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小结及巩固练习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6241202 上传时间:2024-01-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小结及巩固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小结及巩固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小结及巩固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小结及巩固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小结及巩固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小结及巩固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小结及巩固练习(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小结班级:_姓名:_一、之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如:二世杀之 学而时习之南阳刘子骥,闻之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2.用作助词,分几种情况: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于厅事之东北角 其邻人之父亦云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何陋之有? 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

2、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怅恨久之3、动词:可译为“去、往、到”。如:辍耕之垄上二、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表示并列,可译为“和”,也可不译。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也可不译。如: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夺而杀尉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所以.”。也可译为“因而”。如:而乐亦无穷也。 表示修饰。如:朝而往。杂然而前陈者。呼尔而与之。 表示假

3、设,相当于“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4、【既而】不久,一会儿。三、其1、用作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可译为“他”“它”“这”那“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如:百姓多闻其贤。欲穷其林。大亡其財。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其一犬坐于前。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可表示推测、反问、商量、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如:其真无马邪?四、以1、作介词。表

4、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例句:屠惧,投以骨狼能以径寸之木,为 核舟记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必以分人。曹刿论战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靠”、“根据”等。例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何以战? (凭借) 曹刿论战小大

5、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曹刿论战2、作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家贫无从致书一观。送东阳马生序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以致于”。例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可不译。例句: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3、作动词,可译作“认为”。例句: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4、特殊用法,通“已”,已经。例句: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五、于 “于”都是介

6、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范围等,可译为“在”“到”“从”“同”等。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在)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2、引出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可译为“向”“与”“对”“比”等。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 每假借于藏书之假(向) 3、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放在动词之后,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

7、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六、为(一)动词。 1动词。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如:因以为号焉(作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雕刻)为坻为屿(成为)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凝成) 2动词。可译为“以为,认为”。 如: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8、”。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项燕为楚将。 (二)介词。(除表被动外,一律读作去声) 1介词,表被动(读w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为火所焚(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山峦为晴雪所洗(被)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或原因。可译为“为了,为着” “因为”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为了)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为了)3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替、给“对”“向”等。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三)句末语气词(读wi),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疑问或反诘。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夫子何命焉为? (四)名词。

9、指心情、心理活动。如:或异二者之为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巩固练习班级:_姓名:_一、“之”的相关练习:1、忽啼求之 ( )2、借旁近与之 ( ) 3、传一乡秀才观之( ) 4、邑人奇之( )5、学而时习之( )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7、曲肱而枕之( ) 8、下车引之( )9、择其善者而从之( ) 10、其此之谓乎( )1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12、然则天下之事( )13、人皆吊之( ) 14、辍耕之垄上( )15、怅恨久之( )16、固以怪之矣( )17、布衣之怒( )18、宋何罪之有?( )19、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0、马之千里者( )21、久之,目似暝( )22、策之不以其道

10、( )2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6、或置酒而招之( )27、衹辱于奴隶人之手( )28、执策而临之( )29、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0、弗之怠( )31、录毕,走送之( )32、益慕圣贤之道( )33、当余之从师也( )34、无鲜肥滋味之享( )35、黔娄之妻有言( )36、无怀氏之民欤( )37、骈死于槽枥之间( )38、虽有千里之能( )39、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0、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1、乃记之而去( )42、前人之述备矣( )43、览物之情( )4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45、或异二者之为( )46、泻出

11、于两峰之间也( )47、山之僧智仙( )48、山水之乐( )49、醉翁之意不在酒( )50、属予作文以记之( )5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53、在乎山水之间也( )54、山间之朝暮也( )55、山间之四时也( )56、四时之景不同( )57、宴酣之乐( )58、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59、局促一室之内( )60、如倩女之靧面,髻鬟之始掠也( )61、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6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63、冷光之乍出于匣( )64、渔人甚异之( )65、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6、能以径寸之木( )67、送孟浩然之广陵( )6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69、余闻之也久( )70、吾妻之美我者( )71、客之美我者( )7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73、数月之后( )74、本在冀州之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