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之《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二册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6239973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之《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二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之《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二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之《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二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之《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二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之《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二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之《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二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之《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二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习惯。2、了解封建统治者实行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3、学习运用对比、类比这两种比较手法进行说理。【教学重点】1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3掌握文章的主旨。【教学难点】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之前给大家讲一个叫直背的故事。“一瞎子,一矮子,一驼子,吃酒争座,各曰:“说得大话 的便做头一位”瞎子曰:“我目中无人,该我坐。”矮子曰: “我不比常(音同长)人,该我坐。”驼子曰:“不要争,算 来你们都是直背(音同侄辈),自然该让我坐。”这个驼子很有意思,

2、把自己的缺点当作优点来说大话,看来是十分的自信。那么今天呢,我们就来欣赏一篇新的文章,也是关于一个十分自信的驼子的文章-种树郭橐驼传。(或由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好导入:晋朝陶渊明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朝大诗人李白爱酒,杜甫有诗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宋代大文豪苏轼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唐朝的柳宗元爱树,他不仅爱种树,更能从种树中得到做人的道理,做官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种树郭橐驼传。 二、简介作者: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

3、这个主张,为当时散 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超过了韩愈。柳宗元的诗文具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论文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传、罴说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色。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三、简介作品:解题。从课文的题目我们可以获得那些信息?明确:文体是一篇传记,主人公是一位橐驼,他的职业是种树。引一位底层的种树者能值得士大夫阶层的柳宗元作传,肯定有他与众不同的特点,文中的郭橐驼有哪些方面的特点?

4、(启发;写人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写?)明确:形丑、性善、技高、理明。四、理清思路: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文章的层次及概括层意。第一段介绍郭橐驼命名由来及籍里。第二段介绍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第三段由郭橐驼自述种树之法。第四段从郭橐驼之口发出治国安民的议论。第五段点明写作目的。五、课文分析:(一)分析第一段: 1.本段“传”什么?明确: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段意)2.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郭橐驼是一个平凡、朴实、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为何郭橐驼要自称“驼”?明确:表现了郭橐驼的豁达、身残而自信。 引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驼自信什么?(二)分析第二段:

5、1、橐驼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小结橐驼种树本领:A技术全面两种人均能满足;B所带际遇争迎取养;C技艺高超不怕“移徙”;D他植者莫能如也。2、这里写橐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技高”,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明确:从两方面-人、树(侧面、正面),侧重于侧面描写。(三)分析第三段:1、郭橐驼种树有无“秘籍”,方法是什么?(也就是“种树最关键的道理是什么?”)明确:面对好奇的询问,橐驼化神奇为平易,用谦和的语气娓娓道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是总括种树经验,也暗含了全文的寓意。2.、在这以下,他从几个层次上作了具体论述?明确:先谈“木之性”,从理论上

6、进行说明;次谈种植方法,从实践上进行总结。然后中间插入议论,重新强调了顺其自然的观点。接着,又从反面申述,批评“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特别指出顾虑重重、过于用心的危害。最后,以“吾又何能为哉”发为感叹,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结构图:总括分述 1木之性(理论说明) 2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3顺其自然(议论)对比映衬 4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反面申述) 5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自谦明理) 3、几方面说明种树的窍门?明确:其莳也若子,其弃也若弃。4、其他的种树人是怎样做的?明确:不过则不及,太恩太勤。评两种种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哪种做法对哪种做法错不言自明。5、

7、这样写其他种树人对表现橐驼有什么作用?(即“用了什么方法表现橐驼?”)明确:对比、映衬。(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上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的写法叫映衬。)述评郭橐驼说的这一番话语,既是平凡朴素、毫不矫情的实情自谦,又是深远的哲理,类似老子的“道”。6、理清作者写作意图。我们再看看下文是否还是在写种树。(点明:下文已不是写种树。)7、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什么?明确:作者为他立传的目的并非只是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段意:橐驼谈种树经验。(四)分析第四段: 1.、课文为什么设计出“有问之”“问者曰”这样的问话者?明确:这样造成一问一答的形式,自然地引出郭橐驼的话,也就是引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2.、

8、“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明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3、这一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明确: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4、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用原文回答。明确:评价:“然吾居乡卒以祸。”“吾小人病且怠。”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祸呼、鼓、聚、击、召)评述郭橐驼先直陈其为祸:“而卒以祸”;而后描述了官吏烦令扰民的神情动作:来而呼曰,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5、“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明确:“根拳而土易”“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摇其本以观”勤虑害树;“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则幼

9、孩,遂而鸡豚。”繁政扰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结构图:根拳而土易虽曰爱之,促尔耕 旦视而暮抚其实害之;勖尔植 已去而复顾虽曰忧之,督尔获 爪其肤以验其实仇之。早缫而绪 摇其本以观早织而缕 字则幼孩 遂而鸡豚 勤虑害树繁政扰民 6、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观点?明确:种树人有“勤虑害树”的错误,做官者也有“烦令扰民”之过。引“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文章从种树之理谈到做官之理,其实谈种树是为了谈做官,这里同样是运用了映衬的手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上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的写法叫映衬)这一点也反映作者写作思路

10、上的严谨。述评结合中唐时期时代背景理解。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总评如果说在上一段中,问者的身份还比较隐晦,酷似一个求艺的人,那么在这一段中,他就渐而露出了作者的身影,表现出“别有用心”,以一种咨询的语气,根本扭转了话题。在这种默契的问答中,橐驼仍谦逊如故,明确表示“理,非吾业也”,然后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

11、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比照之下,自然得出繁政扰民犹如勤虑害树的结论,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的行列。这样,前面批评种树人的话,如“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等,自然也可以“移植”到这些扰民的官吏身上,而又尽在不言中。悍吏来乡,闹得鸡犬不宁,橐驼对这一场景的描绘细致入微,也不妨说他是一个以种树为掩护的政治观察家。段意: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五)分析第五段: 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明确:传其事以为官戒。 述评如果将这一段比作一出戏的尾声,那么,郭橐驼完成了使命,从旁门下场了。作者在形式上仍保留了问者的独立身份,写出了他“问养树,得养人术”的欣喜。由此

12、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借这种方式抨击了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文章最后一句(结语)“传其事以为官戒”,实际上表明了作传的真正意图是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段意: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六、总结全文:1、归纳主题:能顺本之天,而致其性焉尔。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揭露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2、写作特点:(1)简洁而生动。在一篇文章中,简洁和生动是不容易共存的。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就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如第一段介绍

13、人物,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样,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凡响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在短短几句话中,这种史笔和文辞的完美结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2)对比与映衬。以“种树”喻“治民”是这篇传记写作的出发点,对比和映衬的写法也是这种寓言风格的需要。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

14、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3)婉约而多讽。本文结尾一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传其事以为官戒”。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的,如第四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其中的一些话语,如“理,非吾业也”,“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婉转而幽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3、小结全文: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文章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姓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