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探究”——浅谈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论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6229818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指尖上的“探究”——浅谈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指尖上的“探究”——浅谈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指尖上的“探究”——浅谈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指尖上的“探究”——浅谈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指尖上的“探究”——浅谈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指尖上的“探究”——浅谈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指尖上的“探究”——浅谈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指尖上的“探究”浅谈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苏州市吴江区八都小学 谢娟娟【内容摘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动手操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并根据学习内容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有选择的运用方法和手段进行动手操作活动,从而更好地体会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时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动手操作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手

2、指尖上。”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另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这些都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实践出真知”,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生的数学学习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在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要借助学生的动手操作来进行学习。通过大量动手操作活动,如数、摸、摆、画、剪、量、拼、折等,有助于学生激活生活经验,易化学习

3、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动手操作是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必不可少的。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促进他们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一、动手意识的树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动手操作意识,明确不是为了动手操作而动手,应根据学习内容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主动产生动手操作的意识和欲望,然后在恰当的时机,有选择的运用方法和手段进行动手操作活动,从而更好地体会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时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1激发兴趣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有了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迫、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创造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

4、,创设特定的动手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活跃、开阔、产生联想;也可以依据学好奇的心理特点,巧妙设疑,引起其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动手思考、学习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找准时机在树立学生动手意识的过程中,只有把握恰当的时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动手操作成为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学生初步认识和建立某些抽象概念(像第一次认识周长、面积、面积单位时),可引导学生组织实践操作,进行一些学具操作,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在区别某些易混、易错的数学知识(像一年级的比“多少”的应用题,学生容易出现见“多”就加、见“

5、少”就减的不良定势),教学中既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学具充分地摆一摆的方法,也可以利用画图策略,来突破这个学习难点。二、动手条件的给予在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动手意识,并在学习过程中想进行操作活动时,教师应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积极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1.足够的操作材料操作材料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构建数学知识及诱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而提供充足的、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操作与探索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提供是十分重要的。(1).提供的操作材料要围绕活动目标;投放材料的合适与否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因此,所

6、提供的材料要充分围绕活动的教育意图和要求。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分一分一课中,应为学生准备分类盒、分类对象,而且分类对象的数量和特征要便于学生分类。这样围绕教学目标提供材料,才能保证材料在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2).提供的操作材料要考虑数量;教师在提供材料时,不仅要考虑提供什么材料,还要考虑提供多少材料。只有提供充足的材料数量,才能保证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操作需要。但是不同的活动对材料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桌面操作材料,一般需要为每个学生准备人手一份,以保证其进行单独操作。一些需要合作的小实验或解决问题的活动,可以每个小组一份材料。有的活动需要提供多样性的材料,可以采取每组一份材料,组内学生相互交换,

7、甚至各组提供不同的材料,允许学生轮流到各组去进行操作。2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都需要时间,但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动手操作,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不能从操作中总结知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要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去动手动脑,主动探索,教师则起组织,引导和点拨,鼓励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观察到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或右面

8、、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只有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才能让学生真正经历观察的过程。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知道怎样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例如:观察一个圆柱,如果从正面观察这个圆柱,就要从比较远的地方观察,可以把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站在教室的最后面,圆柱放的高度与观察者的眼睛齐平,再把眼睛稍微眯起来,从而学生正面看到的圆柱确实是一个长方体。这样大部分学生就能体会到。其次,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借助学具,利用这些学具体验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圆,它有可能是什么?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正方形,它有可能是什么?教师给出从正面看到的平面

9、的由三个正方形组成的图,要求学生用4个正方体积木,有哪几种搭法?小组成员边讨论边动手搭,最后形成共识。接着,在学会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观察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实物,把从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画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画正确。这样,学生通过具体的实物感知和动手操作,在多角度观察实物、看、摸、搭、画等的活动中内化和理解知识,真正有效的掌握知识。三、动手习惯的养成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学生勤于动手操作,虽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好方法,但在日常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动手操作活动时,不是茫茫然无从下手,就是乱如一锅粥,整个教室杂乱无章的。老师往往要花费

10、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改善局面,恢复正常,即使如此,动手操作的效果和效率也不尽如人意,并未对学生学习提供帮助。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1.细处着手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时,可以从细处入手,主要是指一些最基本习惯问题,如让学生自己学会学具的整理、实验过程的记录以及明确操作要求等等。在学生使用学具操作时,可以“轻轻”两字开头,对学生说:轻轻地从学具袋里拿出5根小棒,把它们排在桌子中间。操作结束后,可以“快速”两字开头,对学生说:快速的把学具安全送回家,然后安静的坐端正,随着我数10、9、8、7、计时开始,学生们便以很快的速度轻轻收拾学具,把它们摆放到桌子左上角,并安静的

11、微笑着坐好。在学生进行操作的过程中,还应首先让他们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听清操作的要求,注意操作方法的恰当性,注意操作过程的有序性。另外,针对学生在动手操作时不听指挥,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惯,可以给学生制定一些规则。即:与同伴交流时,请声音稍小,不影响他人;在操作过程中,请按照要求去做,当老师喊一、二、三时,无论操作是否完成,都应该停下来坐端正,眼睛看老师;在同学们相互交流和讨论知识时,请认真倾听,举手发言或补充。当然,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真心诚意与学生平等

12、交往与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有选择的大胆操作,要使他们把自己所想问题敢于表达出来,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及个性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按照不同的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操作中发挥学生各自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大胆动手操作,尽情发挥学生学习独立性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2.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功到自然成”。这句话告诉我们习惯的重要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理,好习惯养成也绝非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动手操作习惯时,也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允许学生反复,在反复中进步,直

13、至好习惯成为自然为止。四、动手过程的反思要使操作活动更有效,能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那么让学生及时回顾动手操作过程,积极总结反思和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经常可以看到,操作活动一结束,教师立即总结规律,得出结果,紧接着打开课本布置作业,让学生埋头于习题中。教师来回于学生中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在这里,学生完全没有了反思的机会。其实,在通过操作解决概念、计算等问题后,可以再引导学生对操作的目的、过程、结果和作用进行回顾,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能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提升操作的内涵。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一课,在学生通过拉、摸、画线段的操作活动后可以由学生反思在此过程中自己的收获、自己的

14、不足,鼓励学生自我提问:什么是线段?线段有哪些特点?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线段的?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能完成有关练习、解决有关问题吗?这节课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什么独到的发现或经验?对自己或他人的操作有什么评价?这样的反思和评价,它的教育价值在于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意识,继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并通过实践操作、数学思考和积极的反思评价,将所学知识“内化”为智力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参考文献】: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数学课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张玉平 江西教育 2012年第9期 3.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杨友兰 华西都市报 2013年01月16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