但愿人长久第二课时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但愿人长久第二课时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但愿人长久第二课时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但愿人长久第二课时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但愿人长久第二课时导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四上 第一单元 2、但愿人长久(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但愿人长久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2体会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活动方案】活动一:感受兄弟之情1自由读第2、3自然段,用“ ”画出写苏轼兄弟俩手足情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画下来的句子。2组内交流所画的句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2、3自然段,确定展示的朗读方式。3以本小组喜欢的方式朗读展示。活动二:体会思念之苦1默读第46自然段,结合插图自主完成:苏轼为什么睡不着,又要埋怨月亮?有感情地读好第4自然段。结合第五自然段理解苏轼吟诵的词句的意思,读好词句。2组内交流词句理

2、解,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确定汇报方式,组长分工。3展示本组对词句的理解和课文朗读。【检测反馈】1填空。人有 ,月有 ,此事古难全。但愿 ,千里 !2背诵第46自然段。 一、音乐渲染,激情导入 1、背景音乐播放明月几时有,屏显:花好月圆 皓月当空 明月高悬 欢聚一堂 团团圆圆 合家欢乐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一看这些词你就能想到哪个节日?(中秋节) 、中秋是月圆的日子,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多美呀!让我们试着读好每一个词,行吗?(练读)谁读得美,谁先来? 、读得多美呀!一个词儿就是一幅画,一篇文章就是一段情。这就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 过渡:千年以前,就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

3、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揭词、读词。 课件在原来的图+音乐上打出:词 音乐继续播放。 ()自己轻声读读、谁愿意读?谁还想读? ()苏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词的?他的心情前后经过了几次变化? 二、读中感悟,真情体验 。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再读课文,找出关键词语并用喜欢的记号标一标。(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是啊,诗人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孤身在外,如何能心绪平静呢?那么诗人心绪不宁的原因是什么呢?(思念弟弟)。 活动一:感受兄弟之情学生汇报交流时紧扣以下语句:1、一年一

4、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苏轼与弟弟的确手足情深啊!他的思念只有月亮知道有多深!这一天是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苏轼很想他的弟弟。他想他弟弟,说明,他们感情深。苏轼的父母、妻子在他做此诗前相继去世,他只剩下苏辙一个亲人。 2、 “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从“形影不离”,我体会到,他们手足情深。3、“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分别七年了,又很少见面七年没有见面了,还在数手指拇,说明,他们感情深。哪个词是说苏轼在数

5、手指拇计算?屈指算来。你抓住了关键词。大家想一想,苏轼“屈指算来”,会说些什么?谁来表演表演。生:(一边屈指,一边说)一年,两年,三年都七年了,弟弟现在怎么样了?是瘦了,还是胖了?生活过得怎么样?真让人担心啊!师:多好的哥哥呀!生:(一边屈指,还一边做出看月亮的姿势,一边说)一年又一年,辙弟呀,你还记得吗?小时候,我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形影不离,可是咳咳,你都和我分别七年了。又没有你的消息。唉,哥哥,我,怪想你的! 朗读:现在请你把自己想象成苏轼,在中秋之夜你孤身一人,远离故乡,远离亲人, 有感情朗读课文小节。(配置背景音乐良宵)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用愉快的语气读。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

6、用伤感的语气读。 过渡: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渐渐西沉,远远望去,月光如水,这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窗前。瞧,多美的一番夜晚美景呀!(出示图片) 活动二:体会思念之苦可是,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在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却躺在床上, 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让我们一起读读看,体会体会。交流汇报1:苏轼为什么睡不着,又要埋怨月亮?A是啊,诗人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想起了他手足情深的弟弟苏辙孩子们,要是在现代,你和兄弟感情这么深,在中秋之夜,你会怎么做?可在距今900多年前的宋朝,科学技术十分不发达,没有电话,没有电脑,没有英特网,没有飞机,手足相隔千里,山重水隔,就是寄一封信,也要数月才能收到

7、,更不用说寄月饼了,早在路途中霉变了。苏轼又能做什么呢?B:“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埋怨”是什么意思?那你们平时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而埋怨过谁吗? 那苏轼是因为什么不开心?他去埋怨谁?你从哪知道他埋怨的是月亮?能读出来吗?看来他还挺郁闷的,谁来开导他一下?要是你在他旁边,你会和他说些什么?水调歌头中也有体现埋怨之情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苏轼是多么想念他的弟弟啊,因而埋怨起圆圆的月亮来,让我们一起和苏轼来埋怨月亮。(引读:他眼睁睁地)在苏轼眼中,在离别人的眼中,月亮是无情的,难怪诗人要埋怨月亮,你能体会苏轼的心情吗?让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这一段吧。过

8、渡:不错,诗人内心充斥着如此埋怨的情绪,思念的忧伤,怎么办呢?难道诗人要在如此良辰美景中满腔烦忧,辗转难眠吗?那他最后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呢?(宽慰)到底是谁让他心情得以宽慰,忧愁得以解脱的呢?哪里可以看出来?(第五小节)汇报交流:结合第五自然段理解苏轼吟诵的词句的意思,读好词句。(1)月亮有隐有现,不会十全十美;人的感情也是有悲有欢,有离有合,也不是十全十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2)但是只要人们常留一份祝愿在心间,即使相隔再远,也能共同拥有一轮明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反复朗读体会。)9、是啊,月无情,人有情。诗人正因为想到这些,所以他从困惑中,从忧伤、埋怨中解脱了出来。只要心灵相

9、通,相互挂念,距离再远也近若咫尺,不会孤单。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祝愿,他的心被美好的祝愿温暖了。这美好的祝愿是什么?(但愿美好的感情)用词中的句子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三、想像倾诉,链接生活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辰美景。诗人真是洒脱呀!1、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体会。你有过与亲人分离的经历吗?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同桌交流后,再指名说说。) 时光往往会令许多事物发生变化,也许若干年后你真的遭遇生离死别,但不管怎样,唯一不能变的是要有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怀四、积累内化,拓展延伸。1、中秋的月那么圆、那么亮,本身就是那么美的事物,而苏轼更是赋

10、予了它美好的祝愿,它让多少离别的人不再忍受相思之苦,而在一轮明月下,心心相印,情意相通。所以,我们要感谢苏轼!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谢之情,一起来聆听这首流传千苦的不朽诗篇吧!(听配乐朗诵)2、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美好、团圆的象征,也是人们相思的寄托。明月触发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情怀,你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词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深林人

11、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2、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这篇文章属于“文包诗”课型,课文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是截取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的最后一部分。这部分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是全词基调由忧郁徘徊转向宽慰豁达的点睛之处。这首词之所以能流芳千古,就在于它表达出了作者对世间所有离别亲人的深挚祝愿,深沉而含蓄。所以,在教学中我紧扣这一特点,突出一个“情”字

12、。教学中我出示课文插图:对月浮想沉思图师:同学们,请同学们按顺序看看这幅图,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生: 图上画的是苏轼居住的地方,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空中,苏轼坐在床头思念远方的弟弟。师:是的,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也许在这座房子的周围,就有许多人家欢聚一堂,面对皓月,谈笑风生。苏轼听到外面传来的欢笑声,想起了手足情深的弟弟,不禁思绪万千,他会想些什么?生:他会想起小时侯和弟弟一起玩耍的情景。生:他会想起小时侯和弟弟一起捉迷藏,吟诗作画,一起讨论问题的情景。师:他会想自从长大以后,我们就各奔东西,已经有七个年头没有见面了。生:他会想,弟弟啊,你现在在哪里?我多么想

13、你啊!生:他还会想,月亮啊,你真不懂人心,我和弟弟天各一方,你却这么圆、这么亮。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别的家庭都充满欢声笑语,唯独苏轼面对明月思念亲人,此刻,他不禁埋怨起月亮来。后来苏轼的心情是不是越来越惆怅了呢?让我们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细细地品味苏轼的感受。以上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课文中的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直观图画与书面语言的交换,因此,我在教课文第四自然段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然后让学生来说图上的情景,这样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不失时机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情景中去,让学生在皎洁,明亮的月光中与诗人同思共想,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中,体验人物的情感变化。新课程呼唤教学民主。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主动、充满信心进行学习实践活动,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凭借画中的中秋明月和苏轼的姿势、神态,充分想象诗人的感受,体会他可能听到人家团聚的欢声笑语,既而抓住文章中的苏轼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的句子,启发学生想象苏轼思念的情景。最后一个对比总结,突出了苏轼的孤独,让学生理解苏轼埋怨月亮的心里和惆怅的心态,这样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自然而深刻地体会到了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