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624728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征求意见稿)1 职业概况1.1 职业名称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1.2 职业编码2-02-07-131.3 职业定义从事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对智能制造装备、生产线进行设计、安装、调试、管控和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1.4 专业技术等级本职业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和中级分为四个职业方向:智能装备与产线开发、智能装备与产线应用、智能生产管控、智能系统运维。高级分为五个职业方向: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构建、智能装备与产线开发、智能装备与产线应用、智能生产管控、智能系统运维。1.5 职业环境条件室内,常温。1.6 职业能力特征具有一定学习能力、

2、计算能力、表达能力和空间感。1.7 普通受教育程度 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1.8 职业培训要求1.8.1 培训期限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需按照本标准的职业要求参加有关课程培训,完成规定学时,取得学时证明。初级、中级、高级的培训时长均不少于90个标准学时。1.8.2 培训教师承担初级、中级理论知识或专业能力培训任务的人员,应具有相关职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等级或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职称。承担高级理论知识或专业能力培训任务的人员,应具有相关职业高级专业技术等级或相关专业高级职称。1.8.3 培训场所设备理论知识培训在标准教室或线上平台进行;专业能力培训在具有相应设备和工具(软件)系统等条件的实训场

3、所、工作现场或线上平台进行。1.9 专业技术考核要求1.9.1 考核申报条件取得初级培训学时证明,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报初级专业技术等级:(1)取得技术员职称。(2)具备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含在读的应届毕业生)。(3)技工院校毕业生按国家有关规定申报。取得中级培训学时证明,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报中级专业技术等级:(1)取得助理工程师职称后,从事本职业技术工作满2年。(2)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取得初级专业技术等级后,从事本职业技术工作满3年。(3)具备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取得初级专业技术等级后,从事本职业技术工作满1年。(4)具备相关专业博士学位。(5)技工院校

4、毕业生按国家有关规定申报。取得高级培训学时证明,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报高级专业技术等级:(1)取得工程师职称后,从事本职业技术工作满3年。(2)具备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取得中级专业技术等级后,从事本职业技术工作满4年。(3)具备博士学位,取得中级专业技术等级后,从事本职业技术工作满1年。(4)技工院校毕业生按国家有关规定申报。1.9.2 考核方式从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两个维度对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进行考核,分别采用笔试考核和实践考核的方式进行。各项考核均实行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含)以上者为合格。考核合格者获得相应专业技术等级证书。 理论知识考核采用

5、笔试的方式进行,主要考查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本职业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考核采用方案设计、实际操作/虚拟仿真等实践考核方式进行,主要考查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本职业应具备的实际工作能力。1.9.3 监考人员、考评人员与考生配比理论知识考核中的监考人员与考生配比不低于115,且每个考场不少于2名监考人员;专业能力考核中的考评人员与考生配比为15,且每场考核考评人员为3人(含)以上单数。1.9.4 考核时间理论知识考试时间不少于120min;专业能力考核时间:初级不少于60min,中级不少于90min,高级不少于120min。1.9.5 考核场所设备理论知识考试在标准教室内进行

6、,专业能力考核在具有相应设备和工具(软件)系统等条件的实训场所、工作现场或线上平台进行。2 基本要求2.1 职业道德2.1.1 职业道德基本知识2.1.2 职业守则(1)爱国敬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恪守职责,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相关标准。(3)诚实守信,承担自身能力范围与专业领域内的工作。(4)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工程能力与业务水平。(5)服务社会,为大众福祉、健康、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6)严于律己,保守国家秘密、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7)清正廉洁,反对渎职行为和腐败行为。2.2 基础知识2.2.1 基本理论知识(1)智能制造工程基础知识。a.机械制图。b.工程力学。

7、 c.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 d.机械制造原理与方法。 e.工程测试及信息处理。(2)智能网络与通信工程基础知识 a.程序设计。 b.软件工程。 c.计算机网络与工程通信。 d.数据结构。 e.信息管理。(3)智能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基础知识 a.电工电子技术。 b.信号与系统分析。 c.机电传动控制。d.控制理论与工程。2.2.2 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保护知识(1)生产现场管理方法。(2)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2.3 质量管理知识(1)企业质量管理体系。(2)产品和工作质量要求。(3)产品和工作质量保证措施与责任。2.2.4 知识产权保护知识(1)专利权保护。(2)著作权保

8、护。(3)商业秘密保护。(4)反不正当竞争。2.2.5 相关法律、法规知识(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相关知识。(2)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相关知识。(3)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相关知识。(4)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相关知识。(5)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相关知识。(6)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相关知识。3 工作要求本标准对初级、中级、高级的专业能力要求及相关知识要求依次递进,高级别涵盖低级别的要求。3.1 初级智能制造共性技术运用、智能制造相关技术咨询与服务为共性职业功能。不同职业方向在智能装备与产线开发、智能装备与产线应用、智能生产管控、智能系统运维中选择其对应的职业功能。职业功能工作内容专业

9、能力要求相关知识要求1.智能制造共性技术运用1.1运用智能赋能技术1.1.1能运用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和工业人工智能等智能赋能技术,解决智能制造相关单元模块的工程问题1.1.1工业互联网基本架构、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基础1.1.2 数据采集、处理技术1.2选择和使用工业软件及仿真技术1.2.1能运用CAD/CAE/CAM等工业软件、建模与仿真技术,进行智能制造单元模块的数字化产品设计与开发1.2.2 能运用工业软件和仿真技术进行智能制造单元模块的产品工艺设计与制造1.2.1 建模与仿真技术1.2.2 CAD/CAE/CAM等工业软件1.3建立和运行智能制造系统1.3.1能按照智能制造体系架构

10、、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智能制造单元级的建设与集成1.3.2 能运用精益生产管理等方法进行智能制造系统单元级的管理与运行1.3.1 智能制造体系、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精益生产与管理基础1.3.2 智能制造信息系统与集成技术基础1.3.3 FMEA(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2.智能装备与产线开 发2.1设计智能装备与产线中的单元模块2.1.1能进行智能装备与产线单元模块的功能设计2.1.2能进行智能装备与产线单元模块的三维建模2.1.1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基础,包括MBD/DFX/QFD理念和方法、模块化设计方法等2.1.2 数字制造技术基础,包括数控加工、机器人、增材制造等2.1.3 网络与

11、通信技术基础,包括传感、通信协议、通信接口、API接口、设备虚拟化、信息安全等2.1.4 CPS基本构成与功能、嵌入式系统、物联网技术基础2.2开发智能装备与产线中的单元模块2.2.1能进行智能装备与产线单元模块的工艺设计与仿真2.2.2能进行单元模块控制系统的开发2.2.3能进行智能装备与产线单元模块的选型2.2.1 工艺设计基础与仿真技术2.2.2 CAPP等辅助工艺设计工业软件使用知识2.2.3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技术2.2.4 自动化产线集成技术基础,包括执行机构、运动控制、传感、网络通信等技术2.3测试智能装备与产线的单元模块2.3.1能进行智能装备与产线单元模块的功能、性能测

12、试与验证2.3.2能进行智能装备与产线单元模块测试结果的分析2.3.1 虚拟仿真测试技术,包括试验仿真、虚拟测试等2.3.2 网络互联技术2.3.3 网络与数据安全2.3.4 数据挖掘与分析3.智能装备与产线应 用3.1设计智能装备与产线单元模块的安装、调试和部署方案3.1.1能进行智能装备与产线单元模块安装、调试的工艺设计与规划3.1.2能进行智能装备与产线单元模块安装、调试工作流程的数字化设计3.1.1 工艺设计与规划原理基础3.1.2 虚拟仿真调试技术基础3.1.3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基础3.2安装、调试、部署和管控智能装备与产线的单元模块3.2.1能进行智能装备与产线单元模块的加工工艺

13、编制与虚拟仿真调试3.2.2能进行智能装备与产线单元模块的现场安装和调试3.2.1 人机交互技术基础3.2.2 智能装备与生产系统建模仿真技术基础3.2.3 智能装备与产线虚拟调试技术基础3.2.4 智能装备与产线现场安装与调试技术基础,包括通信、数据采集、数据标定、标识解析等4.智能生产管控4.1配置、集成智能生产管控系统和智能检测系统的单元模块4.1.1能根据智能生产管控系统总体集成方案进行功能单元的配置4.1.2能进行智能管控系统功能单元与控制系统、智能检测系统功能单元及其他工业系统的集成4.1.1 系统理论与工程基础4.1.2 精益生产与管理方法、物流仓储管理、质量体系、人因工程等基础

14、4.1.3 智能生产运营管控技术基础,包括PLM、ERP、MOM/MES、SCADA等软件系统、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等技术基础4.1.4 系统集成技术基础,包括API接口、信息交互模式等基础4.2监测智能生产管控系统的功能单元,并进行数据分析4.2.1能进行单元模块数据的采集和监测4.2.2能进行单元模块数据的分析4.2.1 生产计划与调度技术基础4.2.2 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技术基础4.2.3 工业数据分析技术基础,包括设备运行数据分析、质量数据分析基础等5.智能系统运维5.1配置、集成装备智能远程运维系统的单元模块5.1.1能进行装备智能远程运维系统功能单元的配置5.1.2能进行装备智能远程

15、运维系统单元模块间的集成5.1.1 运维系统参数配置、网络配置接口协议等技术基础5.1.2 基础机械信号、电信号与数控系统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等技术基础5.1.3 智能系统运维单元模块集成技术,包括API、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等5.2实施装备的远程监测与运维5.2.1能进行智能系统运维功能单元与智能装备的集成5.2.2能完成智能系统运维的典型单元功能5.2.3能进行装备单元模块的远程维护作业5.2.1 系统监控、故障监测、健康管理等技术基础5.2.2 装备建模与维修作业仿真基础5.2.3 运维系统维护与日常管理基础5.2.4 AR/VR在运维作业中的应用技术基础5.2.5 故障诊断原理、知识工程基础6.智能制造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